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篇 改過之法(3 / 3)

又聞而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一〕;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

〔一〕纏綿:纏繞,束縛。

【評注】

假如我們聽到誹謗的話,要能做到充耳不聞。任由進讒之人如何巧言令色,也不起心動念,心中不起一絲漣漪。那麼蜚短流長即使洶湧得如同衝天的火焰一樣燃燒,也終將在空中漸漸熄滅、自我焚盡。假如我們聽到誹謗的話,就立刻怒發衝冠,即使極力辯解安慰,也終究如同春蠶吐絲,作繭自縛,自尋煩惱。可見,發怒不但百無益處,而且十分有害。其他種種過失,道理也是一樣,都應當根據情理平心靜氣地思考,道理一旦明白開悟,身上的過錯自然就能隨之改掉。

了凡先生以前脾氣是不太好的,遇到有人憎恨、毀謗他時,無法接受,睚眥必報;而現在則是不同於往昔,逐漸能夠心胸放開、寬厚容忍了。

這也體現了佛教關於處理人我是非的關係上的一個重要的規範:“忍辱”。“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汙染”,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都不能改變事物本來的狀況,所以,心沒必要為之所動生起喜怒哀樂之情。

以上幾段,就是了凡先生所論述的從情理的角度去改過。概括而言,就是不可妄動,“三思而後行”,這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也有很實際的指導意義。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汙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一〕,此精一之真傳也〔二〕。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一〕魍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山川的精怪或江河之鬼。也有稱影子外層的淡影為魍魎的。

〔二〕精一:指精粹純一。出《書經·大禹謨》:“惟精惟一,久執厥中。”

【評注】

什麼叫從心靈上加以糾正呢?了凡先生說,過失雖然是多種多樣的,卻都起源於人的內心,如果心念不曾亂過,又怎麼能犯下過錯呢?

中國有句古話,說“相由心生,相隨心改”。《般若經》五百六十八卷中說:“一切法,心為善導,若能知心,悉知眾法,種種世法皆由心。”《華嚴經》又說:“應觀法界性—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性就是本體,體即是心,—一切惟心所造。”所以,對於當今的文人學士對待自身存在的徒好虛名、貪慕財利、動輒發怒等問題,了凡先生認為,他們不必煞費苦心一項項地去探求克服戒除的辦法,隻要一心一意培養善良之心地,隻想著多行善事、造福他人,那麼,這種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邪僻的念頭自然就無法乘虛而入。這就好比熾烈的太陽高掛晴空,一時間,魑魅魍魎自然就瞬間消失,而這便是扶正祛邪的關鍵所在。唐朝中葉的百丈懷海禪師說:“對五欲八風,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對一切境心無靜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滯礙,名為道人。”總之,惡由心念引起,也將由心念來加以改正,就好比斬伐有毒的大樹,最好的辦法是連根砍斷,沒有必要拘泥於一個枝條一個枝條地去修剪,一個葉片一個葉片地去摘除。

大抵最上治心,當下清淨;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苟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評注】

綜上所述,改正過錯的最佳方法是調治內心,可以立即收效。剛一萌生邪念就有所察覺,剛一察覺就立刻撲滅,如此就不會犯下過錯了;假如做不到這一點,就應該退而求其次,在想清楚道理之後對錯誤加以改正;再做不到的話,就應當針對具體的事情加以改正。應當注意的是,在運用高明的辦法改過時,如果順便兼顧次一等的改過方式,也未為不可;而如果隻知道通過低級的辦法來改過,對根本性的辦法一無所知,那就是愚頑不化了。

在這一段中,了凡先生告訴我們改過要從根本的方式抓起。《論語》有雲:“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在這裏,了凡先生所說的“本”,即“心”,在心念發動處下功夫,才能從根本上止惡,所謂“不怕念起,隻怕覺遲”。我國明朝中葉的王陽明也有類似的思想主張。王陽明所說的“心”,是知覺之心,它以良知為本體,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其根本宗旨就是“一念發動處克倒私欲”,他說:“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第一義,近雲專求見聞之末,是失卻頭腦已落於第二義。”由耳、目、鼻、口、四肢追求色、聲、味和心追求名利引起的都是邪念,若把知行分為兩件,一念發動雖有不善也不去禁止,其實邪念發動已經是行之始,這樣就不能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使視聽言動都符合“禮”,就應按照“知行合一”的宗旨,對欲念進行自覺的控製,在一念發動處,將不善的念克倒了,從而恢複良知本體的善。

當然,了凡先生也沒有苛責世人,畢竟每個人的道德水平和覺悟的程度不同,但是,他認為即使不能夠從“心”上改之,也一定要從“理”或“事”上改,絕對不能忽視真相,逃避過錯。這三種改過的方法,就是佛家講的三種不同根性,上根的人從根本下手,從起心動念處斷一切惡;中等根性的人,用“明理以遣之”;下根之人,隻有“隨事以禁之”。

顧發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懺悔,晝夜不懈,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遝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一〕;或夢飛步太虛〔二〕;或夢幢幡寶蓋〔三〕,種種勝事,皆過消滅之象也。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

〔一〕接引:佛教稱佛、菩薩引導眾生進入西方極樂世界為接引。

〔二〕太虛:太空。《莊子·知北遊》:“不過乎昆侖,不遊乎太虛。”

〔三〕幢幡: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建於佛寺或道場之前。分言之,則幢為有執竿的寶蓋;幡則無寶蓋,多作懸掛之用。

