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化子?我是叫化子?我也是彭氏子孫,我是來吃祭祀的。難道我來錯了嗎?”
“彭家祠的祭祀不會讓你這個叫化子吃,你快出去吧!還不趕快出去,便用棍棒將你趕出去。”首士蠻橫地揮舞著棍棒,凶狠地說。
“好,今後彭家祠堂的大門不更換字向,我便再不進門吃祭祀了。”彭大人激憤地說。
彭大人高中進士後,皇帝恩準他回鄉祭祖省親。八名轎夫將官轎抬進家門,彭家祠的全體首士和名望縉紳走進彭大人家,懇請彭大人坐轎進祠堂祭祖拜匾。
彭大人說:“祠堂主祭,我不會去的,以前我已說過,彭家祠的大門不改變字向,我不進彭家祠的門。”
首士聽後,一齊退出彭大人的家,開鑼示眾,祭祀暫停,待祠堂大門更改了字向,再行開祭。旋即請磚匠將大門折毀。
陰陽師測定大門字向後,磚匠趕急將大門重新砌好。首士們重人彭大人家懇請拜祭。
彭大人這才上轎前去祠堂……
講述人:李子瑞,司機,時年36歲。
搜集時間:1972年12月。
流傳地區:茶陵。
皇蓮古寺
“皇蓮古寺”是清朝乾隆皇帝禦賜的,而且還是乾隆皇帝親自題詞,親筆書寫的匾額。
皇蓮古寺原是一座小寺院,原名已無法考證,坐落在茶陵州下廿五都喬下的一個山窩裏。
相傳乾隆皇帝有個公主患了疾病,禦醫診治無效。公主的病,說怪也是真怪,說奇也是真奇,時好時壞,病體好時,飲食正常與好人無差異,頭腦清醒,說話條理分明,言詞高雅,舉止端莊,做事無絲毫糊塗。一旦病患發作,便雙眼緊閉,牙齒緊咬,就是用剪刀也莫想將牙齒撬開。清醒後詢問其情景,公主自己也難說出個所以然,隻是頭亂搖而已。禦醫急得像似熱鍋上的螞蟻,但無法可治。
乾隆帝又急迫責令找到病因,確診病情,否則殺頭無赦。
禦醫明知無路可避殺頭之禍,齊集會診,在這束手無策之際,共同商討陳辭,以暫除殺頭之災。於是亂擬其辭說:“公主身體健康並無疾病,完全是妖精作祟。我輩苦於無法捉妖,所以萬萬無法將公主的病醫治完好。今惶恐呈詞,懇請皇上責令天師驅邪捉妖,確保公主早日恢複健康。”
皇帝準奏,當即責令各地尋找道高法強的天師捉妖除魔,並且令內閣大學士出榜招賢前來治妖。全國比較有名望的法師及天師,有的自告奮勇而來,有的應邀而來,他們齊集京畿,卻無辦法除妖,便商議做七七四十九日法事來除妖。
可是法師使法一七一七地過去,公主的病仍然照常發作,上上下下、急得團團轉。
乾隆皇帝目睹現狀,忍無可忍,正要將天師、法師全部處死的時候,不知是誰在早朝議事時,上奏皇上:“茶陵州下廿五都管轄地段喬下有一座古寺,和尚法力維深,能除魔捉妖,請皇上準奏下旨。”
第二天,一個太監身背詔書,懷揣香火資金尋到喬下小寺。太監來到寺裏,對方丈說明來意。方丈便帶領徒子徒孫百餘人跪接詔書。經過兩日的議事,都無法明確地推薦往京城捉妖的能人,更無一人大膽地接詔書前往京城。時間緊迫,方丈打算親自赴京,確保其寺內人員無恙,徒兒們堅決反對。因為方丈一走,寺內無人可統領。現在詔書已接不進京要殺頭,去了治不好公主的病也要殺頭,正在進退兩難之時,忽然一個既沒有學經學咒,也沒有靜功和動功的燒火和尚走到方丈麵前,請求讓他前去捉妖。
