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一〕,謂可以養生〔二〕,可以濟人〔三〕,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四〕。
〔一〕舉業:為應科舉考試而準備的學業,目的在於求取功名。科舉考試是古代選拔官吏的製度。隋代設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唐代沿用並增設秀才等十多種科目。因設立科目,以考試舉士,故稱科舉。明、清時專指習八股文。
〔二〕養生:養活自己及家庭。這裏的“生”指生活。
〔三〕濟人:即以醫術救濟別人。
〔四〕夙心:平素的心願。孟浩然《聽鄭五愔彈琴》:“予意在山水,聞之諧夙心。”
【評注】
《了凡四訓》四篇是了凡先生對其子所說的話,即誡子家訓,是長輩對晚輩的勉勵和勸行之語。了凡先生起首便從自己的生平講述,可謂“現身說法”。
了凡先生自稱在其童年之時父親就不幸去世了,隻得與母親相依為命,父親的過早離世使家境陷入困頓。孔子即是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命途坎坷;佛教禪宗的六祖慧能也是幼年喪父,家庭困苦。禪宗的宗經寶典《六祖壇經》中記載:“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家庭的不幸往往能造就古代賢人對命運的深刻思索。了凡先生的童年時期,為了維持生計,母親要求他放棄考取功名,改學醫術,這樣既可以養家糊口,又可以懸壺濟世,治病救人。古時讀書之人始終是以步入仕途、兼濟天下為人生最高旨趣的。《論語·子張》中“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可為明證。不過科舉進仕並非易事,其路途可謂漫長而艱辛。《儒林外史》中,窮書生範進,二十歲開始應考,屢試不第,直到五十四歲才考中秀才。後世有人譏諷科舉考試“賺得英雄盡白頭”。從生存的角度考慮,學醫不失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並且習得一技之長,技藝精湛而成為一代名醫,這也是他父親生前的夙願。其實,治病救人與讀書救國在古往今來的知識分子的心目中往往是有相通之處的。古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說。宋朝名相範仲淹的誌向就是做宰相和醫生,言唯有此二者能救人,後來果然位列朝班,卻能居廟堂之高,慮江湖之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近代知識分子、新文化運動旗手魯迅早年也是遠渡東瀛、立誌習醫以救國民,後又棄醫從文,投身到喚醒國人精神與靈魂的戰鬥中去。從療治人的軀體和生命到心懷家國天下,這是中國曆來知識分子們內在所具有的精神品格。
後餘在慈雲寺〔一〕,遇一老者,修髯偉貌〔二〕,飄飄若仙,餘敬禮之。
〔一〕寺:原為中國古代官署名。後佛教用以稱僧眾供佛和聚居修行的處所,在我國主要指佛寺。又稱刹、叢林、禪林、禪院、蘭若、招提、伽藍、梵宇、梵宮、蕭寺等。我國最早的佛寺是東漢明帝時,白馬經西來,由鴻臚寺官署改建的洛陽白馬寺。
〔二〕髯:兩側麵頰腮部的胡子,也泛指胡子。長髯、美髯、白發蒼髯,古人認為髯的多少及色澤好壞與血氣盛衰有關。認為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
【評注】
了凡先生為什麼會到寺院來,表麵似乎是偶然和巧合,其實曆來古代的知識分子們大都喜歡流連於寺院。古刹的清幽往往是居住讀書的絕佳環境。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有《宿蟠桃寺》詩雲:“板閣獨眠驚旅枕,木魚曉動隨僧粥。”清晨四時許,寺院內便會打板催起進行早課,隨後還有過堂吃飯。古代文人和僧人常有交往,詩歌唱和,書畫過從。當然,也有不甚融洽的,如僧人嫌惡落魄文人寄居寺中,白吃白住,便故意等吃完飯再敲打過堂的雲板,這在曆史上也是有此趣聞典故的。
