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一〕《易》:《周易》,儒家重要經典。簡稱《易》。包括《易經》與《易傳》兩部分。這裏專指《易經》。
【評注】
《易經》說:“積累善行的家庭,必定有很多吉慶之事。”該句在《易經》中的完整表述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詳細論述人世禍福與善惡行為的因果關係。古人認為人世禍福的發生,與人們的善惡行為有著必然的因果聯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禍福不是毫無緣由地降臨在世人身上,人的善惡行為才是自身得福得禍的直接誘因。即使不現報在自己身上,也會報應在自己的後代身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人們不可不謹慎行事。
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一〕,而曆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二〕。
〔一〕叔梁紇:春秋時魯國大夫,名紇,字叔梁。孔子之父。據《孔子家語·本姓解》記載,叔梁紇向顏氏求婚,顏氏有三個女兒,結果最小的女兒徵在便嫁給了叔梁紇,生下孔子。在孔子三歲時卒。
〔二〕逆知:預先猜度。清代黃邦寧《嶽忠武王文集·奏乞複襄陽劄子》:“善觀敵者,當逆知其所始。”
【評注】
當初顏氏將要把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時,列舉了叔梁紇家祖祖輩輩所做的善事,預言他家子孫中必定要出一位光宗耀祖的人。結果顏氏的女兒徵在嫁與叔梁紇後,生下孔子,成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至聖先師,一代聖賢。即使在現如今,人們在婚配擇偶之時,仍要考察對方的人品及家庭聲譽。
孔子稱舜之大孝〔一〕,曰:“宗廟饗之〔二〕,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征之〔三〕。
〔一〕舜:傳說中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姚姓,一說媯姓,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為顓頊後裔。傳說舜生長在媯水(今山西濟水),其父瞽瞍娶後妻生子象。其父糊塗固執,後母潑辣凶悍,弟弟象驕傲粗野。然而舜對待他們很好,以孝聞名鄉裏,對弟弟照顧得十分周到,如同自己的手足。“象憂亦憂,象喜亦喜”。由於其道德品質感人,所以他“耕曆山,曆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記·五帝本紀》)。可是瞽瞍、後母和象企圖迫害他。讓他修穀倉,然後在下麵點火,想燒死他;讓他淘井,然後把井填上,想活埋他。舜雖然屢次死裏逃生,可是他並不計較,對待父親更加孝敬,對於象更加愛護。部落聯盟首領堯傳位給了他。舜當了首領後,不念舊惡,仍然敬父愛弟,終於使他們受到了感化,改變了品質。舜在當政期間,非常注意道德的作用。
〔二〕饗:用酒食招待人,也泛指請人享受。
〔三〕征:證明,驗證,信而有征。
【評注】
舜,品德高尚,頗受儒家推崇,尤其以“孝”著稱,為後人所稱道。舜的父親及後母對他心懷歹意,蓄意謀害,但都絲毫未能減損他對父母的孝心。孔子在稱讚大舜的孝心時說:“宗廟將會享祭他,子孫也會保住他的福德。”《禮記·祭法》篇中主要介紹了虞、夏、商、周四代祭祀的對象和法則,其中說到:“夫聖王之製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穀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簡而言之,就是“有功烈於民者”,皆是享受祭祀的對象。此法則也一直為後世所遵守。曆史上品德高尚具有表率作用的,或有功於國家人民的,都會得到後人的尊敬,或為其樹碑立傳,或為其建祠修廟。如為彰顯諸葛亮的文治武功,建有“武侯祠”;為宣揚關羽的忠義勇武,建有“關帝廟”,此類情形不一而足。
了凡先生接著進一步用先前的事實來加以驗證,舉例說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
楊少師榮〔一〕,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二〕。久雨溪漲,橫流衝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三〕。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四〕,即今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五〕,位至三公〔六〕,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一〕少師:官名,周朝置少師、少傅、少保以輔天子,稱“三孤”,又稱“三少”。明清作為榮銜,列為從一品,無職事。
〔二〕濟渡:渡過水麵。此指從事擺渡。
〔三〕嗤:譏笑,嘲笑。
〔四〕窆:泛指埋葬。
〔五〕弱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稱為弱冠。人生十歲叫幼,入學。二十歲叫弱,行加冠禮。二十歲才算成年人,初行冠禮,體猶未壯,故稱“弱冠”。《禮記·曲禮》:“二十曰弱,冠。”
