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篇 積善之方(下)(1 / 3)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願之士〔一〕,類稱為善而取之;聖人則寧取狂狷〔二〕。至於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三〕。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舍,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舍。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四〕,惟從心源隱微處〔五〕,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一〕謹願:謹慎老實,誠實。

〔二〕狂狷:指誌向高遠的人與拘謹自守的人。《論語·子路》:“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說:“如果沒有能循規蹈矩的人為友(可教的學生),那麼寧願和行為激進性格耿直的人交往。行為激進的人勇於進取,性格耿直的人不肯做壞事。”孔子認為這兩者各執於一偏,不合乎中庸之道。孟子解釋說:“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南宋朱熹又有所發揮,“行,道也。狂者,誌極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餘。蓋聖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猶可因其誌而激勵裁抑之,以進於中道”(《四書章句集注》)。認為狂狷者,如得良教,可以成為“中行”之人。

〔三〕德之賊:道德敗壞者。《論語·陽貨》:“鄉原,德之賊也。”

〔四〕徇:依從,遵從。柳宗元《封建論》:“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製。”

〔五〕心源:佛教名詞。以心為萬法根源,故曰“心源”。“心”字多義,主要為“集起”義、“本體”義。《菩提心論》說:“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天台宗本“一念三千”,主張“反照心源”,通過“止觀”雙運,以悟佛性。近代譚嗣同從其泛仁論出發,認為“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識”,“心源非己之源,一切眾生之源也”。他試圖通過擴張“心力”,“潔治心源”以度眾生。

【評注】

什麼叫做直、曲?現在人們看到小心謹慎、敦厚老實的人,大家都稱他為善人而肯定他。但是古時的聖賢寧願欣賞剛強不屈、有原則的人。至於一般看起來謹慎小心的所謂好人,雖然鄉裏都喜歡他,但由於這種人個性柔弱,欠缺道德的勇氣,聖人反而認為他是道德的敗壞者。所以世人所說的善惡,分明與聖人完全相反。從這件事上可以推知,世人對事物的種種肯定與否定,沒有一件是沒有差錯的。天地鬼神庇佑善人、報應惡人,他們和聖賢的看法是完全一樣的,而不是與世俗的人采取相同的看法。

因此,凡是要行善積德的,決不可隻靠自己的眼睛所看見、耳朵所聽見的來作為判斷的依據,而應從內心最隱秘、細微的地方,默默地省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並加以洗滌、淨化。純粹是一顆救濟世人的心,這就是端;如果有絲毫討好世俗的心,那就是曲。純粹是愛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絲毫憤世嫉俗的心,那就是曲。純粹是尊敬他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絲毫玩世不恭的心,那就是曲。像這些都應當仔細地加以辨別。

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一〕,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一〕過咎:過錯,錯誤。敦煌曲子詞《十二時》之七:“下床開眼是欺謾,舉意用心皆過咎。”

【評注】

什麼叫做陰、陽?凡是做善事而被大家知道的,就是陽善;做善事而別人不知道的,就是陰德。有了陰德,上天會給予報償的;陽善,則會給人帶來好的名聲,名聲也是一種福澤。但是名聲也是造物主所忌諱的;世上那些享有盛名,而實際上名實不相副的人,常常會遭受意想不到的災禍;那些沒有什麼過錯,卻意外無辜地背上惡名的人,他的子孫往往突然地飛黃騰達起來。陰陽之間的關係實在是太微妙了。陰陽觀念,是中國哲學的一對重要範疇,指元氣中相互矛盾的兩種基本勢力或事物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麵。陰陽觀念早在先秦時就已經形成,其原義為日照的向背。後來詞義逐漸豐富,陽代表積極、進取、剛強等陽性特性,以及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陰代表消極、退守、柔弱等陰性特性,以及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易·係辭》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命題,對陰陽的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作了哲學意義上的概括。老子以“萬物負陰而抱陽”的命題最先說明了陰陽的普遍性。陰陽觀念作為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對於我國古代的天文、曆數、醫學的發展起過很大的作用。

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一〕,皆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複贖人於諸侯矣。”

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

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二〕。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一〕臣妾:西周、春秋時對服賤役的奴隸的一種稱謂。男性奴隸稱為臣,女性奴隸稱為妾,合稱為臣妾。

〔二〕黜:貶低。

【評注】

什麼叫做對、錯?在春秋時代,魯國的法律規定,魯國人如果能從別國諸侯那裏把被俘過去做臣妾的人贖回來,都可以得到官府的賞金。但是子貢把被俘虜的人贖回來,卻沒有接受官府的賞金。孔子聽到以後,很不高興地說:“子貢做得不對啊。凡是聖賢的人做任何事情,目的是可以改變不良的風俗,對百姓產生教化的作用,並不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而去行事。現在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如果領了賞金就被指責為不廉潔,變成貪財的人,那麼誰還願意去贖人呢?恐怕從今以後,不會再有人向諸侯贖人了。”

