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逼死英雄
唐太宗時,有一個貧苦農民名叫英雄,父親早逝,家中除父親遺留的兩間舊茅屋外,其餘一無所有。英雄跟隨母親過著度日如年的艱苦日子,小時便上山砍柴,是個有誌氣的孩子。
六月一天,英雄天亮起床上山砍柴,在回家的路上,他被日頭曬得頭暈眼花,為了母子的生活,仍然堅持著挑柴去城裏賣。後被太陽曬得實難支持,便走進涼亭休息。剛坐下便見涼亭中間不知誰丟了一文錢在地,於是站起來前去揀,可是錢不見了。剛坐下,複見錢在地上,再去,錢又不見了。如此反複三次,英雄沒能揀到這文錢。不久,一個乞丐走進涼亭,將錢揀到手走了。英雄見乞丐將錢揀走了,非常氣惱,深恨自己的命苦,連一文錢的偏財也不能得,如果這樣下去,將來年老了,能依賴於何人。人生一世反正是幾十年光景,老來餓死不如早辭世為好呢!俗話說:“看人麵,不如看土麵。”英雄想到此,便將捆柴的繩係在涼亭的梁上,自縊而亡。英雄暈暈倒倒來到閻王大殿。閻王見麵說:“英雄年歲未到,為什麼自己來了。”英雄相告說:“我的命比乞丐都不如,便縊死前來。”閻王告訴英雄,別人投生都借了錢,獨你不借,沒有錢用怪誰呢?快回去吧!英雄回答他說:“如果還是原來一樣,我不回去了。”閻王說:“這次給你富貴好不好,但向誰借呢?”判官說:“可以向齊門生借。”閻王接著說:“借錢要還。”英雄滿口應承。閻王告訴他:“汾陽城郭子儀新建房上下兩棟,有齊門生的金銀在內。所以他家人無法住下,現在落鎖關門等待你,你到汾陽後,先借住,後用低價將屋買下來。”英雄回陽世告別母親,上路往汾陽城裏走去。找到郭子儀家時天已黑,他走進郭子儀家借宿。郭子儀讓英雄飽食後,親自送英雄到新屋睡。英雄進屋後藏身於梁上。至二更,見一人高丈餘,黃冠黃衣登堂高呼:“細腰,堂中為何有生人氣。”答曰:“沒有。”須臾,有一高冠青衣人,緊接著,又有高冠白衣人,問答與黃冠人一樣。雞鳴,天亮了,英雄從梁上下來,也如法呼喊:“細腰,黃衣人是誰呀。”“黃金。”“在何處?”“在左手邊天井中。”“青衣人又是誰呢?”“銅錢。在中堂前五步。”“白衣人又是誰?”“白銀。在右邊天井中。”“你是誰?”“我是杵,在灶下。”於是他將杵用火燒掉。天大亮,郭子儀走進新屋,見英雄無恙也很高興。英雄在第三天晚上將錢一千餘萬全取出來。第四天懇求郭子儀將屋賣給他。郭子儀同意,以最低廉的價賣給英雄居住。英雄接老母來汾陽居住,買了田地,成為當地的大富翁。結婚以後,生了兩位少爺,後分別中了進士。
英雄60歲了,許多官宦和縉紳都來給英雄祝壽,英雄喜出望外,大擺筵席宴客三日,就是一般乞丐也有所食。恰在第三天下午有一個乞丐婆,腹痛要分娩了。侍奴進門告訴英雄,英雄親自察看實情。英雄想,當官的是人,乞丐也是父母所生,於是便親自扶著乞丐婆進屋生產。剛到大門口,乞丐無法行走,英雄使勁拖扶著乞丐進屋,可左腳剛進大門,右腳還在門外,孩子在母親褲內咿呀啼哭著出生了。英雄要求乞丐婆進屋,可是她堅決向外走,把將孩子交給英雄。三朝日英雄將全家人召集,給孩子取名字,取來取去,英雄不是說名字福氣大了,就是說大窮酸了。一個下午不知取什麼名字好,加上沒有問乞丐婆姓什麼,這又怎麼辦呢?忽然他的小兒子說:“我們就是取了好名字也不知他究竟姓什麼。我看他是齊門生下來的,就叫‘齊門生’吧!”英雄一聽,心裏雖然歡喜,但是他知道“齊門生來討賬了”。可是英雄一直守口如瓶,他對齊門生真誠地撫養,耐心地教育,愛齊門生勝過自己的生命。齊門生長大成人,進士及第。英雄在分產業時把全部財產的一半分給齊門生,以償其債,自己的兩個兒子合分一半。
口述人:尹菊林,文盲,農民,時年64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64年12月。
流傳地區:茶陵。
孔子茶鄉遇奇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戰國時期的魯國人,也是儒家的始祖。相傳,他在周遊列國時,到過茶陵,那時,茶陵尚未置縣,被稱為茶鄉。一日,他坐車來到茶鄉,見一群小孩在路旁戲耍,看到馬車來到,即散去了,唯獨有一個小孩獨自在路旁搬弄磚石砌牆築城,馬車來了也不讓路。孔子便停車問這孩子說:“那些小孩都在一起玩耍,你為何不與為伴?”
