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勤奮篇(3 / 3)

王秀才將這話轉告了兒子,兒子默不作聲,照照鏡子,見自己又黑又瘦的麵容,嗟歎一聲,便回到自己房間去了。

時間一晃,已到九月十九日,山村的九月日光融融,田野飄香。巨田墟早已聚滿了人,招婿的店鋪前更是熱鬧。那些前來應試求親的公子哥兒們,坐在一條長板凳上,正等待著兩位小姐出示上聯。不一會,一個老秀才拿出一長條紅紙懸掛在早已豎好的樓梯上。這就是兩位小姐出示的上聯。公子哥們齊聲念道:“一大嬌二小嬌三寸金蓮四寸腰五采六匣七盒粉八九十分嬌。”念罷都側著頭思索起來。

一開始,應試求親者有30多人,見了上聯後,自覺不行,便陸陸續續地走了。到傍晚時隻剩下7個書生,仍沒有一個人能對出下聯。隻見他們個個冥思苦想,點點畫畫,甚至交頭接耳,嘰嘰喳喳。夜深人靜了,有6個書生熬不住了,便相繼離去,隻有王秀才的兒子還在那裏深思沉吟。時至五更,遠處響起打更聲,這書生如夢初醒,舉筆在紙上寫下下聯:“十九月八分圓七個書生六個還五更四鼓三聲響二嬌一人要。”老秀才看罷,忙將聯拿到室內讓店鋪老板和兩位小姐看。兩位小姐看後,非常滿意。老秀才便將王書生請進室內與兩位小姐相見。兩位小姐見王書生黧黑枯瘦,興奮之情頓然消逝,表情不一:大嬌眼睜睜地看著他,臉顯疑竇,心生憐憫;小嬌則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樣子,冷若冰霜,掉頭便跑進了內室。王書生好不尷尬。店鋪老板見狀,便拉住王書生的手,請他坐下陪老秀才喝酒。大嬌拿著酒杯為他斟滿酒,然後立在他的身旁。店老板見大嬌舉止,深知其意,便舉杯向王書生敬酒,說:“我敬你一杯,但不可太貪,有一嬌足矣。”老秀才聞聲,“哈哈”大笑。

王秀才得知大嬌允婚,分外高興,幾天之後,請了媒人,寫出庚書,擇定良辰吉日,將大嬌娶過門來。

不日,王書生上京赴考,金榜題名,高中進士。

講述人:尹菊林,農民,時年64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64年2月。

流傳地區:茶陵、攸縣。

當家長工劉百勤

劉百勤是何許人也,無法考證。隻因他以後落戶到大石陂,所以,人們都認為他是大石陂人。

某年某天,劉百勤來到火田尋找事主要事做。但許多需要請長工的事主,都嫌他是外地人,不摸底細,怕上當受騙,就都不要他。

尹道凡是一個教書先生,心地善良,見他來火田好幾天了,還沒個安身之處,便將他請到家裏,問了些情況後,就決定留在家裏,並議定好了工錢。

劉百勤人如其名,做事非常勤快,從不躲懶,而且心靈手巧,所有的事都做得幹淨利落,深得尹道凡先生喜歡。

兩年以後的臘八節晚上,劉百勤向尹道凡先生提出辭工,說:“先生,我在您家做了兩年,有什麼不周全之處請您及家人原諒。”

尹道凡說:“急事需緩行,緩事需急辦。我另請人做事,雖係急事亦宜緩行;而你要另換事主,也是急事更可緩辦。請你說明我家裏的人在你身上做了哪些苛刻和無理的事情,我好加強對他們的教訓。現在你要卷被蓋走,我不會答應你的要求,如若要增加工資,還可商量。”

劉百勤說:“你家裏的人待我很好,想到你家的好處,我是不願意離開。我其所以要離開,理由是:‘田壩三年不改要成湖,長工三年不換要成奴。’你家人待我好是事實。俗話說:‘相見容易好,久居難為情。’因而便想換事主。”

尹道凡一聽,也覺有理,便說:“你暫且還待幾天,等找到事主,你再走。”

三九嚴寒,嗬氣成冰,是冬季最冷的時日。做長工的人都在家裏搓繩,修理生產工具和犁耙,為來春生產做準備,有的人成天為東家舂米、舂糠。劉百勤仍然白天勞作於田畝,晚上替他家舂米舂糠和做些瑣碎家務事。有時利用晚上整理犁耙,真是四時如新,不需騰出整日時間來修理。

有一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劉百勤荷鋤去修整茶山堪坡,剛出門,尹道凡先生忙將他喊回來,對他說:“天寒地凍,大雪紛飛,不準出外做事,我求你好好在家休息。”

劉百勤說:“做事有什麼冷,做事一用勁,熱氣一上身,寒氣便跑了,坐在家裏不做事,冷氣容易鑽在身上,更寒冷了。”

尹道凡說:“不管你做事有冷無冷,今天不準出去,請你坐在爐邊烤火。”

劉百勤靜坐家中甚覺無聊,便去搭天井糞。一鋤落下,金光耀眼。避開金光一看,呀!金磚。天賜橫財,何苦要告訴東家。即算知道,我是揀的而不是偷的。午飯後,他走進房間,隨便打了一個簡單的布包,既不向尹道凡先生辭行告別,也不告訴任何人,就朝大道走出去了。