〔六〕三公:古代三個具有崇高地位、榮譽職位和官位的尊稱。對三公的稱呼及其職掌,曆代頗異。周代為輔佐國君、掌管軍政大權的最高長官。有兩說:一說司徒、司馬、司空為三公,一說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秦及西漢前期,以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為三公。漢武帝時以大司馬代太尉,成帝時禦史大夫改稱大司空,哀帝時丞相改稱大司徒。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亦稱三司。魏晉南北朝時期除北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外,其他皆沿東漢之製。三公位高而權輕,備皇帝顧問而已。隋、唐、宋、遼沿東漢之製,以之作為安置老臣顯貴的榮譽官職。明、清又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僅以之作為最高榮譽頭銜加於某些大臣。
【評注】
少師楊榮,是建寧人,世代以從事擺渡來維持日常生計。一次連日大雨致使河水暴漲,衝毀民房,淹死的人順流漂下。在麵臨水災之時,其他船隻都去打撈財貨,見利忘義,隻有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忙著搭救落水的人,絲毫沒有撈取漂流的貨物。在這種生命危急的時刻,一個人的思想品格高尚與否立見分曉。同時,也顯現了他們對於他人生命的珍視。春秋時鄭國商人弦高在販牛的路上,遇到正要進犯鄭國的秦兵,而鄭國對此還一無所知。為了保衛國家,弦高就用自己的十二頭牛來犒勞秦軍,並說是他的國君派他來慰問秦軍的,以麻痹秦軍的鬥誌,並迅速將秦軍侵犯的情報報告給鄭國國君。鄭國馬上厲兵秣馬,積極備戰。秦軍得知鄭國有了準備,才順便滅滑國而還。回師途中,又被晉國借機打敗。弦高作為一個商人,舍棄了自己的貨物,從而使自己國家的人民免於殺戮。再如,馬棚失火,孔子最關心的是傷人與否。“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黨》)孔子重視他人生命的人道主義精神彰顯無遺。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的高尚行為卻遭到了同鄉人的嘲笑。等到楊榮的父親出生時,楊家的家境已開始漸漸寬裕。有位神人化作一個道長,對楊榮的父親說:“你的祖父積有陰功,子孫應當顯赫尊貴,適宜葬在某某地方。”這種論說深合早期道教的承負說思想。早期道教認為,人的善惡行為,會在後世子孫身上得到報應。《太平經》說:“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同理,若先人行善積德,則後人就會報應受福。楊榮的祖輩有善行,積有陰功,所以子孫按理應有福報。楊榮的父親於是就按照道長所指定的地點,埋葬了他的祖父、父親,也就是今天的白兔墳。這裏又涉及到古人的“風水”概念。“風水”,是指宅地或墓地的地脈、風向、水流的統稱。堪輿家認為,風水的好壞,關乎人的吉凶禍福。也可說是古代“天人合一”境界的具體化。楊家後來生有楊榮,弱冠之年就考取進士,官位一直做到位列三公,他的曾祖、祖父、父親也都追封了官爵,並且他的子孫後代也都顯貴興盛,直到今天仍有很多有才能、德行之人。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一〕;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二〕。
〔一〕哀矜:哀憐,憐憫。《論語·子張》:“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即,你如果審理出犯罪者的真情,應該憐憫他們,而不要居功自喜。
〔二〕霽顏:斂威怒之貌,變為和顏悅色。
【評注】
鄞縣人楊自懲,最初做一名縣吏,心地仁厚,公正無私。當時的縣令非常嚴厲。有一次鞭打一名囚犯,致使血肉模糊,血流不止,但他仍然怒氣未消。麵對犯罪的囚犯,縣令難以遏製內心的憤怒,對其施以重刑,以示懲戒。但相對於刑法,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儒家學說更注重德治。孔子曾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楊自懲看到鞭打囚犯的血腥場麵,於心不忍,跪倒在地替囚犯求情,為縣令寬舒憤怒。縣令說:“此人違背法律天理,讓人無法不生氣。”楊自懲叩首說:“在上位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如果能弄清他們的實情,就應當憐憫他們,而不要自鳴得意。欣喜尚且不可以,更何況發怒呢?”楊自懲借用《論語》中曾子之言勸解縣令,百姓之所以有犯法行為,可能是因為上層統治者的政策措施有了偏差,其中必有隱情。沒有誰願意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將自己置於不利地位的。對於他們要有憐憫之心,得知案件的實情後,就應該哀其不幸。縣令聽後,神情馬上緩和了許多。
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一〕。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
婦曰:“囚從何來?”
