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開口說:“爸爸,媽媽,明天舅舅會來。你們不要把我打死,更不要將我丟到塘裏去。你們能喂養我長大,日後對你們有好處,請你們將我放在水桶裏養著吧!”
夫妻二人聽到蛤蟆能喊爸、媽,又會講話,心裏非常高興。便答應他留下來,把他放在水桶裏喂養著。
有一天,夫妻二人要出去趕場,蛤蟆吵鬧著道:“爸爸,媽媽,我也要去……求二老把我帶去吧。”
夫妻倆真的把蛤蟆帶到場上去。在墟上,看見有個人提著一隻貓仔。這隻貓仔長得既瘦又醜,令人看著便生氣。可蛤蟆老是吵著要買。兩夫婦暗想,蛤蟆會想事,家裏老鼠很多,吃了不少的糧食。於是把貓仔買下了。回到家裏,蛤蟆請爸爸將貓仔放在板樓上。隔了一段時間,上樓去看,咦!東邊樓上一樓金子,西邊樓上一樓銀子。
兩夫妻高興得不得了。沒過幾天,蛤蟆吵著要討婆娘,而且指名要討對門莊上王員外的女兒。二老勸說:“兒呀,王員外的女兒是個千金小姐,年輕貌美,知書識禮,怎麼肯嫁給你呢?”
蛤蟆滿有把握地說:“請二老上門求親吧,事會辦得成的。”夫妻倆隻有依著他,走到王家莊求婚。
王員外一肚子的火,賭氣地說:“要娶我女兒不難,隻要依我兩件事,一是用銀子從你家鋪到我家門口,二是用金子鋪滿我家廳堂。兩件事能做到,我便將女兒嫁給你家去。”
夫妻倆將王員外的話說給蛤蟆聽,蛤蟆說:金銀的事好說,請到樓上去擔吧。
夫妻倆真的按王員外的話做了,驚得他無話可說了。
成親的那天晚上,小姐看到自己的郎君是隻蛤蟆,便哭得死去活來。
蛤蟆再三勸慰她,方止住哭聲。
小姐有意把蛤蟆殺死,便假惺惺地喊蛤蟆上床睡覺。
蛤蟆說:“你把床上的剪刀收回放在桌上,我便上床去。”
小姐見蛤蟆知道他暗藏了剪刀,便把剪刀從床上拿開放在桌子上。
蛤蟆一個筋鬥翻上床,哈,不是蛤蟆,是一個年輕貌美的白麵書生。
小姐頓時破涕而笑,歡喜得不得了。
夫妻恩恩愛愛度過了新婚之夜。天一亮,白麵書生又變成蛤蟆,以後,天天都是這個樣。晚上一個筋鬥到床上,便成為一個年輕貌美的白麵書生。小姐想看個究竟,留神觀察,發現他將蛤蟆皮一脫,就變成了一個體體麵麵的好後生。
第二年的正月,王員外接蛤蟆郎和女兒回門,小姐的娘多久就盼望著女兒,一見麵,忙把女兒扶進內房問:“你爹愛錢財如命,把你許給蛤蟆。我日日詛咒,夜夜咒罵,你與蛤蟆睡覺怕不怕呀!女兒呀!你真是苦命呀!”
