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一〕,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二〕,六爻皆吉〔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四〕,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一〕流:流布,充實。
〔二〕卦:《易經》中象征自然現象和人事變化的一套符號。由以一長劃表示的陽爻和兩短劃表示的陰爻配合而成。古時用以占驗吉凶。
〔三〕爻:構成《易經》之卦的基本卦畫,作為符號,爻是指代表陽和陰的爻畫。其哲理內涵,有交錯和變易等義。
〔四〕寒士:原指出身寒微的讀書人,其社會地位低下。《晉書·儒林傳·範弘之》載:“下官輕微寒士,謬得廁在俎豆,實懼辱累清流,惟塵聖世。”在門閥士族製度高度發展的魏晉南北朝,寒士難於擔任高官。《南史·袁粲傳》載:“袁濯兒不逢朕,員外郎未可得也,而敢於寒士遇物。”後泛指貧苦的讀書人。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評注】
了凡先生征引古書,以說明謙虛之德的重要。《易經》說:“天道的規律是虧損盈滿而增益謙虛的,地道的規律是改變盈滿而流向謙下的,鬼神是損害盈滿而福佑謙讓的,人的心理是厭惡盈滿而愛好謙虛的。”此舉“天道”、“地道”、“鬼神”、“人道”為例,說明宇宙間的事理無不抑滿扶謙。《道德經》將道、天、地、人稱之為宇宙的“四大”。並且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陰符經》也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中國傳統思想認為“天人同構”,人自身就是一個小宇宙,與天地的運行規律相一致。人隻要了解天地運行的規律,效法自然,修身養性,就能夠“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謙卦中的六爻都是吉利的。《尚書》中說:“盈滿必定招來虧損,謙虛謹慎就會獲益。”也就是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道德經》中有:“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主張柔弱處下,虛己待物,不可利令智昏。越是在有利的形勢下,越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三國演義》中曹操在消滅袁紹、統一北方之後,又揮師南下,打算統一全國。曹操自以為在軍事上占有絕對優勢,根本不把孫權和劉備放在眼裏。但曹軍不習水戰,且遠道而來,長期連續作戰,士卒精疲力盡,如強弩之末。孫劉聯軍適時抓住戰機,根據曹軍戰船連在一起易受火攻的弱點,火燒曹軍戰船,一時間“檣櫓灰飛煙滅”,大火一直延燒到岸上的軍營,曹軍被燒死和溺水而亡者甚多。最終曹操大敗。
另外,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前秦苻堅在統一了北方之後,也野心勃勃地向江南擴張,決定渡江攻伐東晉。其臣下紛紛勸諫,苻堅不聽,狂傲地認為東晉雖有長江為屏,但難以固守。前秦軍隊眾多,每人將馬鞭投入長江,就可以截斷江流。這也是成語“投鞭斷流”的由來。於是苻堅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進軍東晉。後來雙方在淝水邊展開大戰。苻堅站在城樓上,一眼望去,隻見對岸晉軍布陣整齊,將士精銳,誤以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頗為驚慌。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晉軍無法渡河,隻能隔岸對峙。晉軍施計,以擺開戰場決一死戰為名,讓秦軍後撤。但是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製,陣勢大亂。晉軍趁機大舉追擊,秦兵大敗潰逃,沿途也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人馬相踏而死者,漫山遍野。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狼狽逃回洛陽。
了凡先生屢次和大夥一起參加考試,每次看到那些將要發達的貧寒學子,必定有謙虛的光彩流露出來。
辛未計偕〔一〕,我嘉善同袍凡十人〔二〕,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
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
費曰:“何以見之?”
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三〕,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四〕,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
及開榜,丁果中式〔五〕。
〔一〕計偕:舉人赴京會試。
〔二〕同袍:泛指朋友、同年、同僚、同學等。唐許渾《曉發天井關寄李師晦》:“逢秋正多感,萬裏別同袍。”
〔三〕恂恂:溫和恭順的樣子。《論語·鄉黨》:“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款款:誠懇忠實的樣子。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誠欲效其款款之愚。”
〔四〕順承:順從承受。
〔五〕中式:科舉考試被錄取稱為中式。《說文》:“式,法也。”中式即符合錄取的法定手續。《明史·選舉誌二》:“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廷試,亦曰殿試。”
【評注】
辛未年(1571),了凡先生與來自嘉善的同學,共有十人,參加京城舉行的會試。按照明代科舉取士製度,會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各省鄉試中式的舉人皆可應試。考試地點在禮部。因漢代應舉之人均用公家車馬接送,所以古人也以“公車”代稱會試的舉人。清末光緒年間的“公車上書”運動就是發生在舉人赴京參加會試期間。當時正值甲午戰敗之後,李鴻章赴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此舉激起全國人民反對。參加會試的康有為集各省舉人在今北京宣武門外的鬆筠庵起草上書光緒帝,提出遷都、變法、練兵、拒和等主張,在社會上產生了深刻廣泛的影響。
與了凡先生一同應試的人中有一個名叫丁賓,號敬宇的,年紀最輕,為人非常謙虛。結合上麵“人道惡盈而好謙”的理論,了凡先生認為“謙光可掬”的丁敬宇必將發達,於是對同行的費錦坡說:“這位仁兄今年一定考中。”費錦坡說:“你是怎麼看出來的?”了凡先生就說:“隻有謙虛的人才有福氣。你看我們這十人當中,有誰能像丁敬宇那樣溫和恭順,誠懇忠實,不為人先?有誰像丁敬宇那樣畢恭畢敬,謹小慎微?有誰像丁敬宇那樣受到侮辱,聽到有人誹謗也不開口辯解?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哪有不飛黃騰達的道理?”了凡先生全麵闡述了丁敬宇謙讓不爭的品德。這也是道家所極力提倡的優秀品質。老子在《道德經》中將其所提倡的道德原則總結為“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就是指謙讓不爭,柔順處下。
等到發榜,不出所料,丁敬宇果然考中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