小孩答道:“戲耍是無益而有害的事,扯壞了衣服又要縫補,而且人多,戲耍必有爭鬥,不是好事。”說罷,仍低頭拾瓦片做城牆。孔子說:“你為什麼不讓開路給我走。”小兒答道:“自古以來,隻有車子繞城池而過,那有城市讓路躲車。”孔子聽後便說:“你這小小的年紀,怎麼這樣奸詐刁難?”小孩子便回答孔子:“兔生三日便離開母親到附近田地裏找吃食,魚生三日便遊於江湖,人到三歲也應有自己的獨立行為。這是天生自然的道理呀,怎說是奸詐呢?”
孔子聞言,心想,這不是一般的頑童,而是一個奇童,便又問小孩:“你家居何方?何姓,何名何字?”小兒道:“我家居茶鄉,賤地,姓黎名方無字。”孔子說:“我與你同遊。不知道你的意下如何。”小孩說:“我不能與你同遊。因為家裏有父親,必須服侍,有母親必須侍養。家中有個哥哥,必須聽從他的指揮去勞作。家有弟弟和妹妹必須帶領他們玩和教育他們。而且家中有老師,必須聽從他的教誨,努力學習。那有空閑跟你出外遊玩呢?”孔子又說:“我車子上有32粒棋子,意欲和你下盤棋,不知道你是否答應。”小孩子回答說:“跟你下棋是不可能的。天子喜愛下棋,國家的大事也忘記去做;諸侯喜歡下棋,竟將國家政事和法紀丟一邊,致使國家衰廢;學士儒人喜愛下棋致使荒廢學業;商賈喜愛下棋,致使生意頹廢,家當輸盡;奴仆喜歡下棋,常遭鞭打;農夫喜歡下棋,失誤農事,所以我決心不下棋。”孔子又說:“我與你平著天下可以吧?”小孩答:“天下不可以平著。因為天下有高山,有江湖,有王侯也有奴仆,若將高山平著,鳥獸又居在何處呢?若把江湖填著,魚鱉、湖海生物又怎樣處置呢?若把王侯除著,誰來管製領導人們呢?國家的事由誰來平定。若平著奴仆,君子又要誰來替他做事?天下無限大,絕不可能平著呀!”
孔子聽後,內心一驚,這孩子果非一般。於是又問道:“你知道何火無煙,何水無魚,何山無石,何樹無枝,何人無婦,何女無夫,何牛無犢,何馬無駒,何雄無雌,何雌無雄,何為君子,何為小人,何為無足,何為有餘,何城無市,何人無字?”小兒答曰:“螢火無煙,井水無魚,土山無石,枯樹無枝,仙人無婦,玉女無夫,土牛無犢,木馬無駒,孤雄無雌,孤雌無雄,賢為君子,愚為小人,冬日不足,夏日有餘,皇城無市,小人無字。’
孔子又問:“你能知道天地之綱紀,陰陽之終始嗎?何為天,何為地,何為夫,何為婦,何為左,何為右,何為表,何為裏,風從何來,雨從何至,雲從何出,霧從何起。天地相距幾千萬裏呀?”小孩答曰:“九九還歸八十一,是天地之綱紀。八九七十二,是陰陽之終始。天為父,地為母。日為夫,月為婦。東為左,西為右。外為表,內為裏。風起蒼穹,雨從郊市,雲從山出,霧從地起,天地相隔有千千萬萬餘裏,東西南北都有依附。”
孔子複問:“你說父母是親,還是夫婦是親?”