方丈見他有如此膽量甚為佩服,便答應讓他前去。
“你既不懂經咒也不知法術,憑什麼進京城捉妖呢?”他的朋友勸他。眾憎也認為他這樣白白去送死,很不值得。
“無人接詔則要將全寺人殺頭,而今我接詔進京,萬一無法捉妖,隻殺我一個頭。以一個抵換百多人,怎能說不值得呢?”燒火和尚大義凜然地說。
方丈被他說得深為感動,便告訴他:“到了京城要虛心謹慎,多思多想,多聽別人的意見,多拜訪同門,不要好高騖遠,也不要盛氣淩人,更不要急於求成和盲目冒進。要多觀察和暗訪。不要荒於念經拜佛。本寺的全體僧友天天念經拜懺為你求祈菩薩前去捉妖除魔。除此外還經常派和尚前往京城與你取得聯係,相告捉妖的辦法和變換手段。”同時,授以其必要的護身法術。
燒火和尚聽了方丈的話,也就增添了幾分信心,心想,這差事是自己所討取,隻有勇往直前,不成功便成仁。
於是拜別方丈和師傅,告別師兄師弟,含淚強笑跟隨太監朝京城走去。
進入京城後,忽聞皇帝宣詔晉見,這才想起自己還是赤足,心想洗足後,穿上袈裟再去朝拜皇帝,於是走進廚房取水洗足。
“師傅有水洗腳嗎?”燒火和尚問。
“四處有水,你自己動手舀吧。”
“請問師傅,你們的洗腳桶在哪兒?”
“你願拿哪隻桶,就拿去吧,沒有固定的。”
他順手提著洗菜的四方眼竹籃說:“這個籃也可以洗腳嗎?師傅。”
“你認為可以洗,你就拿去吧!”
燒火和尚聽說後,便將竹籃放在水裏麵用手在竹籃裏摸了一下,便盛滿水洗足去了。足洗完後,再用手在竹籃裏摸一下,水便一溜而光。見這般情景,剛才對話的和尚伸出舌頭好長時間也難縮進去。這事很快就傳開了,於是這裏的廚師、和尚對燒火和尚極為敬仰和佩服,非常熱忱地招待他。
洗足的奇聞奏知皇帝後,皇帝立即傳他入到經堂,天師、法師及眾和尚都對他刮目相看。
那些天師與法師天天邀請他登壇作法,大和尚也邀請念經拜懺祈禱佛祖菩薩消災解厄。可是這燒火和尚很有禮貌地說:“仍依以前程序,各執其事,絕不能為了我而破壞規章製度。”他這樣做,既贏得了法師的友好和敬愛,也為自己查詢、觀察和訪問病情,爭取了足夠的時間。經過查詢、觀察及訪問,他弄清了在做法事時的那個打鼓的年輕人,既不是法師的徒弟,也不是皇親國戚,還不是太監派來的幫忙人,可他天天登壇打鼓。因而他非常可疑,燒火和尚於是對他監視得更緊,並將其人情形原原本本地相告皇蓮寺的同伴。
三個月後,皇蓮寺來信暗中密告,打鼓青年即妖精,現被佛法捆住難於脫逃,千萬謹慎注意監視,不能讓他逃跑了,要緘口保密,絕不能外揚,以免造成混亂。還將方丈相告捉妖及處死之法密授之。
八月十五早朝,燒火和尚奏請皇上要兩個圓形扮禾桶,300斤菜油,300斤桐油,3000斤幹柴和8隻火磚,8個燒火的人。午時恭請皇上親臨法壇點火。
他將圓形扮禾桶用作熬油之鍋,一隻盛菜油300斤,另一隻盛桐油300斤,每隻桶底用4隻火磚架著,並放好了柴,隻等點火。站在旁邊看的人覺得稀奇,這木桶怎麼熬油?