子路救了一個溺水的人,那人就送他一頭牛以作為酬謝,子路接受了。孔子高興地說:“從此以後,魯國就會有很多人去拯救掉到水裏的人了。”

從世俗的眼光看來,子貢不接受賞金是優,而子路接受贈牛是劣。但是孔子卻肯定、讚賞子路,而否定、責備子貢。因此可知人們行善,不能隻看他當時的行動效果,還要看將來是否會產生弊端;不能隻看一時的效應,還要用長久的目光看待;不能隻看個人的得失,還要看對天下大眾的影響。當時的行為雖好,而它所造成的影響卻足以貽害他人,那麼看起來好像是善行而其實並非如此;當時的行為雖不好,而它的影響卻會為別人帶來好處,那麼雖然看起來不像是善行而其實已經是了。當然這些隻是就一件事來討論而已。其他情況,比如看似不義的義舉,看似不合乎禮數而實際上卻合乎禮數的舉動,看似不講信用而實際上卻合乎忠信原則的舉動,看似缺乏慈愛而實際上卻大慈大悲的行為等,都應當加以辨別。

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一〕,歸故裏,海內仰之,如泰山北鬥〔二〕。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仆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三〕,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四〕,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隻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一〕呂文懿公:明代人呂原,字逢源,秀水(浙江嘉興)人。正統進士。除翰林編修,曆中允、侍講學士、左春坊大學士。天順初改通政司參議兼侍講,入內閣預機務,進翰林學士。天順六年(1462)遭母喪,因哀毀過度而卒。贈禮部侍郎,諡文懿。有《呂文懿公全集》。

〔二〕泰山北鬥:泰山高聳,五嶽之首;北鬥光明,群星之最。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三〕逾年:過了一年。

〔四〕公家:泛指官府。杜甫《前出塞》:“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評注】

什麼叫做偏、正?有一個好心而做了惡事的例子。從前呂文懿公剛辭掉宰相的職位,回到故鄉,因為他為官清廉、公正,所以受到人們的敬愛與尊重,就像對泰山、北極星一樣。一位同鄉的人喝醉酒後辱罵他,但他不為之所動,對他的仆人說:“喝醉酒的人,不要和他計較。”於是關起門來不予理睬。過了一年,那個人因犯了死罪而被捕入獄。呂公才懊悔地說:“假使當時稍微與他計較一下,送到官府懲治,可以通過小小的懲罰而讓他有所規戒。我當時隻想心存仁厚,沒想到反而縱容了他的惡習,以致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所以,對於不良的行為要及時製止。“千裏之堤,潰於蟻穴。”要防微杜漸,以便防患於未然。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搶粟於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而困辱之〔一〕,眾始定。不然,幾亂矣。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

〔一〕困辱:使受困窘、屈辱。

【評注】

也有出於惡心而做了善事的。例如,有一家富人,時值荒年,窮人於光天化日之下在街市上強搶糧食。這家富人就告到縣衙,縣衙置之不理,窮人更加肆無忌憚,於是他便私下叫人把這些搶糧食的人抓起來羞辱、責罰,搶糧的民眾才安定下來。如若不然,就要釀成大亂了。

所以善事是正,惡事是偏,這個大家都知道。那些以善心而做了惡事的人,是正中偏;那些以惡心而做了善事的人,是偏中正;這些道理不可不知道。

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一〕,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

〔一〕貫盈:以繩穿錢,穿滿了一貫。多指罪大惡極。

【評注】

什麼叫做半、滿?《易經》上說:“如果沒有積累善行,就不能夠成名;如果不積累惡行,也不會造成殺身之禍。”《尚書》上說:“商紂王的罪惡,就像以繩穿錢,穿滿了一貫,好像把東西裝滿了容器一樣。”古代驕奢淫逸的帝王,所以被民眾拋棄,就是因為他們日積月累的罪惡罄竹難書。秦始皇實行文化專製政策,“焚書坑儒”,嚴刑峻法,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為了滿足其奢侈欲望,建造阿房宮及驪山墓,大興土木。大規模地巡行全國,使人民的租賦徭役異常繁重。他死後不久,便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秦王朝二世而亡。隋煬帝在位期間,營建東都洛陽,修建宮殿和西苑。並開掘運河,開辟驛道,常四出巡遊,所到之處,恣意糜費揮霍。徭役苛重,窮兵黷武。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後被禁軍將領宇文化及等縊殺於江都。

勤加積累,自然就會滿了;懈怠而不去積累,那就不會滿。這是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泰山不讓寸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任何事物的成長都是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所以力量的積累至為重要。《道德經》中也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一〕。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