小孩又答:“父母是親。”
孔子又說:“夫婦生則同食,死則同穴。怎麼能說不親呢?”
小兒答曰:“人生無婦,如車無輪。車子無輪盤,可以再造新的,婦死可以另聚,又得其新的。俗話說:賢能之女,必配貴夫,十間之室,必有棟梁,三窗六庸不如一戶之光。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父母之恩怎可忘記。”孔子聽後歎曰,真賢能之人也。
小孩接著對孔子說:“剛才你問吾,吾一一回答。現在吾求教於夫子,請您明白地教誨於吾。”孔子點了點頭,小孩說:“請問鵝鴨為什麼能浮於水麵,鴻雁為什麼能鳴叫,鬆柏樹為什麼冬天仍青色?”孔子答曰:“鵝鴨能浮在水麵,因為它的足方;鴻雁能鳴,因為它們的頸長;鬆柏冬青,主要是它的心堅硬。”
小兒複曰:“可能不恰當吧!魚鱉也能浮在水麵,難道說它的足也是方的嗎?蛤蟆也能鳴,難道它的頸也是長嗎?緣竹冬天葉也很青,莫不是心也很堅嗎?”孔子愕然。
小孩又問孔子:“天上零零有幾星?”
孔子說:“剛才來問地,何必又來談天?”
小孩說:“地下碌碌有幾屋?”
孔子曰:“且論眼前事,何必談天說地呢。”
小兒說:“若論眼前之事,請問,眉毛有幾根?”
孔子笑而不答,轉身對同來的學生說:“後生可畏。人能求學者不如今日。”然後,坐上車走了。
講述人:尹觀軒,醫生,時年56歲,現
已故。
搜集時間:1954年12月。
流傳地區:虎踞。
朝拜南海觀世音菩薩
明朝成化年間,茶陵睦親鄉下廿一都有個屠夫陳二六,從小死了父親,既無伯叔,又無長兄,全靠母親一把屎、一把尿累死累活地把他拉扯大,愛似掌上明珠。誰知陳二六長大後忤逆不孝,什麼事都逼著母親去做,稍有不如心意便手打腳踢,痛罵不止。母親拗不過他,隻有含著淚去做,小心翼翼地跟隨他過日子,時常埋怨祖宗冇積陰德,恨自己命苦,怪菩薩和神道冇靈,不能點化教誨他。
有一年,小暑剛過,有許多人要去南海朝拜觀世音菩薩。二六知道後也想與他們結伴同去。
聽說二六要去,大家也想借此開導、轉化他孝順母親,便應允了。
二六問:“朝拜南海觀音要帶哪些物件?”鄰友告訴他說:“錢紙香燭,生活用品及替換衣服,路上吃的素菜,並告訴他朝菩薩要虔誠,他才會保佑你發財,消災免難,百事順利如意。”
陳二六根據鄰居所說,欣然一一備辦齊全。他將豬腰子、舌子、心肺,用清油炸炒做為朝南海的路上素菜。
在去南海的途中,鄰友們齋戒吃素,而二六卻將自己所帶的豬雜作為素菜吃。好心的鄰友勸他說,朝菩薩要齋戒虔誠,如果吃葷,船到海中心,會沉沒的。二六卻說:我是素菜,沒有一片肥肉和精肉,也沒有油,怎麼是葷菜。再說,一個人去朝菩薩,隻要心誠,吃素吃葷,一樣可以到南海。鄰人見勸他不準,便說道:要吃葷食,你就一個人單獨走,別連累我們。二六倒也爽快地說:“那你們先走吧!”
鄰友們結伴走了。二六單身前進。一天黃昏走進一個無人煙的長山溝,突然雷電交加,狂風暴雨,周圍又無避雨之所,二六隻好往前走,想找戶人家避避雨。可是走著、走著,還是不見村店,而天又黑了。
二六無奈,便漫無目標地走去。忽然見前麵山坡上有微弱燈光,他就快步趕去,原來燈光是從一個小茅屋裏射出來的。門已關閉了,於是便站在簷下避雨。可是風雨越來越大,屋簷下已避不了雨了,他想喊門,又怕主人家生氣。正在他進退兩難時,茅屋內傳出了一個老婆婆的聲音:“是誰在我簷下呀?”