在人生的行進道路上,經常會遇到一些令人生發生轉折和改變的人。了凡先生在慈雲寺便碰見了這樣一位老人。慈雲寺隱喻著佛教的慈悲,《大智度論》卷二七稱:“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給予歡樂叫“慈”;憐憫眾生,拔除苦難叫“悲”。這是菩薩行的重要特征之一。老人長得相貌魁偉,仙風道骨,更有一捧長長的胡須。大凡異人必有異相,古代形容偉人往往把他們描述得魁偉奇異,孔子就很高大,《史記》上說,孔子成年後“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其相貌也很奇特,“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所謂的圩頂,據《索隱》的解釋,就是“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孔子的頭頂是中間低而四邊高,不可謂不奇。古人還以長髯為美,胡須可以說是男子儀表不俗的象征,道家仙人的模樣往往就是鶴發童顏、長髯飄飄。如《漢書》稱漢高祖劉邦“美須髯”,《三國誌》也說關羽“美須髯”,諸葛亮曾直接以“髯”代稱之。了凡先生見到此老者一派飄飄欲仙的模樣,不敢怠慢,連忙行禮以示恭敬。
古代評論人物往往數言便能傳神,不落實際。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形容東鄰之女的美貌時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魏晉時的嵇康,時人謂之“若玉山之將傾”,《世說新語·賞譽》中讚時人王衍為“瓊林玉樹”,謂王恭“濯濯如春日柳”等。
語餘曰:“子仕路中人也〔一〕,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餘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裏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二〕,數該傳汝。”餘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三〕。餘遂啟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鬱海穀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餘遂禮鬱為師。
〔一〕仕路:指做官的途徑。
〔二〕邵子:即邵雍,字堯夫,諡康節。邵雍本是中國思想史上一位著名的易學家,他以《易傳》為基礎,以象數為中心,以易圖為張本,創立先天易學,並在此基礎上,用元、會、運、世等概念來推算天地的演化和曆史的循環。邵雍在世時便以“遇事能前知”而名聲在外,民間流傳的“二雀爭梅”與“鄰人借斧”的故事,就是他即興占卜而應驗的佳話。邵雍的代表作有《皇極經世書》(《觀物內外篇》)和《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等。邵雍的思想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視為宋明理學的先驅。但一般人往往隻注意到他遇事先知的表象,將他尊為占卜預測學的鼻祖,而忽略了他作為一位思想家所取得的成就。皇極:或稱《皇極經世書》,是集中了邵雍經天緯地預測學的一部巨著,凡十二卷,其中《觀物內篇》和《觀物外篇》為最重要部分。據說內篇係邵氏自著,外篇係其子伯溫和弟子所記。該書涵蓋河洛數理,周易陰陽,天地物理,對人類進化加以推衍,創立了“元、會、運、世”一套有規律的預測方法。129600年為一元,為人類的一個發展周期,在“大算數”裏僅一天而已。每元12會,各10800年。每會30運,各360年。每運12世,各30年。“元、會、運、世”各有卦象表示,每年亦有卦象表示其天文、地理、人事發展變化。邵雍認為隻要洞其玄機,用其生化之理,天地萬物之生命運程,皆能了然於心,人類曆史、朝代興亡、世界分合、自然變化皆可未卜先知。
〔三〕纖悉:細微詳盡。唐代孟郊《秋懷》:“還如刻削形,免有纖悉聰。”
【評注】
老人告訴了凡先生,其仕途比較發達,命裏官運亨通。並且明年就能考取秀才,對了凡先生擁有做官的命卻不讀書求取功名感到很奇怪。了凡先生如實相告,轉述了母親的意願;同時,他恭敬地向老人詢問尊姓大名以及來自何處。老人告訴了凡先生,自己本姓孔,乃雲南人,已經得了邵雍邵康節皇極數術的真傳,並且運數上正應該傳授給了凡先生。