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二〕。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三〕,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一〕饋遺:饋贈,贈與。《史記·孝武本紀》:“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常餘金錢帛衣食。”
〔二〕侍郎:官名。漢武帝時始置的郎官,本為在宮廷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東漢以後,尚書屬官初任時稱“郎中”,一年後稱“尚書郎”,三年則稱“侍郎”。宋代門下、中書二省及尚書省所屬各部均以侍郎為副長官。元豐改製前為寄祿官,改製後方掌本部事務。隋、唐以後,職位日高,為中書省、門下省以及尚書省所屬各部的副長官。明清時升至正二品,與尚書同為各部的長官。
〔三〕廉憲:官名,廉訪使的俗稱。宋設此官。廉訪使每年八月至次年四月出巡,掌考校官吏政績,斷決六品以下官吏輕罪,複審地方冤案,有時亦負責勸農之事。明清改稱為“提刑按察使”。
【評注】
楊自懲家裏非常清貧,但對於他人饋贈的東西,一概不予收取。不貪戀別人的財物,也表明他廉潔、有操守。
中國古代,不乏廉潔之士。東漢有羊續懸魚拒賄:中平年間,朝廷拜羊續為南陽太守。當時的南陽是著名的商業城市,住有大批官僚貴族和富商大賈。權豪之家,賄賂貪贓,奢侈腐敗。一次,府丞以生魚進獻羊續,羊續收下後將魚懸掛於庭院,後府丞又進獻,羊續便將上次懸掛於庭院中的那條魚指給府丞看,以此謝絕府丞,杜絕賄賂。其他官吏都被他懾服,再也不敢來送禮。從此羊續就有了“懸魚太守”的雅號,“懸魚”便成了為官清廉的典故。
關羽不貪戀官位財物,也有“掛印封金”的佳話。《三國演義》中,關羽在流落到曹操軍中之後,曹操對他極為看重,封為漢壽亭侯,並賞與大量財物。而關羽在得知自己的故主劉備的下落後,馬上將累次所收金銀,一一封置庫中,懸漢壽亭侯印於堂上,出去尋找結拜兄弟劉備。
楊自懲遇到囚犯缺糧的時候,就會想方設法救濟他們。有一天,新來的幾個囚犯沒有東西吃,自己家裏又缺糧少米,如果將糧食給囚犯,則自己家人沒有飯吃;如果隻顧自己,則那些囚犯就會十分可憐。左右為難,於是他就和妻子商量。他妻子問:“囚犯從哪裏來?”他說:“從杭州來的,一路忍饑挨餓,麵帶菜色。”因此拿出自家人的口糧煮粥給囚犯吃。後來楊自懲生有兩個兒子,守陳和守址,分別任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都是名臣。如今的楚亭、德政,也是他的後代。
昔正統間,鄧茂七倡亂於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一〕,以計擒賊。後委布政司謝都事〔二〕,搜殺東路賊黨。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後謝之子遷,中狀元〔三〕,為宰輔〔四〕;孫丕,複中探花〔五〕。
〔一〕都憲:明朝都禦史的別稱。明、清皆置,為都察院長官,掌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
〔二〕布政司:明代地方行政機構,全稱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書省,分全國為十三布政司,每司設左、右布政使一人。下設布政使司左右參政、參議、經曆、都事、理問、照磨等官。
〔三〕狀元:科舉考試中文武科殿試第一名之稱。唐時有狀元之稱,指省試的第一名。宋開寶八年(975)後增加殿試,因稱省試第一名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亦稱殿元。此後一直至清代均沿用狀元之名,為科名中的最高榮譽。
〔四〕宰輔:輔佐皇帝的大臣,多指宰相或三公。