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一〕懺悔:“懺”是梵文(懺摩)音譯之略,“悔”是它的意譯,合稱“懺悔”。原為對人表露自己的過錯、求容忍寬恕之意。佛教以懺悔為消除罪業、消除心垢的重要方法。《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以“懺悔業障”為菩薩十大行願之一。《心地觀經》:“發露懺悔,罪即消除。”佛教也以之製作戒律,規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舉行誦戒,給犯戒者以查過悔改之機,以後發展成為專以脫罪祈福為目的的一種宗教儀式。

【評注】

從前有家女子到了寺廟裏,想要布施卻沒有錢,隻有兩文錢而已,就都捐給了寺裏,寺裏的住持親自為她懺悔。後來這個女子入了皇宮,大富大貴,帶來數千兩銀子到寺裏布施,住持卻隻讓他的徒弟代為回向而已。

她不禁問道:“我從前布施兩文錢,師父親自為我懺悔;現在我布施幾千兩銀子,而師父反而不為我回向,這是為什麼呢?”

住持說:“上次你布施的財物雖然少,而你施舍的心意卻十分虔誠,如果不是我老和尚親自代你懺悔,便不足以報答你布施的功德。現在你布施的財物雖然豐厚,但布施的心意不如上次那麼懇切了,所以我叫人代為懺悔就足夠了。”這是千金為半善,而二文為滿善。善心的滿半並不在於金錢的多少,而以心意的虔誠與否為衡量標準。

鍾離授丹於呂祖〔一〕,點鐵為金〔二〕,可以濟世。

呂問曰:“終變否?”

曰:“五百年後,當複本質。”

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

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三〕,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

此又一說也。

〔一〕鍾離:指鍾離權,唐五代道士,後演為八仙之一的漢鍾離,道教全真派的北五祖之一。按《集仙傳》所載:字雲房,不知何許人,唐末入終南山。《宣和書譜》稱:“神仙鍾離先生不知是何時人,自稱生於漢,呂洞賓對他執弟子禮,又自稱天下都散漢。”因其生平不詳,宋以後衍化為:字寂道,號正陽子,又號雲房先生,鹹陽人,曆仕漢及魏晉,首遇上仙王玄甫得長生訣,再遇華陽真人傳太乙刀圭、火符內丹,洞曉玄玄之道。鍾離權與呂洞賓對丹道的討論,由唐代道士施肩吾編為《鍾呂傳道集》行於世。呂祖:即呂洞賓,名岩,一名岩客;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唐末道士。河中永樂(今屬山西)人。全真道奉為北五祖之一。傳說在長安遇鍾離權,被授以“大道天遁劍法”和“龍虎金丹秘文”,“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裏,世以為神仙”。其理論以慈悲度世為成道路徑,改外丹為內功,改劍術為斷除貪嗔、愛欲和煩惱的智慧,對北宋道教教理的發展,有一定影響。民間對其事跡頗多傳說,被奉為“八仙”之一。

〔二〕點鐵為金:道家稱有煉丹術,謂丹有點鐵石成黃金的神效。亦作“點石成金”。《列仙傳》:“許遜,南昌人。晉初為旗陽令,點石化金,以足逋賦。”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八:“靈丹一粒,點鐵成金。”

〔三〕功行:指修煉所達到的程度。

【評注】

鍾離權當初向呂洞賓傳授煉丹的方法,點鐵成金,可以用來行善濟世。“點鐵為金”也就是“黃白術”,是古代煉丹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以黃喻金,以白喻銀,總稱“黃白”。人們企圖通過藥物的點化,將金屬變為金黃色或銀白色的假金銀,又稱“藥金”或“藥銀”。製取“黃白”的方技,即稱“黃白術”。“黃白術”源於戰國燕齊方士的神仙方技,盛行於兩漢時期。道教創立後,繼承了以往的黃白術成就,與外丹術同步發展。東晉葛洪的《抱樸子內篇》中對黃白術有所論述。梁陶弘景撰有《集金丹黃白方》一卷,可惜早已亡佚。唐代是黃白術的極盛期。唐皇室迷戀丹藥,也耽於黃白。宋代是黃白術發展的餘緒時期。宋徽宗素好道術,當時受其寵幸的道士林靈素,被賜號“通真達靈玄妙先生”,並授以金牌,任其自由出入宮禁,人稱“道家兩府”,即道教宰相。據記載林靈素攻擊異己,有道人精於黃白之術,於腰間取藥少許,用手輕拭於銅爐之上,則成黃金。林靈素因忌此道人有異能而從中作梗,使其不得麵見皇上。宋以後道教黃白術逐漸泯滅不傳。

因黃白術所造“金銀”隻不過是一種合成金屬,終是偽假之物,所以曆史上也不乏對此加以限製的法令。漢景帝前元六年曾下詔稱“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棄市”是古代死刑之一。在鬧市對犯人執行死刑、陳屍街頭示眾,以示為大眾所遺棄的刑罰。秦漢以前已有棄市刑,漢代的棄市為斬首,魏晉以後則為絞刑。“棄市”的運用,主要為了達到殺一儆百的恐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