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篇 積善之方(下)(2 / 3)

呂洞賓也是對於“點鐵成金”的法術不甚信服,因而問道:“點鐵成金後還會變回原形嗎?”鍾離權說:“五百年後,就當複還本原。”五百年當不是確切的說法,隻為說明年代久遠之後,“點鐵成金”之物終會返回原形。呂洞賓說:“這樣將貽害五百年後的人了,我不願做這樣的事。”不貪圖一時的功利,而遺禍後人。鍾離權說:“修煉成仙要先積滿三千件功德,你的這一句話,三千件功德就已經圓滿了。”

這是半善、滿善的又一種說法。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一〕,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二〕,是謂一心清淨〔三〕,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四〕。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五〕,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一〕勤勵:勤勞奮勉。

〔二〕三輪體空:亦稱“三輪清淨”。《般若經》等所說修菩薩六度行的般若法要。三輪,一般指能、所、物(法)。如以布施來說,施者、受施者、所施之物為三輪,體此三者性空無相而離執著,以如此之心行施,稱三輪體空、三輪清淨。所謂施恩不望報,那才是清淨的布施波羅蜜。《能斷金剛般若經論》釋“攝伏在三輪,於相心除遣”義雲:此顯所施之物及所施眾並施者,於此三處除著相心。其餘諸度亦然,皆須三輪清淨而行,得稱為“波羅蜜”。

〔三〕清淨:佛教主張離惡行過失,離煩惱垢染,就是“清淨”。

〔四〕劫:梵語“劫簸”的簡稱,譯為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

〔五〕鎰:古代重量單位,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孟子·梁惠王下》:“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

【評注】

另外,行善而心裏不想著這是善行,那麼隨便做什麼樣的善事,都會很圓滿。如果心裏總想著自己是在行善,雖然終生都很勤勉地做善事,也隻能算是半善而已。譬如以財物來幫助別人,內不見自己,外不見所幫助的人,中不見所布施的財物,這就叫做“三輪體空”,“一心清淨”,那麼一鬥米就可以種出無限的福澤,一文錢都可以消弭一千劫所造的罪孽。如果這個心不能忘懷所做的善事,那麼哪怕施舍萬兩黃金,還是不能得到圓滿的福。這又是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

何謂大小?昔衛仲達為館職〔一〕,被攝至冥司〔二〕,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一軸,僅如箸而已。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箸者反重。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因問軸中所書何事,曰:“朝廷嚐興大工,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諫之〔三〕,此疏稿也〔四〕。”

仲達曰:“某雖言,朝廷不從,於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

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

故誌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一〕館職:在館閣任職的官員稱館職。宋沿唐製,在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秘閣等館閣任職的,從直秘閣、直館、直院到校理、校勘等,均稱為館職。

〔二〕冥司:陰間,陰曹地府。

〔三〕諫:直言規勸,多用於下對上。《論語·裏仁》:“事父母幾諫。”

〔四〕疏稿:奏疏的草稿。

【評注】

什麼叫做大、小?從前有位衛仲達在翰林院任職。有一次他的魂魄被攝到陰曹地府,在那裏接受審判。衛仲達到達陰曹地府後,閻王讓鬼吏把他的善惡記錄呈上來。等到這兩份冊子送上來,關於他的惡事的記錄堆滿了庭院,不可勝計,而關於善事的記錄卻隻有一小卷軸,僅如筷子般大小。拿秤來稱量,發現盈庭的惡的記錄反而輕;而如筷子般大小的善事記錄的卷軸反而重。衛仲達不解,於是說道:“我還不到四十歲,怎麼會有那麼多的過失、罪惡?”

閻王說:“隻要一個念頭不正,就是罪過,不一定要等你犯了以後才算。”衛仲達又問那個卷軸中所記錄的是什麼事。閻王回答說:“朝廷曾想要大興土木,修建三山石橋,你上疏勸阻此事,免得勞民傷財,這卷軸中是你的奏疏草稿。”

衛仲達說:“我雖然說了,但朝廷並沒有采納,於事無補,竟然會有這麼大的功德。”

閻王說:“朝廷雖然沒有聽從你的建議,但你的這個念頭是為千萬的老百姓著想;如果朝廷聽從你的建議,那麼善的功德就更大了。”

何謂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一〕。夫子論為仁〔二〕,亦曰先難。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僅得之束脩〔三〕,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與邯鄲張翁,舍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皆所謂難舍處能舍也。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此難忍處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一〕克己:約束、克製自己。表示個人道德修養的概念,即按著一定的道德要求約束自己的意思。《論語·顏淵》:“克己複禮為仁。”