這裏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易學。從起源上看,《周易》的成書過程是“人更三聖(或四聖),世曆三古”,即上古伏羲畫八卦,中古周文王重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周公作爻辭,下古孔子作“十翼”以解經。《周易》本為占筮之書,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易學的內容卻不僅僅限於占卜未來,預測吉凶。孔子做《易傳》,站在人文的立場對《易經》所反映的巫術文化進行了創造性的轉化,吸取先秦儒家、道家、陰陽家等學說的思想資料,建立了一個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內的廣大的哲學思想體係。對於《周易》的預測功能,一般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一種是無限誇大其有效性,認為一切皆在卦中,是不可改變的定數;另一種是全盤否定其合理性,斥為迷信荒誕。這兩種態度都是建立在對易學的錯誤理解的基礎上,均不足取。民國高僧太虛大師站在佛教的角度上對《周易》曾有過“《周易》之道,貴迎其變而求其理,避其凶而趨其吉耳”的一番評價,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正確認識和對待易學和易理。人生活在世間,在不能抉擇事物之原的情況下,順自然之節而求其條理,通其度數,以服務於人的實踐活動,是正當的,但依然不得不在“自然”與“惑亂”麵前處於被動的地位。佛法的出世間法則不然,它是“不以生化為美,不以能生能化為真”,而是“解其得生之天樞,析其成變之惑元”,從而達到“無生、知變”的境界,得到真正的自由。這也就是本文最終所得出的結論—“命自我立”。
了凡先生此時年僅十五歲,卻有此奇遇,並非完全是機緣巧合,他能對陌生的老者禮敬有加,是很重要的因由,說明他謙遜知禮,誠心待人,具有很好的根器和氣稟。了凡先生聽了孔姓老人的一番言語後,將他延請至家中,向母親做了稟報,母親著他好好善待老人。其後,了凡先生試探了老人的術數,盡皆應驗,分毫不差。於是便升起了讀書的意念。家中隻有寡母,隻好找到表兄沈稱與之商量。表兄思考之後對他說:聽說有位名叫鬱海穀的私塾先生正在沈友夫家授課教學,可以送了凡先生去那裏跟隨寄讀,也十分便利。於是,了凡先生便拜鬱海穀先生為師開始讀書。
孔為餘起數〔一〕:縣考童生〔二〕,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三〕,提學考第九名〔四〕。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複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五〕,某年當補廩〔六〕,某年當貢〔七〕,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醜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餘備錄而謹記之。
〔一〕起數:占卜用語,通過象,即各種現實中已存在的事物的表征,根據既定的規則,換算為數,搭配成卦,進而通過分析卦變的各種可能性,來推斷出事物發展的未來走向。
〔二〕縣考童生:由知縣主持的考試,試期多在二月。要參加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的士子,先向本縣禮房報名應試,須填寫姓名、籍貫、年歲、三代履曆,並取得本縣廩生保結。考五場,各場分別試八股文、試帖詩、經論、律賦等。一般來說,第一場錄取後即有資格參加上一級的府試。縣考,即縣試。童生,明清時期,府、州、縣學的應考者稱為童生,或稱儒童、文童。名稱中雖則有童字,但是童生的年齡是大小不一的。隻要未取得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均稱童生。
〔三〕府考:即府試。科舉製度中由府一級進行的考試稱府試。經縣試錄取的童生得以參加管轄該縣的府(或直隸州、廳)的考試。試期多安排在四月,報名手續與縣試略同。府試錄取以後,即取得參加院試的資格。
〔四〕提學:學官名。宋崇寧二年(1103)在各路設提舉學事司,管理所屬州、縣學校和教育行政,簡稱“提學”。每年視察各地學校,查考師生勤惰優劣。曆代沿製。金設提舉學校司,元及明初為儒學提舉司,都屬同一性質。明正統元年(1436)改為提調學校司,設兩京提學禦史,由禦史充任。各省設提督學道,以按察使、副使或僉事充任,稱提學道。從此提學成為專管地方教育文化的最高行政長官。