“娘啊!哪裏有什麼蛤蟆了。”女兒說。
“噢!不是蛤蟆,又是啥東西呢?”娘說。
“娘啊!他一個筋鬥翻上床,便是一個體體麵麵的好後生哩。”小姐驕傲地說。
“打鬼講,咋是個漂亮的後生呢?你等下讓我看一下……”娘說。
“他不肯讓人看呢!”女兒回答。
“讓我看一下,我才放心呀!”母親半信半疑地說。
這天晚上,小姐將母親藏在大衣箱背後,隻見蛤蟆上床後,當真是一個白麵書生,多好看囉,娘這晚上便對丈夫王員外說明其事。王員外不相信有這麼一回事,便求女兒讓他看一看。小姐把他父親藏在大衣箱後背,隻見蛤蟆一個筋鬥翻上床,真的是一個白麵書生,王員外心裏特別高興。回想前事,怪不得要金子有金子,要銀子有銀子,原來這隻蛤蟆有仙氣,既然與我家小姐匹配成夫妻,說明我女兒也是有仙氣的人,明日要女兒向蛤蟆要更多的銀子和金子,我不是成為當地的大財主嗎。
第二天清早,女兒還沒有起床,王員外便大喊開門。
女兒要他在外麵多等一會兒。
王員外不願聽女兒的話,還以嶽父老子的身份要跟蛤蟆女婿說話。
蛤蟆聽後非常生氣,便拿一錠銀子往門外丟去,正好打在嶽父鼻子上。
不一會,這鼻子越長越大,結果比腦袋還大,頭抬不起,最後一命嗚呼了。
講述人:李子瑞,司機,時年43歲。
搜集時間:1983年4月。
流傳地區:茶陵、攸縣。
公彥龍
公彥是何地人,父母是誰都不知道。他滿腦殼的癩子,在露嶺古寺居住,是公奇和尚的徒弟。師徒倆在古寺吃齋,隻因當地農民貧窮,香火不大旺盛,生活也很艱苦。
有一年,天旱無雨,不僅禾苗枯萎,田地開坼,就是露溪也斷流,古寺的井也幹枯,露嶺居住的十來戶人家和古寺的僧人連煮飯的水也沒有。
公奇和尚無法可想,天天跪在菩薩前求雨,有時整日跪著拜求,可仍然未見下雨。
公彥見師傅甚是辛苦,便懇求他歇息,求雨一事交給他來辦。
公彥癩子既不求告天地,也不懇求菩薩,而天天揮鋤挖井。他天光到黑在古井裏挖泥不止。
一日兩日過去了,井裏仍然無水。
但他沒有灰心,決心挖到海底,鑿穿龍王殿,看你龍王給水不給水。
有一天,觀音菩薩受炎帝委托前來茶陵抗旱救災。她來到茶陵,見溪水斷流,井水幹枯,怎樣才能弄到水抗旱呢。正無辦法,偶見一個後生在井裏挖泥不止,甚覺奇怪。為了弄清這後生的意圖,便變化成一老婆婆來到井旁。
“後生子,你為什麼在井裏挖泥呢?”
公彥見是一位老婆婆,便不理睬地“嗯”了一聲繼續挖土。
第二天老婆婆又來到井邊問:“後生子,你為何在井裏挖泥呢?”
公彥聞聲抬頭看,仍見是昨天那位老婆婆,便又不理不睬地挖著。
一會兒,觀音菩薩道:“後生子,你這樣是蠻幹,於事無益,你將實情告訴我,或許我能助你一臂之力。”
公彥癩子聽後,半信半疑,但他這時已累得喘不過氣來了,便坐下來,將自己所作的事一一相告。
菩薩聽後走了。第二天她又來到井邊,對公彥說:“後生子,你可以回去歇息,過一個時辰保你有水。”
公彥癩子想,這老婆婆到底是什麼人,難道是天仙不成?倒看看她耍什麼把戲,便一言不發地走了。
公彥走後,觀音菩薩將東海龍王給的定海寶珠取出交給善財童子,要他依法求雨,並告訴他連續三日不能斷流。
善財童子將定海寶珠放在口袋裏,觀音菩薩念念有詞,善財童子竟變成了一隻大野雞,飛到枯井旁,將珠放在地上,兩隻翅膀拍著,口中咯咯叫,井水即刻湧出,再咯咯叫,水滿井沿邊,很快流入田中,禾苗由黃轉青。
公彥癩子來到井邊,見井水已流入田,高興得跳起來了。人們聞訊,四處奔走相告,飛奔前來酬謝老太婆,可是已不見老太婆了。
公彥癩子挑水回寺,隻見一隻大野雞來到井旁,兩隻翅膀一拍,嘴裏咯咯地叫著,井水直上升,滿壟大雨傾盆,公彥衣服俱濕,可是這雨也下得奇怪,除去附近田中有水外,其餘各地仍然旱得苦不堪言。
公彥天天擔水,均被大野雞喚雨將他全身淋濕。