他日行夜宿,毫無目標地瞎走。時光易過,春天來到了人間,春風柔和,吹得行人不斷脫衣衫。劉百勤見前麵有一涼亭,便走進去休息,軟綿綿的春風吹在身上,舒適宜人。他將包袱枕著頭睡在坐凳上,一覺醒來,頭枕磚頭,包袱丟在地上,便自語地說:“不好,有人偷梁換柱。”忙將包袱揀起查看,金磚已被人竊走了。怎麼辦,沒有金磚,到何處安身呢?忽見一人朝涼亭走來。“請問大爺,這是什麼地方?”劉百勤問。

“四川。”來人答道。

劉百勤聽後暗吃一驚,為什麼來到了這裏。回去吧!可家在何處呢?還是替尹道凡先生做長工去吧,他打定主意。於是,他日夜兼程,又來到尹道凡家。雙方一見如隔三秋,問涼問暖特別親熱。

劉百勤回到尹道凡家後,寡言少語,像做了虧心事一樣,見人老低著頭,很不好意思。但道凡及其家人總是很熱情地待他。他便更加勤快地做事,苦事難事他都攬了起來,博得道凡一家人的喜愛。

五月的一天,劉百勤又搭天井裏的糞,快要搭完之時,又挖出兩塊金磚。劉百勤既喜又愧,心想,命中有時終歸有,命中無時莫強求。還是請道凡先生來裁處,於是高聲喊道:“先生快來呀!”

道凡走下天井,拿起金磚一看,中間還夾了一張字條,便念道:“你一塊,我一塊,還有一塊送四川。”對劉百勤說:“快挖,還有一塊。”劉百勤說:“冇得了。”

尹道凡說:“字條上寫明還有一塊送四川。”

劉百勤說:“冇得了,四川這塊我去年已送去了。”接著便將挖金磚私吞,到四川被竊取的詳情講述了。尹道凡更認為劉百勤是個忠誠老實、勤勞儉樸、有情有義之人。第二年便請他做當家長工。

劉百勤自任當家長工後,做事更勤謹,以身作則,安排他人的事,不偏重偏輕,並常在道凡先生麵前讚揚那些做事做得好的人。若哪個做事做得差或者做錯了,帶來了損失,他就自己擔起責任,從不講別人一句怪話,更不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所以長工們都和他合得來,視他為知己。

尹道凡對劉百勤既放心又關心,為他找了個能吃苦知福的妻子,還為他買田買地,興建屋宇。劉百勤有了妻室、房屋,便在大石陂落戶了,後來成了大石陂的財主。

講述人:陳富生,初中文化,農民,時年50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66年8月。

流傳地區:茶陵。

省秋冬,莫省夏荒

相傳,茶陵州石門前有一個會持家的農民,名叫劉毛仔。他本是窮得叮當響的貧困戶,後來竟成了當地有名的大富戶,靠的就是勤儉持家。

話說他勤儉持家,其實也沒有什麼奧秘。除了不畏辛勞、艱苦創業外,就是節儉有計劃地生活。照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省秋冬,莫省夏荒”。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曾經引出許多矛盾和波折。

劉毛仔結婚的那年,正是五穀豐登、收成最好的一年。這年九月,他把妻子接過門來。剛進門的妻子眼見家裏“糧滿倉,銀滿箱”,好生高興,心想再不要過那省儉的日子了。於是天天大米飯,餐餐雞鴨魚。開始,劉毛仔也不亂說什麼,隻是淡淡地說:“過日子還是要節儉,寧省釜尖,不可省釜底。”妻子弄不清什麼意思,還是大吃大喝。秋收上岸,農事緩了,劉毛仔見妻子仍大手大腳,便顯出臉色了:“現在吃飽喝足壓床板,今後就會肚子空空軟腳板。”妻子見其臉色和言語,便問:“你說俺應該如何搞,吃什麼?”毛仔說:“從現在起,早晨一頓稀(粥),中餐薯連皮(紅薯),晚上拑毛雞(芋頭)”。妻子聽後,心裏涼了半截,原以為嫁過門來,已脫離了“蘿卜蘿半年、大菜大半年”的苦日子,哪知他是個吝嗇鬼,守財奴。她怨歎自己命苦,但也無奈,隻好按丈夫說的去做。這樣一過就是四個多月,除來客和逢年過節能吃上一頓大米飯和葷菜以外,天天都是紅薯、芋頭和蘿卜、白菜。妻子真有點想不通,常常發出怨言,而劉毛仔也不理睬,任你東西南北風,他就是不改初衷。

春分將臨,春耕開始。劉毛仔便對妻子說:“從現在起,每日三餐都要吃白米飯,餐餐都要有葷菜,雞、鴨、魚、肉可以一齊上,也可以輪餐換盞,以換口味。”妻子凝望著他,像換了個人似的,不知是不是自己聽錯了。毛仔看她這神色,便解釋說:“現春耕在急,農事很忙,我們要吃飽吃好,才有勁幹活。若肚子沒飽,人幹活就沒勁,這就叫‘飯哄肚皮,人哄地皮’。”妻子這才恍然大悟,又按丈夫吩咐的辦。這樣,打幫工的也願意來,幹起活來格外有勁,各種農活都能按時令做完,並做得精細,所以獲得了好收成。

劉毛仔一家年複一年地堅持省秋冬,不省夏荒,所以他家沒有出現過災年荒月,而且年年有盈餘,年年買田置產,家業越來越大。

講述人:尹菊林,農民,文盲,時年56歲,現已故。

搜集時間:1956年8月。

流傳地區:茶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