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一〕,其功德最宏。
〔一〕匡直:糾正,端正。語本《孟子·滕文公上》:“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輔翼:輔佐,輔助。《史記·魯周公世家》:“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具多。”
【評注】
大概一般人都厭惡異己,鄉裏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麼善人就常會受到不善的人的排擠。所以人要成為善人、有為之人,其所處的環境就尤其顯得重要。為了孟子有個好的成長環境,孟母三遷,擇鄰而居。孟母帶著幼年的孟子,起初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子看見人家哭哭哀哀埋葬死人,他也學著玩。孟母認為這樣不合適,立刻搬家,住到集市附近。孟子看見商人自吹自誇地賣東西賺錢,他又學著玩。孟母覺得這樣也不好,又將家搬到了學堂的附近。這時,孟子開始學習禮節,並要求上學。孟母深感欣慰,認為自己找到了合適的住處。
在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的世俗環境裏,善人很難自己立得住腳。正如莊子所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並且豪傑剛正不阿,不修邊幅,多容易被批評指責。所以,做善事常常容易失敗,善人也常常被毀謗。麵對如此險惡的外部環境,了凡先生認為隻有靠仁人長者端正人們的行為,並輔佐善人善行,匡扶正義,才能有所改變,並且這樣做的功德也是很宏大的。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一〕?世路役役〔二〕,最易沒溺〔三〕。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四〕,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五〕,為惠最溥〔六〕。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症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七〕,當反吾智。
〔一〕良心:善良的心,天賦的善心,本性。即仁義之心或善良之心。為孟子首次提出並闡發。孟子道性善,所以他認為,人人都生而固有一個作為道德判斷主體的良心—“不忍人之心”,它知善知惡,明辨是非。他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醜上》)良心是使人所以能向善的內在根據,“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猶其有四體也。”(同上)南宋朱熹注《孟子》曰:“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則主後天良心說,認為良心及其作用是由後天的經驗形成、發生的。他說:“必須說個仁義之心,方是良心。蓋但這心,則不過此靈明物事,必其仁義而後為良也。”
〔二〕役役:辛苦奔走、勞苦不休的樣子。張九齡《秋晚登樓望南江入始興》:“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白居易《閉關》:“回顧趨時者,役役塵壤間。”
〔三〕沒溺:沉沒,沉迷。
〔四〕提撕:提引,扯拉。引申為提醒,振作。韓愈《南內朝賀歸呈同官》:“所職事無多,又不自提撕。”
〔五〕清涼:佛教稱一切苦、煩惱皆寂滅永息為“清涼”。
〔六〕溥:廣大。《詩經·大雅·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
〔七〕失言失人:《論語·衛靈公》:“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意即可以與他交談卻不與他交談,這是失去了可交往的人;不可以和他交談卻和他交談,這是說話不得當。
【評注】
什麼叫做勸人為善?人生在世,誰能沒有良心?而人在塵世中庸庸碌碌,最容易沉迷墮落。
因此,凡是與人相處,應當設法指點提醒對方。譬如在長夜漫漫的夢境中,令其醒覺過來;譬如長久地沉陷於煩惱之中,而把他拔出煩惱,使其清涼自在,這樣做的恩惠最為廣博。韓愈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這種勸人為善和與人為善相比較,雖然形跡顯露於外,但是對症下藥,時常會有奇特的效驗,所以不可以廢除。如果有失言失人的情形,也就是有的人可以和他交談卻不與他交談,有的人不可以和他交談卻和他交談。《論語·雍也》中記載孔子之言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所以就有注雲:“聖人之道,精粗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也就是要注意到各人資質的不同因材施教。
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失言失人”的問題,那是因為自己智慧不夠,應當反省自己。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一〕,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恫瘝在身〔二〕,速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三〕,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四〕。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一〕顛沛:處境窘迫困頓。
