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神話篇(2)(2 / 3)

三、自取其辱

武州公待人真誠,不過平時總喜歡開個小玩笑,搞點惡作劇,讓大家輕鬆地笑一笑,人們掌握了這一特點之後,有意設了一個圈套,讓他鑽了進去,大大地羞辱了一回。

臘月,快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蒸酒,武州公平常最愛喝酒,但他隻知喝酒,素來不會蒸酒。

蒸酒的事自然落到了他的女兒身上。一天傍晚,太陽快落山了,他的女兒不知從哪一家借來了蒸酒的大鐵鍋,兩手艱難地舉著頂在頭頂蹣跚地往家裏走去。

這時武州公也在屋外散步。因為年紀大,眼睛模糊,看不清前麵的物和人。有人便逗他說:“武州公你能把前麵背鍋人的鍋打爛才算有法。”

他回答說:“你打野喔,我又不能扮開他的手,怎麼能把他的鍋打破呢?”

話剛說完猛聽“哐當”一聲,鐵鍋跌在石頭上打碎了,隨即也聽他女兒罵他:“耙頭搭個,又是您做的壞事。”

原來女兒借鍋回家,可因為被大鍋罩住了頭,他沒看清。平時最喜歡開玩笑的他,聽見那個人逗他,便施了個剪刀法把背鍋的女兒的褲帶剪斷了,褲便掉了下來。女兒為了提褲,一鬆手,鍋就掉在了地上。

武州公聽到女兒聲音,一臉的羞愧,連忙追著那個逗他的人打:“你這個夭亡鬼,我和你沒完……”

講述人:尹菊林,文盲,農民,時年56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56年10月。

流傳地區:虎踞。

四十八庵傳奇

相傳清鹹豐時期,平水峰型山一夜之間修了48座草庵,出了48位得道高僧,一時傳為佳話。

提起這事,還得從蔡學高說起。

蔡學高,攸縣淥田人,是一個飽學秀才,家道殷富,生有二男二女。他是個信奉佛教、敬仰觀世音菩薩的信徒,也是一個敬重父母親的孝子,天天定時請父母的安。

知縣薦他去做官,他也以父母在堂而婉言謝辭。

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也沒有不死的父母親。蔡學高的父母年滿花甲後,竟相繼去世。蔡學高遵製守孝三年。除去孝服後,將家務事料理得一清二楚,處理得井井有條。然後對老婆說:“父母亡故,孝服已除,我也想謀一職以顯親揚名。所有家事全交於您代我操勞。”

他老婆聽後,信以為真,便全心全意地在家操持著家業。

誰知蔡學高就此神秘地失了蹤。家人四處尋找,親戚朋友,官府也幫著查找,三個月過去,不要說人影,就連一點蛛絲馬跡也未尋著。

7年後,人們方在平水峰型山的茅庵見到他。原來蔡學高一心向善修佛,離開家的這些年,他四處雲遊,為的是找一處潛心誦經念佛的好出處。找來找去,還是覺得平水的峰型山合適。於是,他找到山主說要討取一伽裟的地盤建寺修行。

山主聽說隻要一伽裟山地,自認為是小事,便滿口應承。並隨即上山丈地。

到了峰型山坡上,蔡學高說:在這山坡上罩一伽裟吧。山主說,好。蔡學高將伽裟脫下蓋在地上,要山主帶來的人扯住四角蓋住土地,不知怎地伽裟扯緊後,一伽裟竟罩住了四十八座山坡。

山主想反悔,但為了護住麵子,免得人們談論他小氣,一伽裟地也舍不得,隻得忍痛割愛,將伽裟蓋的48個山坡給了他。

有了地盤,蔡學高便自己砍樹,架屋,割茅,蓋了一間茅草棚,開始誦經念佛,自己戲稱為“茅庵”。

他不帶徒弟,一個人深居簡出,天天在茅庵誦經拜佛。朝神求佛者絡繹不絕。

時光過得真快,茅庵建成兩年多了,由於菩薩顯靈,香火旺盛,朝拜的人越來越多。

攸縣淥田與峰型山一脈相承,所以來這裏朝拜菩薩的人也不少。

有一天,蔡學高的堂弟也到茅庵朝拜菩薩,剛進門便認出蔡學高。隨接喊聲哥哥。不見答應,便拜佛去了。

蔡學高聽得喊聲隻是望了一望,仍閉目誦經。

待堂弟拜佛後,重來經堂。蔡學高對堂弟說:施主,您認錯人啦,我不是您的哥哥,是前來修心養性的和尚,恭請施主原諒。

堂弟回家將巧遇哥哥的事,告之堂兄嫂。

第二天,蔡學高的老婆帶著兒媳和孫子來到茅庵,一進門就喊:“學高,你在這裏修行為什麼幾年都不回家一趟呢?我們四處尋找,均無下落,害得我好苦啊!”說著說著,淚如雨下,“你要吃齋修行,我不會反對您,兒子和媳婦也不會反對您的。您在家裏修行,也是一樣的念經拜佛,還有人服侍……有個頭痛腦熱的,喝點茶水熱湯也有人送……學高,何苦冷冷靜靜獨守茅庵,冬不避寒雪,夏不避炎熱,在這裏多不方便呀!”

“施主,你說的話,要找的人,我全搞不清楚。您認錯人了,我不是學高,也不認識您。您要找的學高,與我素不相識,我的家也不在這裏。請您原諒,自行回去吧!”

