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訓》,是在社會上廣泛流行的一本勸善書。該書一經問世,便受到人們的喜愛,成為人們修身立命的理論指導。該書主要闡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講述“趨吉避凶”的方法;強調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隻要積善累德,謙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夠求福得福,善報無盡。該書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學說,運用因果報應、福善禍淫之理,闡明忠孝仁義、諸善奉行以及立身處世之學。通過對此書的閱讀,我們可以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感性的認識,從而一窺儒佛道三家之學的梗概;同時也對我們個人品格的修養大有助益。
《了凡四訓》,顧名思義,該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四篇文章來自袁了凡不同的著作,其中“立命之學”是袁了凡晚年總結人生經驗,訓誡兒子的《立命篇》;“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是他早年著作《祈嗣真詮》中的兩篇“改過第一”和“積善第二(又名《科第全憑陰德》)”;“謙德之效”是他晚年所作的《謙虛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獨立成文,而義理又一以貫之,強調命由我作、善惡報應之理。這四篇文章在組成此書之前,就已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並被多部書籍收錄。在清代初期的《丹桂籍》上,這四篇文章被稱為《袁了凡先生四訓》。隨著在民間的流通,文章有被簡化的傾向。
“立命之學”一文中,袁了凡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和切身體驗,現身說法,以論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袁了凡首先敘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曆,童年棄文學醫,因偶遇異人預言他能夠通達仕途,於是重燃讀書考取功名的想法,之後袁了凡的人生境遇與所測算的命運毫厘不差,由此他更加堅信命由天定,終日消極懈怠。後來機緣巧合,他拜訪了雲穀禪師,領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乃知宿命論的錯誤,從此開始積功累德,自求福報,而且頗有靈驗。
“改過之法”,主要論述在行善積德之前,須先端正自己的心念,將自身缺點一一改正。具體方法是要“見賢思齊”,以古之聖賢為榜樣;敬畏天地鬼神,不起絲毫邪念;立定決心,勇於改過。其關鍵在於永存善心,隻此一點,則邪念不生。
“積善之方”,列舉大量事例,予以說明“積善餘慶”的道理,對於何謂真善、至善作了充分的論述說明,並將善行分門別類,一一展開論述,基本統攝了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
“謙德之效”,舉“天道”為例,以說明“人道”抑滿扶謙的道理。告誡世人要謙虛謹慎,恭敬卑下,虛己待人,並列舉事例加以論證。進一步強調,“抬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的理論主旨。
作者袁了凡,生卒年不詳,名表,後改名黃,字坤儀,又字儀甫,號原為學海,因拜訪雲穀禪師後,得以領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便立誌多做善事,積功累德,以扭轉自己的命運。從此袁了凡不願再做一個受製於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號為“了凡”。袁了凡是江蘇吳江人,又有資料稱其為浙江嘉善人。據日本學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興陶莊(明代並入嘉善縣),元末時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奪取皇位,發生“靖難之役”,袁家因與反對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牽連被抄家。袁了凡的曾祖的父親幸免於被捕,開始四處奔走逃亡,後定居於江蘇吳江。袁了凡的曾祖袁顥作了吳江縣徐氏的女婿,並入了吳江籍,著有《袁氏家訓》以訓導袁氏後人。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稱與其一同參加會試的嘉善縣書生為“同袍”,另據清人彭紹升所作的《袁了凡居士傳》記載,袁了凡的先祖入贅到嘉善縣,所以他得以補為嘉善縣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