〔二〕恫瘝:病痛,疾苦。
〔三〕屈抑:枉屈,壓抑。
〔四〕顛連:困頓窮苦。
【評注】
什麼叫做救人危急?艱難困苦的情況,是人們時常會遇到的。如果偶然遇到處於困境中的人,就像自己感同身受一樣,趕快替他解救。或者說句話為他申辯冤屈,或者想方設法救濟他的困苦。崔子說:“恩惠不在大,隻要能夠救人於危急就可以了。”這真是仁德之人所說的話啊!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評注】
什麼叫做興建大利?小在一鄉之中,大到一縣之內,凡是對大家有利的事,最應該去做。“勿以善小而不為。”或者開渠導水,或者築堤防患;或者修建橋梁,以方便通行;或者施舍茶飯,以解除饑渴;一有機會就勸導大家,齊心協力興建公益,不必避免嫌疑,不要害怕辛勞。
何謂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一〕,以布施為先〔二〕。所謂布施者,隻是舍之一字耳。達者內舍六根〔三〕,外舍六塵〔四〕,一切所有,無不舍者。苟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舍之,內以破吾之慳〔五〕,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祛除執吝。
〔一〕行:佛教指身、口、意的種種造作。
〔二〕布施:以福利施與人。所施雖有種種,而以施與財物為本義。
〔三〕六根:佛教名詞。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根是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幹,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
〔四〕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是染汙之義,就是說其能染汙人們清淨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緣之外境。
〔五〕慳:吝嗇。
【評注】
什麼叫做舍財作福?佛門的諸多善行中,以布施最為重要。佛教認為“布施”具有無上功德,是一種把福利施於他人、累積功德以求個人解脫的修行方法。小乘佛教將“布施”分作“財施”、“法施”兩種。“財施”指將各種財物布施予人,目的在破除個人的吝嗇和貪心,以免除未來世的貧困;“法施”指向人說法傳教,目的使人成就解脫之智。大乘佛教將“布施”與大慈大悲的教義相聯係,用於普度眾生,故“布施”的對象遍及一切有情,並把它納入大乘佛教的修習方法“六度”之中。“六度”,意為使人們由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六種途徑和方法。
所謂布施,就隻是一個舍字。明白通達的人內可以舍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可以舍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有的一切,沒有舍不得的。外無所攀緣的萬法,內心又無一識生起。莊子亦有“吾喪我”的觀念,出自《莊子·齊物論》。“吾”是我,真我;喪為忘,忘我為去除自我偏見或意識。指忘記自我,與自然和社會融為一體的境界。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先從布施財物上做起。世人靠衣食維持生存,所以將財物看得最重。我卻將財物舍掉,內可以破除我的吝嗇之心,外可以救人於危急。一開始可能會有些勉為其難,最終則會泰然處之。這樣最有助於洗滌幹淨自己的私心,去除執著貪吝的念想。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讚天地〔一〕?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二〕?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一〕參讚:參與並協助。
〔二〕出世:超脫人世,脫離世間束縛。又作“出世間”,佛教認為一切生死之法為世間,涅槃之法為出世間。具體說來,苦集二諦為世間,滅道二諦為出世間。前者說生來即苦,說明人生緣起之理,表明人生的逼迫性和招感性;後者說滅寂、解脫才是佛教的追求,指出解脫的途徑和方法,表明人生的可證性和可修性。
【評注】
什麼叫做護持正法?法是萬世生靈的眼目。沒有正法,怎麼可以去參與天地的造化?怎麼可以使天地萬物有序地化育生長?怎麼可以掙脫塵世的束縛?怎麼可以經理世務,超脫虛幻的世間束縛?所以凡是看到聖賢的廟宇形象,經書典籍,都應當敬重,而加以修繕整理。至於弘揚正法,報答佛祖超度的恩德,尤其應當勸勉鼓勵。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一〕,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二〕,便是和氣格天之本〔三〕。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四〕。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五〕,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一〕婉容:和順的儀容。《禮記·祭義》:“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二〕習以成性:養成習慣,即成本性。