【評注】

這裏說的是改過之後所產生的效驗。了凡先生說,有的人發下願心要努力改過時,在明處必須有好朋友督促提醒,在暗中必須有鬼神監督,要一心懺悔,晝夜不停,經過一周、兩周以至於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必定會有效果。

對於改正後所產生的效驗,了凡先生舉了以下幾例:或者感到心曠神怡,或者感到茅塞頓開,心明眼亮,或者覺得應付繁雜的事務時左右逢源,得心應手,或者在遇到仇人時變怒為喜,或者夢見體內汙穢一吐而淨,或者夢見千古聖賢都在提攜幫助自己,或者夢見自己翱翔在茫茫宇宙,或者夢見親臨西方淨土。諸如此類的好事,都是改過消罪的征兆。

但是,了凡先生也提醒道,不要因此就沾沾自喜。改過需要堅持不懈,需要毅力和勇氣。

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一〕,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複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二〕,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

〔一〕蘧伯玉:春秋衛國賢大夫。名瑗,字伯玉,諡成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衛大夫史知其賢,屢薦於衛靈公,但終不用。

〔二〕行年:經曆過的年歲。

【評注】

在這裏,了凡先生舉了古人蘧伯玉改過的事例,勉勵他的兒子。蘧伯玉是春秋時衛國的大夫,名瑗,今長坦縣伯玉村(一說今濮陽縣老渠村)人,生卒不詳,事衛三公(獻公、襄公、靈公),因賢德聞名諸侯。相傳他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在二十歲時,已經完全意識到以前所犯的過失,從而加以徹底地改正;到二十一歲時,才知道以前的改正並不徹底;到二十二歲時,回首二十一歲時的情形,恍然若在夢境。就這樣年複一年,不斷改正。到五十歲時,還知道四十九年中的過錯。《淮南子·原道訓》說:“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蘧伯玉確是一位不斷求進而又善於改過的人。孔子也與蘧伯玉相交甚厚。幾次適衛,多居蘧伯玉家。一次,蘧伯玉使人到孔子那裏問候,孔子問:“夫子(指伯玉)何為?”來人對曰:“夫人欲寡其過未能也。”使者走後,孔子曰:“使乎!使乎!”這既是稱讚蘧伯玉的德性高尚,也是稱讚蘧伯玉的使者應對得體。伯玉死後,後人慕其賢,在其墓前建有祠堂,碑文曰:“先賢內黃侯蘧伯玉之墓。”

從蘧伯玉的身上可以看到古人堅持不懈地改正過錯的執著精神。了凡先生自己在改正過失方麵也是非常地堅定。他在《立命之學》中說:“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對於我們來說,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不斷地反觀自身,反省自己的言語行為,使之符合一定社會的道德準則和風俗習慣,從而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加和諧。

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一〕,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相沮〔二〕;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誌;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一〕蝟集:比喻事情繁多,像刺蝟的刺那樣聚在一起。

〔二〕赧然:形容難為情的樣子。赧,因羞愧而臉紅。

【評注】

我們都是尋常之人,平日所犯錯誤多不可計,可不少人在總結往事時,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錯誤,這沒有什麼別的原因,實在是因為太過大意粗心、目光短淺的緣故。其實,那些罪惡深重的人,素日裏是會有一些不好的效驗表現出來的:或者心神閉塞,頭昏健忘,或者無緣無故就感到心煩意亂,或者見到德性高尚的人就消沉沮喪,或者聽到好的言論就悶悶不樂,不能從善如流者或者向別人施予恩惠反而招來怨恨,或者噩夢不斷,甚至口吐狂言,神誌不清,意亂情迷。這些都是做了惡行之後的反應。一旦發生這些情況,不能再因循苟且,應該馬上迷途知返,改弦更張,重新做人,切莫自誤前程。所以,我們應當對自己有一個清醒和正確的認識,在意識到有不好的情況發生時,要立刻省察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過去。

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曾寫有《餘之改過之法》一文,總結了自己一生的改過之法。他認為改過的次第為:一學、二省、三改。“學”就是要多讀儒釋經典,多向傳統文化學習,從傳統文化中求滋養身心、安身立命的源泉。這樣才可以更詳細準確地知道善惡區別以及改過遷善之法。學習之後要經常自我審查,每天審查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善還是惡,審查之後還要能改正。孔子的弟子子貢曾經說過:“君子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由此可見改過的重要性。過而能知為之明,知而能改謂之聖。弘一法師還列舉了自己五十年以來改過遷善的十大具體措施:第一是虛心,孔子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二是慎獨,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第三要寬厚。第四是吃虧。第五是寡言,孔子說:“駟不及舌。”第六是不說人過,孔子倡導:“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第七是不文己過。子夏曾說:“小人之過必文。”第八是不覆己過。第九是聞謗不辯。第十是不嗔。弘一法師自我修煉的體證心得以及經驗總結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另外,從哲學的角度看,對主體的反思總是開始於對個體自我的認識,一個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的人是無法有效地進行自我反省的。所以我們首先應當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人隻有具有了自我意識才能知道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並自覺主動地去踐行;而自我反省的對象,概括而言主要包括我們的行為、情感、意誌、動機等等,通過自我知覺、評價、體驗、審查、糾正等手段的依次作用而完成自我反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能沉溺於渾渾噩噩的生活狀態中,而應當做一個“有心人”,對自己的行為和周遭的事物有一個明確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