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篇 積善之方(上)(3 / 3)

後功完,拉老父同遊,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七〕:“汝子當享世祿矣。”後子汴,孫檉芳,皆登第〔八〕,作顯官。

〔一〕贅:入贅,俗稱“倒插門”。

〔二〕二氏:指佛、道兩家。唐韓愈《昌黎集·重答張籍書》:“今夫二氏行乎中土也,蓋六百年有餘矣。”宋文天祥《義陽逸叟曾公墓誌銘》:“維二氏之蔽於死生兮,小其用於一身。”

〔三〕橐:盛東西的袋子。《左傳》:“而為簞食與肉,置諸橐而與之。”

〔四〕匹:古代長度單位。四丈為一匹,或說八丈為一匹。

〔五〕紵褶:先秦時的褶是指夾上衣,魏晉起至隋唐有褲褶,是一種胡服。明代的褶則是一種小袖而袖口收縮,斜領、圓領或方領,腰斷裁,下擺有密密褶襇的長衣。明範叔子《雲間據目抄》記其郡風俗稱:“男人衣服,予弱冠時皆用細練褶,老者上長下短,少者上短下長,自後漸易兩平,其式即皂隸所穿冬暖夏涼之服。”

〔六〕裸裎:赤身露體。

〔七〕伽藍:佛教寺院中的護法神。佛典原謂有美音、梵音、雷音、師子等十八神護伽藍,禪宗寺院則供當山土地等為守護神。

〔八〕登第:科舉考試錄取時須評定等第,因稱應考中式者為登第。相對而言,未中式者謂“不第”或“落第”。

【評注】

浙江嘉興的包憑,字信之。他的父親是池陽的太守,生有七個兒子。包憑最小,招贅給平湖縣的袁家做女婿,和了凡先生的父親交往頻繁,交情深厚。他學問廣博,才華出眾,但每次考試都不能考中,於是就對佛、道兩家的義理學問留心研究。儒、佛、道三教分別在經國、修身和治心方麵分工合作,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此三者,經世、出世之學備矣”。三教的人生哲學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儒家所提倡的積極入世,有時會在現實中遇到挫折,甚至難以實現,那麼道家和道教避世法自然的人生理想可以作為一個補充,其提倡的隨順自然常常可以成為調控心境的重要手段。如果入世和避世兩者都不可得,那麼佛教則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特別是中國佛教提倡的隨緣任運、心不執著,可以幫助人以出世的心態來超然處世,化解入世與避世的矛盾對立,不至於為此生此世的不如意而過分地煩惱。正因如此,所以“入則儒法,出則釋道”的情形在中國古代知識階層中屢見不鮮。

有一天,包憑一路向東,到泖湖遊玩,偶然到了一個村莊的寺中,看到觀音菩薩的塑像在露天中被風吹雨淋。佛典中講對佛菩薩像要視同真實佛菩薩,恭敬供養。為了讓觀音菩薩的塑像免於遭受日曬雨淋,他就解開袋子,拿出裏麵的十兩銀子,交給住持,讓他維修房屋。和尚告訴他維修房屋的工程大,而銀子少,是不能夠完工的。於是他又拿出四匹鬆布,又從行李中選出七件衣服交給住持。其中有件夾衣是新做的,他的仆人請他不要再送了。包憑說:“隻要觀音菩薩的聖像安然無恙,我就是光著身子又有什麼關係?”

和尚感動得落淚,說道:“布施銀子、衣服和布匹,還不是多麼困難的事。但這一片赤誠的真心,實在是太難得了。”

後來,房屋修繕好了,包憑就拉著了凡先生的老父親,一同到這座寺中遊玩,並住在寺中。包憑夢見伽藍神來道謝說:“你的孩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祿了。”後來,他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都中了進士,做了大官。

嘉善支立之父〔一〕,為刑房吏〔二〕。有囚無辜陷重辟〔三〕,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其妻泣而聽命。及至,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盡力平反之。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四〕。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五〕,此則禮之可通者。”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六〕。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七〕。祿生大綸,登第。