有一天,公彥天不亮便來到了井邊,偷偷地躲藏著。當大野雞放下寶珠,咯咯地叫,翅膀拍拍響時,他一扁擔打去,將大野雞打傷,正待拿住未逞,可是地上金光耀眼,咦,寶珠。
公彥癩子拾得寶珠,也學野雞一樣,將寶珠放在地上,將兩手當作翅膀拍拍地扇著,口中咯咯地叫著,大雨傾盆而下。好得很,從此以後不怕天旱了。
一天公奇因事出遠門,古寺一切全由公彥癩子掌握。
公彥癩子召集人們說:“今天大家齊集寺內,看我來玩寶貝顯法。大家要遵守一條,不準亂動鍾鼓。”
人們齊聲道:“願意遵守寺規。”於是公彥將寶珠放在地上,兩手當作翅膀閃閃地拍著,嘴裏咯咯地大叫,大雨下來了。
有個年輕人頗覺好玩,便來到公彥身邊想拾珠。公彥忙揀回放在嘴裏,情急中竟吞下肚了,公彥即刻變成了一條冇尾巴的龍,纏在古寺的屋柱上。人們見了龍既有點害怕,也覺好玩,忘記了公彥的叮囑,鍾鼓齊鳴,公彥龍聞到鍾鼓聲,便在屋柱上亂滾,頃刻,牆傾瓦落,古寺倒塌,竟成了萬丈深潭。
露嶺的人大多數被沉入潭底,能救出的無幾人。
公彥成了無尾巴的龍。自此以後,露溪水流不斷,成為旱澇保收的富饒之地。
公彥龍自認為是肉身成龍,而攸縣陽升觀張老真人也是肉身成仙的,因而想與他交結朋友,便用傘把將原來古寺的鍾頂起送到陽升觀。張老真人誤認為公彥要與他比道法,便用紙扇將鍾接下來放在地上。
於是,兩個互不服氣,賭氣鬥起法來。
公彥說:“旱死攸縣不下雨。”司空張真人說:“病死茶陵不下藥。”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攸縣大旱,茶陵遭瘟疫。
講述人:譚紹華,教師,時年53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84年5月。
流傳地區:虎踞、攸縣菜花坪等地。
九位姑娘
九位姑娘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姓甚名誰,年齡多大,家住何方,已無從可考。隻知道她們是緊跟李闖王反對明朝統治階級、一心推翻明王朝、打倒皇帝的女兵。
隻因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將李闖王趕出京師,這九位女兵也不知怎麼被清兵追趕來到茶陵。走到洪山廟的山坡上,九位姑娘發覺被清兵重重包圍了,很有可能被清兵抓住。
於是她們議論著,若被俘肯定受辱,便懷著“士可殺不可辱”的信念,投河自殺了。
九位姑娘的屍身隨河水漂流直下。不知時間究竟多長,九具屍身同一時間漂流到喬下。說來也巧,連續的水漲水落,九具屍身既沒有隨水流下去,也沒有腐爛。更為奇怪的是忽然發現九隻白鵝落在喬下嶺下陳老夫子屋側草坪裏,無論白天黑夜它們總也不離開,就是組織人趕也趕不走。
陳老夫子覺得奇怪,便舍薄棺材將九具屍身裝殮垵埋,堆成一個大墳墓。白鵝似乎深知人性,仍然沒有飛走,日夜守在墳墓邊。
三個月五個月過去了,白鵝照舊日間尋食在墳地附近,晚上就像哀痛的幼兒,不言不語,淒慘地宿在墳地上。
陳老夫子見狀,心生憐憫,懷疑九隻白鵝就是九位姑娘。
他欽敬九位姑娘的英勇氣概,便為首組織當地縉紳捐錢建造一座庵子,並塑造九位姑娘的像,取名九女庵。
庵寺建成像塑完畢,九隻白鵝無影無蹤,不知飛到何處去了。
九女庵香火興旺,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時隔19年,九隻白鵝又在喬下幹衝出現,曆時六七個月,日夜聚居從不離開幹衝。陳老夫子等便將庵子遷到馬腦石附近的幹衝山麓。
九隻白鵝第二次又失蹤了。又大約十年左右,白鵝又在山頂第三次出現了,它們既不吵鬧,也不飛翔,更不高聲鳴叫,仍舊是日間覓食於山頂,夜晚無聲無息共同聚住。