〔五〕探花:南宋至明清指科舉考試中殿試第三名。“探花”之名起於唐代,唐時進士及第後在曲江亭子聚會遊宴,稱曲江亭宴、曲江會,又稱探花宴,以進士中少年俊秀者二三人為探花使,又稱探花郎,遍遊名園,折取名花,以宣泄內心的喜悅之情。
【評注】
明正統年間,鄧茂七在福建造反,民眾跟從的很多。在古代,朝廷對於犯上作亂者蔑稱為“賊”。《三國演義》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塑造為覬覦皇權的奸臣形象,而將劉備視為匡扶劉姓漢室的正義典型。《水滸傳》中眾多英雄好漢因不滿官場黑暗,而聚集水泊梁山,占山為王,被朝廷蔑稱為“賊寇”。梁山好漢提出了“替天行道”的口號,為自己正名。梁山好漢的領袖宋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更是將朝廷的“招安”作為自己的政治目標,以立身於廟堂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
當時的朝廷顯然不能容忍反叛自己的力量存在,於是令鄞縣的張楷帶兵南下征剿。張楷用計謀將鄧茂七捉住,後來朝廷又委派布政司謝都事剿殺東路賊黨。謝都事尋求到賊眾的名冊,凡不附屬於匪黨的,就暗中發給他們一麵白布小旗,約定官兵到時,將白旗插在自家門口,這樣一來,官兵沒有錯殺無辜,保全了一萬餘人的性命。《道德經》中將“兵”視為“不祥之器”,即使不得已而用之,也不以殺人為樂,“戰勝以喪禮處之”。但是在古代戰爭中,大開殺戒的事例不在少數。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白起一次坑殺趙軍降卒四十萬人。秦末起義,項羽破釜沉舟,在巨鹿大敗秦軍,迫降秦將章邯部二十萬人,隨即又將他們全部坑殺。謝都事反其道而行之。後來,謝都事的兒子謝遷中狀元,官至宰相,孫子謝丕也中了探花。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一〕,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後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
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二〕。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一〕粉團:用糯米製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猶今之麻團。
〔二〕簪纓:簪和纓。古代官員的冠飾,常借指為官或顯貴。唐·杜甫《八哀》:“空餘老賓客,身上愧簪纓。”《南史·王弘傳》:“其所以簪纓不替,豈徒然也!”
【評注】
福建莆田林家,先前有位老婦人樂善好施,常常做粉團施舍給別人,有求必應,毫不厭倦。有一個仙人化作道長,考驗其是否真心行善,於是每天早晨索要六七個粉團,老婦人也天天給他,三年如一日,從不間斷,於是知道老婦人是出於誠心。“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中國傳統文化也注重對人的細致考察,心誠與否是對一個人的品格作出價值判斷的重要依據。“圯橋進履”講的是黃石公考驗張良的故事。張良本是韓國貴族,因刺殺秦始皇失敗,而隱姓埋名,改名為張良。一天,張良來到沂水河圯橋,碰到一個老翁。老翁有意將腳上的鞋子墜落橋下,讓張良替他撿回,並替他穿上,而張良一一順從,並不介意。老翁又要張良五天後來此相見,而當張良到時,老翁已在橋上等候多時了。對於張良的遲到,老翁深為不滿,再次讓他五天後來此相見。如此再三,張良吸取教訓,晚上不再睡覺,早早來到橋上等候。於是得到老翁的讚許,並將薑子牙輔佐武王伐紂時所著的兵書《太公兵法》傳授給他。張良得此兵書以後,用心苦讀,後來輔佐劉邦滅秦亡楚,成就漢室帝業。諸葛亮也是深為劉備“三顧茅廬”的真誠所感動,乃為其出謀劃策,製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