〔一〕支立:曾任浙江嘉善縣令,字可興,號十竹軒主人。

〔二〕刑房吏:掌管法律、刑獄事務的官吏。

〔三〕重辟:重法,重刑。《陳書·孔奐傳》:“時左民郎沈炯為飛書所謗,將陷重辟,事連台閣,人懷憂懼,奐廷議理之,竟得明白。”

〔四〕晚世:近世。

〔五〕箕帚妾:持箕帚的奴婢,比喻地位低下,借作妻妾之稱。

〔六〕翰林:翰林院的官名。翰林之名始於唐代,稱為翰林待詔、翰林供奉等,他們都非正式官職。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設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機要秘書,竟至號為內相,但也無官職可言。直到遼代始有翰林院之稱,元以翰林兼國史院設編修官十員,明代始以翰林院為正式衙門,掌史冊製誥文翰之事。其地位日益榮耀。清朝的翰林院,掌修國史、記載皇帝起居注,進講經書、草擬冊立、製誥,以大臣充任。孔目:吏員名,亦稱孔目官。唐時集賢院有孔目官,地方藩鎮也有孔目官,掌文書檔案,收貯圖書。因事無大小,一孔一目無不綜理,故名。宋代秘書諸館、三司、都轉運司、王府等均有孔目或都副孔目,任檢點文字之責。諸州亦置孔目,有時設都孔目為其首領,總管獄訟、賬目、遣發等事務。金設於司、府等官署,地位較一般吏人優越。元改都孔目為都目,置於諸司。明製惟於翰林院置孔目,秩未入流,為低級事務人員;其餘諸司改元都目之名為吏目。清代沿置孔目於翰林院,滿、漢各一人,升為品官,秩從九品。

〔七〕學博:唐製,府郡置經學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經教授學生。後泛稱學官為學博。

【評注】

浙江嘉善支立的父親,是刑事部門的官吏。有個囚犯無辜被判了重刑,他很哀憐這個囚犯,想為其求得生路。這個囚犯知道後,就告訴他的妻子說:“支公的好意,很慚愧無以為報。明天請他到鄉下,你就委身於他吧,如果他肯念在這個情份上,那麼我就有活命的機會了。”他的妻子哭著答應了。等到支公到的時候,這個囚犯的妻子就出來勸酒,把她丈夫的意思全部告訴給支公。支公不肯這樣做,但還是盡力平反了這個冤案。這個囚犯出獄後,夫妻一起到支公家裏磕頭致謝道:“像您這樣大德的人,近世少有。您沒有子嗣,而我有個女兒,願送給您作為侍奉左右的妾,這在情理上是行得通的。”支公就備了聘禮,把這個囚犯的女兒收納為妾。在中國古代,納妾的目的從典律上、理論上說是為了傳宗接代。《易經·鼎封》中載:“得妾以其子。”這個妾後來為支公生了兒子支立,支立剛到二十歲就中了舉人,名列第一,職位一直做到翰林院的孔目。支立的兒子支高,支高的兒子支祿,他們都被保薦為學博。支祿的兒子支大綸考中了進士。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若複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一〕,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二〕,則自謂行持〔三〕,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一〕端:端正。《商君書·修權》:“君好法,則端直之士在前。”諸葛亮《絕盟好議》:“下當略民廣境,示武於內,非端坐者也。”

〔二〕窮理:窮究事物之理。表示道德修養的概念,語出《周易·係辭》:“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宋代理學家把這一概念和《大學》中“格物致知”合一起來,形成他們“格物窮理”先驗論的認識途徑。認為窮理是窮盡對事物之理的認識,但“理”主要不是指客觀事物的規律屬性,而是指先驗的精神本體。這個“理”在接觸到主體與客體的關係時,便把自身分裂為心之理和物之理。“窮理”就是通過一係列繁瑣的“格物”程序,不斷用物之理來啟發、印證心之理,最後達到兩者合一的“豁然貫通”境界。“窮理”的目的,按朱熹的說法是“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世故”,也就是對封建綱常倫理的認識和推行,這是立身的根本。“窮理”而後,再加以誠敬專一的持守、涵養,也就是“居敬”工夫,兩者結合,互相促進,成為理學家認識和修養的基本途徑。