陳老夫子又與縉紳等重建廟宇於山頂,命名曰:“九女仙”。香火仍然興旺,人們懷著敬仰之心,紛紛來到山嶺裏焚香朝拜。
1952年11月,有人說這是迷信,便把庵內九位姑娘的塑像全部搗毀了。1982年攸縣淥田鄉女尼苟妹,來到山上打一茅廠苦修,感動了喬下的農民,又捐資重建庵寺於山頂舊址,仍塑造了九位姑娘的像,香火供奉。近20年來香火日盛一日。
九位姑娘與天地長壽。
講述人:陳牙乃,農民,文盲,時年72歲。
搜集時間:1999年3月。
流傳地區:虎踞等地。
勒馬山
茶陵縣有個劉閣老是明朝天啟5年的進士,崇禎13年提升為內閣大學士,在朝廷做官很受同僚的尊敬。他白天陪伴皇帝於朝廷,可是晚上夜夜回到了離京千裏之遙的家裏與妻同眠,連續三年從未間斷。
劉閣老的母親每天晚上都聽得媳婦房裏有男子說話的聲音,心裏生疑,認為兒子在朝廷十幾年,媳婦年輕難耐孤獨,恐有外情,多次旁敲側擊暗示媳婦注意婦道,免遭非議,而媳婦聽了,老是笑笑不語,無一點羞愧的顏色。
第二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劉母聞得媳婦房裏一男子曰:“紫燕黃鶯綠柳叢中尋對偶;狂蜂浪蝶夭桃堆裏尋相知。”聯想起媳婦肚子逐日大起來了,更認為媳婦不軌,有失門楣體麵,再不管教,定會敗壞門風,於是拿出家法,嚴厲地審問。可是媳婦堅持說自己嚴守婦道,屋內無三尺之童的足印,至於身懷有孕是夫君之骨肉。
劉母聽後更是心火直冒,毒打不赦。
媳婦受苦不過,便將丈夫每晚回家同住之事相告。劉母仍是半信半疑,認為兒子在京城離家數千裏,怎麼每個晚上到家呢?真是無稽之談,於是警告媳婦:“待汝丈夫歸家,必來報我相見。”
當晚,劉閣老回家相見母親,慌忙跪在母親前,口說:“孩兒不孝,萬望母親饒恕。”母子相會後,劉母對媳婦的身孕疑心頓消。
劉母又問道:“兒呀,你日間在朝廷辦事,怎麼晚上能回家與媳婦同居呢?”
劉閣老見母親相問,便如實相告說:“母親,我家右邊不是有座山叫勒馬山嗎?清晨,我站在山上將馬鞭一揮,就到了朝廷,晚上又將鞭一揮便回到了媳婦房裏。”
劉母要兒子將鞭給她看看,劉母執鞭在手,左看右看,又將鞭用手一甩,然後交給兒子。第二天早晨劉閣老要上朝,將鞭連甩了三下,山紋絲不動了。
劉閣老一急,跨上千裏馬,日夜兼行趕到朝廷,然而已誤日程,皇上已怪罪,下詔捕捉劉閣老。劉閣老麵聖請罪。皇上仍下旨將劉閣老橫腰鋸斷成兩段。行刑時,皇帝說隻要劉閣老能開口言語,便可赦其罪,不予處死。
隻因劉閣老全身軟柔,鋸子老在肚皮上磨而難人其腔。
劉閣老說:“鋸人不用板,鋸在兩頭冉。”(冉:方言,彈跳的意思。)
劊子手聽後,將劉閣老用杉木板夾著,果真被鋸為兩截。皇帝責問道:“既然劉閣老已開口說話,為什麼還要把他處死?”
執刑人無言以對,崇禎皇帝便下令將監斬人和劊子手全部處死。
講述人:譚紹華,教師,時年59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87年7月。
流傳地區:虎踞、平水等地。
冷水當酒賣
從前,茶陵下廿二都有條通往攸縣梅城的大路,被人們稱作“官路”。有個年過60的老婆婆獨住路旁。她既無丈夫,也無兒女,還無鄰無居,家境貧寒,孤苦伶仃。但是這老婆婆很好客,雖然年老生活難接濟,仍然待客殷勤無吝嗇。幾個月來,有個約30歲的漢子,看裝著雖然並不華麗,比起穿補丁加補丁的窮苦農民來,還算過得去,他天天到這個老婆婆家坐坐。老婆婆一見他進屋,便泡一碗清香可口的濃茶給他。這個人也不謙遜、推讓,泡來就喝,喝完便走。離開時也無什麼辭謝。老婆婆也無惡感,他來了,照常泡茶待客。光陰易過,日月如梭,不知不覺一年矣,老婆婆仍無厭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