〔三〕格天:感通於天。
〔四〕自恣:放縱自己,不受約束。
〔五〕格論:精當的言論,至理名言。
【評注】
什麼叫做敬重尊長?家庭中的父兄,國家的君長,以及凡是年事高、德行高、職位高、識見高的人,都應當小心服侍。古代社會家國同構,家庭與國家、社會的結構是相同的。君、臣、民是古代傳統的社會結構,它不過是放大了的家庭結構。“君主”相當於社會中的“家長”,居統治地位,負責發號施令;“臣”為社會裏的“家屬”,負責執行君主的命令、管理人民;“民”則為社會中的“家奴”,為社會的最底層。“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身修養好了,家政治理好了,國家也就能治理好了。所以服侍好父母才能事奉好君主。在家裏服侍父母,要和顏悅色,柔聲下氣,養成習慣,以成本性,這就是和氣感通上天。在外事奉君王,每做一件事情,不要以為君王不知道就恣意妄為。每刑訊一個人,不要以為君王不知道而作威作福。事奉君王就像事奉上天一樣,這方麵與人的陰德關聯最為密切。試看忠孝的人家,子孫沒有不連綿不斷而且興隆昌盛的。所以,一定要格外謹慎小心。
古代中國深受“三綱五常”思想的影響。“三綱五常”來源於先秦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思想和仁義道德的說教,董仲舒為論證其合理性和永恒性,用“天人感應論”給“三綱五常”披上了神學外衣。認為君臣、父子、夫妻之義,皆取於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天之道就是陽尊陰卑,陽貴陰賤,陽永遠處於主導地位,陰永遠處於從屬地位。臣侍君、子侍父、妻侍夫是天經地義。因為“君為臣綱”是第一綱,君主秉天意而行事,所以,君主依天意而行事誰也不能違背。事君如事天,否則,上違天意,下抗君主,違背“五常”,必遭懲罰。董仲舒宣布:天不變,道亦不變。因此,“三綱五常”依據天意永遠也不能改變,這就使“三綱五常”固定化,係統化,神學化了。“三綱五常”學說是儒家宗法等級思想和宗法等級製度的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現。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一〕;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二〕。”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一〕惻隱:憐憫、不忍、同情。
〔二〕牝:雌性的獸類,也泛指雌性。《史記·龜策列傳》:“禽獸有牝牡。”
【評注】
什麼叫做愛惜物命?人之所以算作是人,就是因為人有惻隱之心。求仁的就是要求這些,積德的也是要積這些。惻隱之心集中反應了孟子的道德起源論和人性論。孟子認為,人生來的本性中,就有善的因素。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無善,水無有不下。”在他看來,人性本身是善的,這是一種天生的本性,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還進一步認為惻隱之心是“仁義”的開始,他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叫做“四端”。“四端”如能發展起來,就形成了“仁”、“義”、“禮”、“智”這“四德”。“四德”是“四端”的發展。有了“四德”人就具有了善心。那麼為什麼有些人不僅不善,反而凶狠殘暴?他認為那是因為這些人不注意善的方麵,不注意培養和擴大善的結果,也就是沒有發揚惻隱之心的結果。
《周禮》上說:“早春的時候,祭祀用的牲畜不要用母的。”孟子說,君子應當遠離廚房,這就是為了要保全我們的惻隱之心。所以前輩就有四不食的禁忌,說的是聽到宰殺的聲音不食,看到宰殺的場麵不食,自己喂養的不食,專門為我而宰殺的不食。後來的人們無法斷絕吃肉,不妨先從這幾條開始禁戒做起。
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一〕,皆為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二〕,當與殺生等。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古詩雲:“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
〔一〕蠢動含靈:猶指一切眾生。
〔二〕暴殄:糟踏毀壞。杜甫《又觀打魚》:“吾徒何為縱此樂?暴殄天物聖所哀。”
【評注】
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慈悲心不斷增長。不隻是應當禁戒殺生,包括低等生物等一切眾生都是有生命的,都應當愛惜。抽取蠶絲時要煮繭,鋤草耕地時要殺死蟲子,想想我們衣食的由來,都是以殺害別的生命來存活自己。所以糟踏毀壞衣食的罪孽,實在是與殺生相等同。至於手下誤傷的,腳下誤踩的,不知道有多少,都應該想方設法地仔細提防。古詩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是多麼仁慈啊!人要以慈悲為懷,與地球上的各種物種和諧相處,不可以自我為中心,肆意攫取自然資源。
善行無窮,不能殫述〔一〕;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一〕殫:盡,竭盡。
【評注】
善行無窮無盡,一時難以說盡,由這十個方麵推衍開來,那麼各種德行就都完備了。善事善行難以詳述殆盡,即使舉例十分完備,仍難將全部都網羅進去。掛一漏萬,也就在所難免。惟有提綱挈領地列出幾個條目,方免顧此失彼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