“學高,您不回家去,我也不強迫,您不認我是您的妻子,我也不怪您……這是您的孫兒、孫女,您也應該和他們親親吧!”

“施主!我說過,我是遠方來的和尚,這裏沒有我的家,當然也沒有孫兒和孫女,您既然要我對他們親熱一下,我便遵命吧!”於是將孫兒孫女抱在懷裏,說說笑笑確實也有點難分難舍。

妻子見學高無絲毫回家的念頭,便將媳婦和孫子孫女帶回家去了。

一星期後,妻了又來到茅庵,再三懇求學高回家修行。

學高任她苦勸,無動於衷。

妻見軟的行不通,意欲以硬的辦法強求他回家,便對學高說:“學高,您的心腸好硬,在家門口忍心不入家門,夫妻素來恩愛,從不曾吵相角罵,您竟不認我。我知您修行快圓滿,今天帶來了一花手巾魚,您若能將它們全部放生。我再也不會來打攪您修行,否則您今天一定得跟我回去!”

學高隨手將花手巾打開,裏麵全是用火烤幹的泥鰍,他無絲毫難為情,便開口說:“請”。

學高領著妻子走到飲水的井旁,便用手一條條地將泥鰍放在井裏,說也奇怪,剛把魚放下去,那些幹泥鰍就活了,搖頭擺尾地鑽進泥土不見了。

“好!學高,我不會再打攪您了,也不會再來了,希望您有困難的事,就付個口信給我,我會遵囑照辦,祝你在庵內安康幸運。”妻子見事已至此,隻好抹了把眼淚下山了。

峰型山據說有72峰,樹林很稠密,是野獸成群居住的地方。人很難進入叢山之中去。

山林既是豺狼虎豹藏身之處,也是獵人賺錢之所。因而隻要晴天,間或有獵人成群結隊來到峰型圍山捕捉野獸。

有一次,有48個獵人前來圍山捕捉野獸。

天氣很好,晴空萬裏。第一天,麂狐鹿被獵犬追捕得團團打轉,獵人們便逐步縮小包圍圈,看來勢頭很好。誰知到了第二天夜裏,寒風呼呼,寒氣逼人,人們冷得發抖。不一會,大雨傾盆,獵人全身濕漉漉地打著哆嗦,幹糧也吃盡了,雨又不像會停的樣子,手凍得起了雞婆肉,追捕不能前進。樹下躲雨無法遮身避寒。

有人提議撤圍進茅庵躲雨去。但大多數舍不得快到手的獵物,隻好冒雨繼續前進,這時,雨淋得連眼睛也睜不開,就是前進也無法捕獵野獸。在萬般無奈之下,他們一齊鑽入茅庵躲雨。可是茅庵隻有一間屋,經堂、廚房,睡覺全在這間屋裏,突來48人,莫說坐,就是站也無法擠進。

學高見人鑽進庵內,不僅妥善安排站的位子,還量米煮飯給他們吃。

獵人們擔憂學高隻一個人吃飯,沒有大鼎罐,煮了飯也不能足夠48個肚饑的人吃。

學高笑著對大家說:“放心吧,飯會有的,不過你們得記住,無論誰裝好飯,都要蓋上蓋子。”

奇怪,當第一個人把飯裝滿碗,蓋好蓋子,第二個人揭開時,鼎罐的飯仍然是滿的。48人都盛了飯,飯仍然滿鼎罐,再去裝依然是滿的,這樣48人肚子全飽了。最後盛飯的人沒有蓋蓋子,鼎罐內才沒有飯了。

飯後學高對獵人說:你們辛苦了也可以上床睡覺,說了稀奇,48人睡上學高床上,不寬也不窄,恰好全睡下了。48個人一床被子,人人也全蓋住了。

天亮了,滂沱大雨停了,獵人起床後告別學高動身去圍山。

學高喊他們停下說:“您們今天還是要圍山捕捉野獸吧?幹糧吃光了,這裏又無客棧和飯店,吃什麼呢?我為您們蒸了些饅頭,您們可以吃飽肚子去圍山。”

結果還是與昨天吃飯一樣,第一個人揀了饅頭,將鼎罐蓋上,再讓下一個人揀。48人全吃飽了,還剩有一鼎罐饅頭……

上午在圍山捕捉中,麂兔鹿一隻也沒有見著,連黃鼠狼也沒看到,大家都心灰意冷。

有人便將饅頭拿出來吃,可是饅頭冷卻後無法咬爛。定睛一看,什麼饅頭,全是鵝卵石。

有一人說:不圍山,不打銃,不捕野獸啦,跟學高吃齋修行去。

這一提議得到了48人同意,又回到茅庵,拜師修行。

開始學高不接受,勸他們回家,好好照顧妻兒子女,創家立業,榮耀祖先。但經不住他們的再三請求,最後說:“你們要在這裏吃齋修行,就要各自在山坡上架茅庵一棟,各自修行。”

獵人們聽後,便各占一坡自建茅庵一座。從此,這裏就叫48庵啦!

若幹年後,48位獵人都修成正果,圓寂而終。

講述人:董基生,文盲,農民,時年38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74年11月。

流傳地區:平水、虎踞。

彭玉麟豁命破疑案

彭玉麟老家是茶陵黃堂,隨祖父居住在衡山,出生於清朝雍正末葉,是光緒時期的朝廷命官。為官清正廉明,忠於皇上,友好上下級官員,既不依仗權勢壓人,也不阿諛奉承權貴,深受皇帝的喜愛和厚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