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經濟中,有兩點似乎是確定的:一是我們麵臨的是一個越來越險惡的國際經濟環境,外部經濟體對我們的懷疑和警惕越來越高,對我們的排斥和壓製也越來越嚴重;二是我國經濟依賴的一部分外需正逐漸消失。具體是由兩方麵原因造成的:一方麵是發達經濟體貿易保護政策上的排斥和壓製以及其主導製造業回歸本國的政策;另一方麵則是次貸危機使得美國居民有所反省,負債消費、過度消費行為有所收斂。
(二)內需驅動的不確定性
在外部需求萎縮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的發展更需要啟動內需來拉動經濟發展。內需消費的主體主要為居民、企業和政府,我國消費需求正麵臨著各個主體層麵上的新衝擊。
“八項規定”使得政府消費驟減。2012年年底,中央發布了以厲行節約、限製公款消費為主要內容的八項規定。此八項規定對中國社會和中國經濟是一種正能量,但就短期而言,首當其衝的行業如高端餐飲會所、高端白酒、高端禮品以及酒店等正麵臨著經營危機。另外,雖然“八項規定”目前對企業消費的影響廣度和深度暫時還難以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消費的減少還會輻射到企業消費。
居民消費麵臨著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進展緩慢和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居民消費的提升與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傾向有關係:一般來講,高收入階層消費能力強,消費傾向低;低收入階層消費能力弱,消費傾向高。要想提高總體消費水平,一個重要的選擇就是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提高消費傾向高的低收入階層的收入,進而提高整體消費水平。近年來,政府和社會方方麵麵都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到目前為止,分配製度改革仍未得到有效啟動,推進的進度並不理想。另外,居民消費的提升也與有效供給有關係。所謂有效供給,是指與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相適應的供給,包括產品品質和產品價格兩個方麵。近年來,產品品質缺陷事件(尤其是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價格信息不對稱甚至價格欺詐的事件經常見諸報端,反映出我國有效供給的不足。而有效供給不足便難以有效地刺激居民消費,帶動經濟發展。
同時,拉動經濟增長的另一動力——投資也麵臨著不確定性的風險。
製造業領域麵臨產能過剩問題,投資充滿不確定性。數據顯示,傳統行業如紡織、鋼鐵、水泥、造船、電解鋁、煤炭、化工、石化、家用電器等的產能過剩狀況已經非常嚴重,新興行業如太陽能光伏、風電能設備製造、LED照明等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問題。產能過剩其實反映的是社會需求的不確定性。正是由於需求有不確定性,投資前的需求預判與投資後的需求狀況有一定的出入,所以不確定性愈強,產出與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就愈大。
基礎設施領域投資增長較難。改革開放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政府在基礎設施領域投入了巨量的資源,我國公路、鐵路、港口已達相當規模。在基礎設施使用壽命相對較長的情況下,除非我們不考慮基礎設施的效益,否則,很難回避基礎設施投資邊際效應遞減的問題。同時,為基礎設施融資的地方政府正麵臨還債和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的雙重壓力,預計未來地方政府將很難再在基礎設施領域大量投資。
雖然消費和投資都承受著不確定性的風險,但有兩點似乎是確定的:一是社會消費理念正處在轉折的關口,期待消費增長進一步提速還需假以時日;二是雖然投資需求因為產能過剩和地方政府“手頭偏緊”的牽製,增長速度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在當下,投資仍然是經濟增長最主要的驅動力量。
(三)宏觀政策的不確定性
中國經濟深受政治周期的影響。在過去十多年裏,每逢經濟下行,就會有決策層出台刺激計劃拉動經濟增長作為應對措施。2009年的“4萬億”就是這樣的一個範例。經驗上,每換一屆官員,特別是地方官員上任,都會有推高經濟增長的動作,都會有促進經濟發展的實績。然而,就2013年上半年宏觀數據展現的“實績”而言,此次決策層似乎選擇了對經濟放緩的沉默和容忍。但是如果經濟進一步下行,決策層出台刺激政策似乎是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