“是我,過路的。”陳二六回答。
“你往哪裏去的。”老婆婆問。
“我是到南海去朝觀音菩薩的。”陳二六答。
女人見是朝佛的人,連忙客氣地說:“原來是去南海朝菩薩的,好人,好人。看你這一身濕漉漉的,快進屋躲雨吧,阿彌陀佛!”
陳二六應聲進屋,定下心來,才發現開門的是個年過六旬的老婆婆。忙問:“老婆婆家中幾個人吃飯啦。”
“客人,我家隻有母女二人,見你是朝菩薩的才開門,不然不能收留。”老婆婆說。
這時,狂風將茅屋掀爛了好幾處,屋內雨下如注。
“客人,我去做飯給你吃,堂屋到處漏水不能安身,你就到裏屋去吧!”老婆婆說。
陳二六問道:“你家裏還有何人。”
“隻有我女兒一人在裏屋。”老婆婆說。
“你家沒有男人,我進裏屋不方便。”於是二六便坐在堂屋裏。飯後他坐在凳上打瞌睡,到了半夜,突然裏屋有個女人哭喊著肚子痛。
二六問老婆婆是誰肚子痛。
老婆婆回答說:“我的女兒。”
“你的女兒是老肚子痛,還是新肚子痛。”
“老肚子痛。”老婆婆說。
“老肚子痛,便有老藥,過去用什麼藥。”
老婆婆說:“窮山僻嶺,那來的什麼藥喲。她丈夫在家,隻要他丈夫在肚子上揉摸一陣就好了。如今……唉,今晚怎麼能得過喲!”
二六聽後,確實是束手無策。一會兒,女人哭天喊地,看來實在難熬了。二六便問老婆婆:“你家有紙沒有?”
“紙,有,你要做什麼?”老婆婆答問。
“我是去朝南海觀音菩薩的,你女兒這樣痛,我想拿三張紙貼在你女兒肚子上,我用手隔紙替她摸揉一下吧!”老婆婆聽後,拿來三張紙交給陳二六。陳二六便將紙貼在女人的肚子上,用手替她揉摸,並沒有半點兒輕狂舉動。
一會兒,這女人的痛止住了,對陳二六非常感激。
老婆婆對陳二六說:“客人,像你這樣的好人,還去朝什麼南海,你可以將錢紙香燭放在我家,明天我替你燒了。你家裏有個活觀音,你在家活觀音不敬,何必要吃這麼大的苦去南海呢?聽我的話呀,敬了那個活觀音,勝過去南海。”
陳二六問道:“活觀音是什麼樣?”
老婆婆說:“倒拖鞋子的便是。”說著老婆婆已睡著了。陳二六也隻好坐著打瞌睡等待天明。
陳二六正朦朧地睡著,忽然耳旁風聲呼呼,身子搖搖晃晃。一會兒風平靜了。他睜眼一看,咦!這不是自己家的屋後菜園嗎?於是,他走出菜園,回到大門口,這時,已更深夜靜。
陳二六仍像往日一樣,高嗓門大聲音地喊母親開門。母親從睡夢中驚醒,知道是忤逆兒回家,不敢怠慢,連忙倒拖鞋子,點燃油燈,把門打開。
陳二六見母親倒拖鞋子,記起了昨天晚上那個老婆婆的話,心想她說的活觀音原來就是我母親呀!
於是,雙膝跪在母親跟前,懺悔往昔的罪過。從此以後,陳二六百般地孝敬母親,成了當地有名的孝子。
講述人:尹菊文,裁縫,文盲,時年50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53年9月。
流傳地區:茶陵、攸縣、株洲等地。
蛤蟆崽
相傳,茶陵東嶺鍋底潭旁邊,從前住有一戶人家,夫妻倆年將50,還冇崽冇女的。他們連做夢也想有個孩子。於是夫婦倆便東朝神,西許願,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了這一天,妻子真的懷孕了。
夫妻倆天天盼望孩子快生下來,可是,10個足月妻子還冇解產。14個月過去了,妻子還是冇解產。
丈夫經常到鍋底潭求龍王爺保佑妻子早日解產,母子平安。
有一天妻子肚疼,要解產了,誰知生下來的不是孩子,而是隻蛤蟆。
生隻蛤蟆,夫妻倆既氣憤又害怕,想打死它。
然而,這蛤蟆一生下來,便在地上跳得老高,朝大門口跳去了。它在大門上站了一會兒,又返回屋內。丈夫趕上一把捉住,想丟到後麵池塘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