〔二〕仁: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道德範疇。“仁”字,從人從二,原意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親切關係。孔子發展了“仁”的思想,並使之成為道德規範的核心,孔子“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孔子把“克己複禮”作為實現“仁”的根本途徑。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實踐“仁”的可能性,“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

〔三〕束脩:即十條幹肉。《論語·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誨焉。”後來多指贈送給教師的酬金。

【評注】

什麼叫做難行、易行的善?儒家先聖說,要克製自己的私欲,就要從難克除的地方做起。孔夫子在論述“為仁”的問題時,也說要先從最難的地方做起。一定要像江西的一位舒老先生,拿出兩年所掙得的教書的酬金,代替別人償還欠給官府的田賦,從而不致使別人夫婦被拆散。又如河北邯鄲的張老先生,拿出十年的積蓄,代人交還贖金,而救還了別人的妻兒。這都是將難以割舍的東西施舍給別人。比如江蘇鎮江的靳老先生,雖然年老沒有兒子,但還是不忍心納幼女為妾,而將其送還。這些都是在難以忍耐的情況下而能夠克製自己。上天必定會降給他們豐厚的福澤。凡是有財有勢的人,要想行善立德都很容易,容易而不去做,那是自暴自棄。貧賤的人要行善修福報是很難的,艱難而能去做,這就十分可貴了。

隨緣濟眾〔一〕,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二〕;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三〕;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四〕;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一〕隨緣:佛家語。謂人生際遇,悉起於因緣。此指隨意,隨應或隨順機緣,不加勉強。有順其自然之意。

〔二〕與人為善:原指幫助別人一起做好事。今多指善意幫助人。孟子關於道德修養的觀念。謂偕同他人一道行善。《孟子·公孫醜上》:“(大舜)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從“性善論”出發,認為人人都能按其本性行善,他人善行,亦己之善行。他讚揚舜能夠與別人一同行善,樂於吸取別人的善行為己所用。所以孟子認為,君子最高的德行便是取人所長,偕與行善。朱熹《集注》:“與,猶許也;助也。取彼之善而為之於我,則彼益勸於為善矣,是我助其為善也。”此詞現代語義,指善意助人進步,即從朱熹釋義演化而來。

〔三〕成人之美:幫助成全別人的好事。語見《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孔子認為,品德高尚的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別人的壞事;品德低下的小人則與此相反。君子存心愛人,小人存心害人,這是他們的不同用心。

〔四〕護持正法:正法,即四諦等真正之法。謂諸佛、菩薩以大悲心,護持如來正法,使一切邪魔外道,無能惱亂,令諸眾生正信樂聞,弘通流布,利益無窮。

【評注】

隨順機緣而去做濟助別人的事情,並不刻意去做善事。這類事情的種類繁多,大概說來,有十種: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此十種多為傳統的民族道德。

何謂與人為善?昔舜在雷澤〔一〕,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於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二〕。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以舜之明哲〔三〕,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四〕。

〔一〕雷澤:一名雷夏澤。在今山東菏澤東北。《尚書·禹貢》:“雷夏既澤。”《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曆山,漁雷澤。”

〔二〕揄揚:宣揚。李白《玉壺吟》:“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

〔三〕明哲:明智,洞察事理。也指聰明智慧的人。

〔四〕良工苦心:指經營某事的用心之深。唐·杜甫《題李尊師鬆樹障子歌》:“老夫平生好奇古,對此興與精靈聚。已知仙客意相親,更覺良工心獨苦。”

【評注】

什麼叫做與人為善?從前舜在雷澤,看見打漁的人都選潭深魚多的地方,而年老體弱的漁夫便隻能在水流湍急的淺灘中捉魚。舜看到後,很憫惻哀憐他們。於是他自己也去打漁,看見有人爭搶,對於他們的行為不加評判;看見有彼此謙讓的,他就加以讚賞宣揚並效法他們。過了一年,大家都把潭深魚多的地方相互謙讓出來。當時以舜的聰明睿智,難道不能說幾句話來教導大家嗎?這是因為他不用言語教導,而是以身作則來轉變人們的思想行為,這真是用心良苦啊。孔子講“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以身作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別人做出榜樣。要求別人遵守的,自己首先遵守;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處處起模範作用,是有修養的體現。

吾輩處末世〔一〕,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豔稱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二〕。

〔一〕末世:澆末之世代。佛教認為,釋迦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次一千年為像法時,後萬年為末法時。末世,即末法時。