〔三〕行持:施用。

【評注】

以上所說的十則故事,雖然所做的事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地方都是存善心。如果再精細說的話,那麼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陰的,有陽的;有對的,有錯的;有偏的,有正的;有半的,有滿的;有大的,有小的;有困難的,有容易的;其中不同要仔細地深加辨別。事物都有一體兩麵。《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概念也就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所以“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

如果隻是做善事而不推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認為自己在行善事,哪知反而卻是造孽。白白浪費了一片苦心,並沒有任何好處。對於人們所行的善事,要詳細剖析,全麵看待所作所為。通過對各個方麵的深入考察,也就能彰顯出什麼才是值得推崇的真正的善行。

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峰和尚〔一〕,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二〕。”

中峰雲:“凡情未滌〔三〕,正眼未開〔四〕,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

眾曰:“善惡何致相反?”

中峰令試言。

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五〕,敬人禮人是善。”

中峰雲:“未必然也。”

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六〕。”

中峰雲:“未必然也。”

眾人曆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因請問。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七〕,襲跡者假〔八〕。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一〕中峰和尚:元代高僧明本,浙江錢塘人。俗姓孫,字中峰,號幻住道人。元仁宗賜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

〔二〕無稽:無從查考,沒有根據。黃宗羲《原君》:“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

〔三〕凡情:凡人的情感欲望。

〔四〕正眼:正知、正見的眼睛。能夠認知正確的見解,也就是遠離諸邪知、邪見的如實知見。

〔五〕詈:罵,責罵。《戰國策·秦策》:“乃使勇士往詈齊王。”明張溥《五人墓碑記》:“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六〕廉潔:語出戰國晚期屈原的《招魂》:“朕幼清以廉潔兮。”王逸注為“不受曰廉,不汙曰潔”。指潔己存恥的道德心理情感和清正自約、不貪財貨、不貪祿位的行為。

〔七〕根心:發自內心,自覺自願。

〔八〕襲跡:注重形跡,沿襲他人的行徑,謂取法。《韓非子·孤憤》:“今襲跡齊晉,欲國安存,不可得也。”

【評注】

什麼叫做真善、偽善?從前,有幾個讀書人,參見中峰和尚並質詢佛教的善惡報應之理。佛家講善惡報應,就像影子跟著身體一樣,十分快捷靈驗。這也是與佛教的因果說相聯係的。因是能生,果是所生,有因則必有果,有果則必有因。這就是所謂的因果之理。佛教講因果,有世間和出世間兩種。所謂世間因果,即“苦”和“集”二諦。苦是果,集是因。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的,這種苦果,是因為過去生中造了業因(集),由於業力的牽引,所以感受人生的苦果。所謂出世間因果,即“滅”和“道”二諦。滅(涅槃)是果,道是因。佛教認為要擺脫人生的痛苦,就要遵照佛陀的教法去修道,斷除煩惱;以修道為因,將來證得涅槃(滅)正果。因果報應是佛家的重要學說,一般所說的“報應”,隻是偏指做惡事得惡果而言。

這幾個讀書人從看到的社會現實出發,對佛教的善惡報應理論予以詰難。他們舉例說,現在有某人行善,他的子孫並不興旺。某人是做惡的,但他的家庭事業卻很發達。由此他們認為佛家善惡報應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無稽之談。而佛教的善惡報應之說,是與佛教的三世說相匹配的。“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佛教認為,存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經》說:“欲知過去因者,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者,見其現在因。”可見人們現在所受的禍福,是以前世的善惡為因的;而現在的善惡,又會成為後世的因。

中峰和尚不直接為“善惡報應”的理論作辯解,而是論述何為真善、偽善。中峰和尚說:“一般人的世俗情見沒有洗滌清淨,因此還沒有打開正知、正見的眼睛,常常有將真善視為惡,將真惡視為善的情況發生。不怪自己是非顛倒,卻反過來埋怨上天的報應有了差錯。”佛典認為,人們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反於本真事理就有顛倒妄見。也正應了那句話,“假作真時真亦假”。

大家迷惑不解,進而問道:“善惡怎麼會被弄反呢?”