〔五〕年考:又稱“歲考”。明代提學官和清代學政,每年對所屬府、州、縣生員、廩生舉行的考試。分別優劣,酌定賞罰。凡府、州、縣的生員、增生、廩生皆須應歲考。
〔六〕補廩:明清科舉製度,生員經歲、科兩試成績優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廩生,稱為“補廩”。
〔七〕當貢:科舉製度從府、州、縣生員(秀才)中選拔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的學子。生員(秀才)一般是隸屬於本府、州、縣學,除應鄉試中舉人為“正途”之外,其餘未中式者而考選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以謀求出身的,稱為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朝廷以備選用。
【評注】
文中孔術士為了凡先生所做的預測,一般來說,應是運用出生時間的天幹地支,也就是俗稱的生辰八字,作為起數的依據。孔先生通過對了凡先生生辰八字所成之卦象的分析,將其一生的命運,主要是仕途發展的前景揭示出來,栩栩如生,曆曆在目。相比邵雍祖師的神占來說,隻能算是雕蟲小技,據說邵雍僅靠鄰人五聲叩門,就推算出他是來借斧頭的。史料還記載邵雍病危時,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程灝專門來看望他,問“從此永訣,更有見告乎?”邵雍攤開雙手說道:“麵前路徑需令寬,路窄則無著身處,況能使人行也。”這對於為人處世及治學籌劃都是極有啟示意義的。在了凡先生看來,孔術士的術數是很了不起的,故而他要“備錄而謹記之”。對預測之術的虔信與他後來改變自己命運的決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孔先生替了凡先生起數所推算的命運是:在第二年的縣考中是第十四名,在其後的府考中是第七十一名,提學考則是第九名。了凡先生十六歲這年,果然考試考取了,並且名次與孔先生推算的完全一致。在這一年內的三次考試中,名次和結果也都一如孔先生所說,可謂毫厘不爽。這令了凡先生內心完全折服,遂請孔先生為他算定終生命運的吉凶禍福。於是孔先生告訴他,哪一年考試會考第幾名,哪一年會補廩而成為廩生,作為秀才的一個級別,廩生就可以領取國家發給的米糧了。哪一年可以當貢生,達到秀才的最高級別,獲取入太學即國家大學讀書的機會和資格。甚至告訴他,在他出貢後的某一年還會當上四川一個縣的縣長。任三年半後是告老還鄉的最好時機,宜辭官退隱。在五十三歲的時候,是年八月十四日醜時離開人世,壽終正寢。還有一點就是命中無子。了凡先生將孔先生為他所推算的一生之流年休咎均備錄在案。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一〕。獨算餘食廩米九十一石五鬥當出貢〔二〕,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師即批準補貢,餘竊疑之。
〔一〕懸定:預定、算定的意思。
〔二〕出貢:科舉考試中屢試不第的貢生,可按資曆依次到京,由吏部選任雜職小官。某年輪著,稱為“出貢”。《警世通言·老門生三生報恩》:“(鮮於同)年年科舉,歲歲觀場,不能得朱衣點額,黃榜標名。到三十歲上,循資該出貢了。”
【評注】
儒家思想中有“知命”的思想,《論語》中孔子曾經受到當時一些隱者的譏諷,認為他“知其不可而為之”。這裏,儒家思想是指每個人都有他應該做的,每個人所能夠做的,就是一心一意盡力去做我們知道應該做的事,而不要計較成敗,這就是儒家“知命”的思想。知命就是承認世界本來客觀存在的必然性,不為外在成敗而縈懷牽累,做到這一點,也就能“永不言敗”,也就是儒家所謂的君子。“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了凡先生這裏則是流於宿命的思想,因為從此以後,凡是遇到考試,他的結果名次都如孔先生所事先算定的一樣,不出所料。命運流轉似乎已經毫無懸念。隻惟獨在推論了凡先生做廩生領取到國家九十一石五鬥糧食就能出貢一點上,第一次出現了差池。因為當了凡先生領到米糧七十餘石時,就被當時掌管一省教育的姓屠的提學批準補貢,這一點似乎算得不甚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