〔二〕大人:德行高尚的人。

【評注】

我們處在社會風氣敗壞的年代,不可以自己的長處來掩蓋別人的長處,不可以自己的善行來與別人相比較,不可以自己的才能來難為別人。收斂才智,虛懷若穀,就像自己沒有才識的樣子。了凡先生的本意是要勸導人們謙遜包容,其實“收斂才智”,也可以成為一種謀略。宋代大將狄青就曾以這種“大智若愚”之法,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狄青不信鬼神,一次,他率軍出戰,因對這場戰爭的勝負沒有什麼把握,便設法來鼓舞自己的士氣。於是大軍剛出桂林之南,便拿出一百個銅錢與“神”約定說,如果我的軍隊真能取得大勝的話,就請您顯靈,讓銅錢的正麵都向上。左右官員以為此法愚蠢,都勸他不要這樣做,擔心若不如意,會動搖軍心。狄青不聽勸告,一定要擲銅錢。這時,成千上萬的官兵都緊張地注視著狄青,隻見他揮手一擲,一百枚銅錢落地,銅錢的正麵竟然全部向上。於是全軍歡呼,士氣倍增,果然打了勝仗。凱旋歸來後,取出封於原地的銅錢一看,原來一百枚銅錢的正反兩麵都是一樣的。狄青是故意裝作愚不可及,而實則聰明絕頂。

看到別人的過失,就要多多包涵,為他掩蓋。一方麵讓他有自我改過的機會,另一方麵也可以讓他有所顧忌,而不敢放縱。看到別人有一點點的長處可供學習,有小小的善心善行,都要舍棄自己的成見,學習他的長處。並且為他讚歎,廣為宣傳。孔子也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自己見到別人的優點就要努力學習;而見到別人的缺點,就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凡是在日常生活中,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都不是出於為自己考慮,而是要為社會樹立典範,這才是君子以“天下為公”的氣度。這也深合傳統“內聖外王”的思想。“內聖外王”是先秦道家提出的理想人格,後世儒者亦以此標榜。也就是要內有聖人之道德,視生死為一,與天地並存,順任自然,與造化同往而不傲視萬物;外有王者之名,施王者之政。

何謂愛敬存心〔一〕?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二〕,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隻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三〕;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誌,即是通聖賢之誌。何者?聖賢之誌,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一〕存心:存有某種心思。猶言居心。存心即自覺存養人的先天道德本性。《孟子·離婁下》:“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認為,君子與一般人的區別就在於他能夠自覺地反省、保養、發揚自己的先天善性,能夠按照“仁”、“義”、“禮”、“智”等道德要求去做。

〔二〕懸絕:懸殊,相差很大。

〔三〕不肖:不才,不賢,不孝。《中庸·行明章》:“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評注】

什麼叫做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從表麵現象看來,常常容易混淆。隻有這一點存心,善惡相差懸殊,如同黑與白那樣截然相反。所以說:君子所以與一般人不同,就在於他們的存心。君子所存的心,隻有愛人敬人的心。盡管人有親疏貴賤、智愚賢不肖,千差萬別,但都是我們的同胞,都是一體的,難道不是我們應當敬愛的嗎?《論語·子路》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也就是既能保持個性,又能與自己嗜好不同、意見不一的人調和相處。莊子更進一步,要“齊萬物”,認為萬物是等同、齊一、沒有差別的。莊子從道生萬物出發,把萬物視為道“物化”的暫時形態。在他看來萬物的形態變動不居,並非真實的存在,它們循環變易,複歸於道。因此,事物沒有質的穩定性,從道的觀點來看,事物之間並不存在大小、長短、久暫的差別,差別的出現完全是人們主體賦予的。

愛敬眾人,就是愛敬聖賢;能夠與眾人心心相通,也就是與聖賢心心相通。為什麼呢?聖賢的心意,本來就是要世界上的人,都能夠安居樂業,各得其所。我普遍愛敬世人,使他們安泰,那也就是代替聖賢使他們安泰。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一〕。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誌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二〕。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成立而後已。

〔一〕追琢:雕琢。金曰雕,玉曰琢。《詩經·大雅·棫樸》:“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圭璋:古代禮玉之一種,為一種貴重玉器。上尖下方曰“圭”,半圭曰“璋”。古禮製諸侯朝王執圭,朝後執璋。古為瑞信之器。

〔二〕誘掖:引導和扶助。

【評注】

什麼叫做成人之美?玉本來是在石頭裏麵,拋棄不顧也就與瓦礫無異,如果精心雕琢就成為了貴重的圭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璞玉不經過一番琢磨,就成不了貴重的玉器。同樣,人不經過一番教育,就不懂得政治和倫常的大道理。所以,自古帝王要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從教育方麵著手。並且“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所以隻要見別人做一件善事,或是這個人的誌向有可取的地方,很有前途,都要引導和扶助而極力成就他。或是稱讚鼓勵,或是協助扶持,或是為他辯白誣陷,分擔誹謗,總之一定要使他有所成就方才罷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