中峰和尚就讓他們試著舉幾個例子。

一個人說道:“罵人打人是惡,敬愛人、禮敬人是善。”

中峰和尚說:“未必都是這樣。”

一個人說道:“不擇手段地貪愛錢財是惡,操守清白是善。”

中峰和尚說:“未必都是這樣。”

大家紛紛將自己的看法提出來,但中峰和尚都認為未必如此。

所以眾人就向中峰和尚請教。中峰和尚告訴他們說:“做有益於別人的事,是善;做有益於自己的事,是惡。”春秋末年,劍客要離由伍子胥推薦給吳王,被派去刺殺在衛國避難的公子慶忌。要離為了取得慶忌的信任,行前請吳王殺掉自己妻兒,斷己右手,然後假裝出逃衛國。到了衛國後,又在慶忌麵前大罵吳王,又向慶忌假獻破吳之策,與慶忌結為好友。後乘慶忌不備,將其刺死。不知對於劍客要離為了別人,而殺妻斷手又要作何評價?

隻要對別人有益,即使是打人罵人也是善。“周瑜打黃蓋”,為了獲得整個戰局的勝利,這也可以說是善了。當時曹操率兵八十萬,攻打東吳。在強敵壓境的形勢下,東吳大將黃蓋向主帥周瑜獻計,願受皮肉之苦以往曹營詐降,然後伺機實施火攻,擊退曹軍。周瑜采納此計。當周瑜召集眾將議事時,黃蓋故意大講曹操不可打,要周瑜棄甲倒戈降曹。周瑜佯裝大怒,令人把黃蓋拖翻杖脊五十,使得曹操對黃蓋投降深信不疑。後在東吳和曹操決戰時,黃蓋以獻東吳糧船為名,前往曹營詐降,而實際卻指揮裝有引火物的船隻來到曹營,順風點燃這些船隻,成功地實行了火攻,大敗曹操。

如果隻是對自己有益,那麼即使恭敬人、禮敬人,也都是惡。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陰謀篡位,但又恐怕群臣不服,於是在未動手奪權時先試一下自己的威信。他特地叫人牽來一隻鹿獻給二世,並當著群臣的麵“指鹿為馬”,大臣們都畏懼趙高,所以有的人不敢作聲,有些人為了討好趙高,便歪曲事實,隨聲附和說獻上的是馬。由此看來這些“指鹿為馬”的大臣雖然恭敬趙高,但其行徑卻實實在在的是“惡”。

所以,人們做善事,能利益別人的就是出於公心,出於公心就是真善。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是為至公。“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的祁黃羊也是大公無私之人。春秋晉平公時,南陽地方缺了個長官,便征求大夫祁黃羊的意見,祁黃羊推薦了解孤。晉平公很驚奇,問他:“解孤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要推舉他?”祁黃羊坦然答道:“大王您問我的是誰可以勝任南陽的長官,並沒有問誰是我的仇人。”晉平公覺得有理,就委任解孤為南陽長官。解孤到任後,為地方辦了不少好事,受到百姓的普遍好評。不久,晉廷要增加一個中軍尉,晉平公又請祁黃羊物色,祁黃羊推薦了祁午。晉平公聽了就說:“你推舉兒子,不怕別人說閑話嗎?”祁黃羊答道:“大王問誰可做中軍尉,沒有問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孔子聽到了上麵兩件事後稱讚道:“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大公無私的美德。曆史上無數的民族英雄,如嶽飛、文天祥、戚繼光等等,他們那種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屈不撓,曆盡磨難,以身殉國的“公”、“忠”精神,在中國曆史上熠熠生輝。

而隻想自己得到利益的就是私,出於私心的就是偽善。而且發自內心、自覺的行善是真善,模仿別人、做表麵文章的是偽善。為善而不求任何回報的是真善,為了某種目的而求回報的是偽善。

像這些道理,都需要自己認真的分辨、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