皇帝親臨點火後,兩桶均已燒了三天,可桐油尚冷,菜油的油花四濺如海潮,燒火和尚用手在菜油桶內將油攪拌後,走到法壇將打鼓的青年抓住丟在菜油桶內煎熬。在旁的法師、和尚、觀看的人都為燒火和尚著急,害怕皇帝發怒要斬和尚的頭。
說來也很奇怪,打鼓的青年在滾沸的菜油桶內不僅沒有被滾油燒灼而死,反而在桶內哈哈大笑,三天泡浸在油桶內,三天大笑不止,法師、天師們都慌了手足,也更為燒火和尚著急,懷疑他的道法遠比打鼓青年差。
八月廿一日中午,燒火和尚重將桐油桶內的熱油用手攪拌,桐油翻滾好似惡生風浪,一波高似一波,潮湧三尺,經久不息。
燒火和尚走到菜油桶內將打鼓青年抓起,往桐油桶內丟去。
這時的打鼓青年覺得大事不妙,便對燒火和尚說:“我與你有何冤仇?”燒火和尚不予理睬。
又是三日三夜,火越燒越大,桐油沸騰如故,但已無波濤翻滾,那打鼓青年由浮在油麵轉而沉到桶底。
燒火和尚再次攪拌翻滾的桐油,那青年再次浮上油麵。
過不多久,燒火和尚手指桐油桶內說:“大家看”。
噫!打鼓青年不見了,油桶內是一隻有尾巴、尖嘴巴的豺狼,並奏請皇帝親臨油桶觀看。
和尚從油桶內將豺狼撈起來放在場上示眾,將火停下,將油傾入鐵桶內。
有好事的人將扮禾桶扶起細看,板木沒有燒壞,連被油灼傷的痕跡也沒有。
自此公主的病好了。皇帝天天款待所有法師、天師和和尚。半個月後,燒火和尚請求回寺,於是乾隆皇帝親筆書寫“皇蓮古寺”匾額,贈與燒火和尚帶回寺,並派內閣大學士護送。
燒火和尚在臨行前到殿辭謝皇帝時,奏請皇帝免遣大臣護送。皇帝堅持依詔行事,無需更改。和尚無奈隻得提出三條意見:
一、江河湖海航行時,船隻不能任意爭先恐後,一切作為都要聽從他指揮。
二、船在航行時,他說走,就是夜晚也不能停,若令休息,即算是清早也要拋錨停船,不準強行。更不能仗勢我行我素,獨斷獨行。
三、在航行的路上,無論知府或州縣,既不準上船騷擾,也不準送行,更不準亂動鍾鼓。
船隻在湖海航行,避潮躲風,有時停在港內數日,有時日夜兼行,且行且止,三月有餘,終於來到了攸縣冷水洲的上遊——龍潭灣。忽然間,黑雲密布,伸手難見五指,隻有一裏水路的寺庵難於到達,隻得就地住宿一晚,明日再回寺了。
燒火和尚下令停船就地過夜。一夜安閑無話。
晨曦曙光衝破夜幕,天亮了。他們準備開船,回寺吃早飯。
燒火和尚久出於外,急於回寺,所以今日與往常不同,起得特別早。
船,迅速地向前行進。然而,就在這時,不知誰將銅鑼“當”地敲了一下,鑼聲震耳,船竟慢慢地往下沉去。
大臣和雜工,有的冒險遊水得救,有的同船沉入潭底。
燒火和尚素知水性,他為了保護禦書匾額,竟與匾和船沉人潭中。
噩耗傳至京城,乾隆帝悲痛不已,為紀念燒火和尚,他於次年禦駕來到皇蓮寺,再次提筆寫了“皇蓮古寺”匾額。當晚住在寺西邊的小村莊裏,後人稱為玉宿洲。這裏四麵環水,相傳,自乾隆帝住了一晚後,這裏夏秋從未有蚊子,居住在這裏的人從未用過蚊帳。
講述人:吳和尚,農民,時年63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59年12月。
流傳地區:茶陵、攸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