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電視媒體還有一大功能就是幫閑娛樂。電視媒體除掉有用以外,還具備娛樂價值。渴望變化是人的天性,在平常的生活之外,看看新鮮活潑的剌激,尋找一份新感受,是觀眾的心理需求。幫閑就是通過把文化娛樂和正在發生的趣聞軼事等不斷變化的衝突與新奇提供給觀眾,尋找生活中少有的新鮮剌激。這就是市民不僅為有用而收視,還為愉快而收視的道理所在。這使得我們對城市電視媒體的價值有了新的理解:一是通過事件的接近性引發觀眾共鳴,獲得心理的認同二是通過事件的新異性補充單調的生活,從中獲得心理的補償。隨著競爭的加劇,社會生活的嘈雜和生存空間的擁擠,釋放壓力和緊張是觀眾收看電視節目的理由之一。尋求心理的放鬆就是公眾收看電視的初衷。電視能讓觀眾放鬆的原因就是從這扇窗戶可以看到別人的生活,通過看別人的故事,從而獲得心理的比較優勢,是放鬆的原因所在。
電視媒體要克服線性傳播的局限,就必須解決好如下三個問題:一是觀眾心理需求出現變化,由於媒體擴張資訊爆炸,媒體選擇和資訊選擇的疲勞已經成為問題二是觀眾生活節奏出現變化,收視時間的局限和收視的線性分布,時間局限和收視內容的局限已經成為問題三是電視傳播心理出現變化,傳播的即時性無法提供足夠的容量,完成黏住觀眾的需要。對觀眾來說,頻道數量的增加,並不意味著所獲得的愉悅和滿意同步增加,選擇過程中的時間成本、搜索過程中的精力成本反而越來越大。因此,板塊化的節目編排方式,單元化集束式的傳播技巧,時段化的傳播節奏,把頻道分為一個個單元,每個單元分布在不同時間段,每個時間段聚集不同的觀眾群,形成觀眾群的競爭模式,是城市電視媒體觀眾營銷的出路所在。
如何維係觀眾的關係?爭取觀眾的收視,減少觀眾的流失,是電視媒體觀眾營銷的出發點和歸宿所在。維係觀眾有以下幾個方法值得電視媒體關注:首選是製造公益事件。公益事件主要目的是擴大電視的知名度,公益事件可以給社會設置話題,打破社會生活的均衡。公益事件本身有多元性,不同的觀眾會在同一個事件中獲得不同的認知,公益事件本身又可以借助人際傳播進一步擴散,改變電視媒體自身在播傳播的不足,製造公益營銷事件,就可以借助事件的傳播來提高電視的美譽度。電視媒體與其他媒體不同,它至少比其他媒體更具有家庭聚集價值。電視公益事件往往凝結成為一個社會特定時期大眾情感的一個符號。電視公益事件象征性地彰顯了電視對社會的貢獻與責任,對觀眾的關愛與回報。公益事件激發和凝聚觀眾的感情,增加心理認同和對電視的信任。所謂製造公益營銷事件,指具有公共利益性質,又兼具事件傳播價值的事件。電視媒體的傳播價值一般可以分為“核心價值”與“附加價值”,從觀眾營銷的角度來看,媒體傳播的核心價值是提供新聞信肩,媒體的附加價值是可以為觀眾組織各種文化公益活動。政府組織的很多事件都是公益事件,但是難以激起共鳴,要激起共鳴,事件就要做到觀眾關心,並與觀眾有密切聯係。公益事件的價值在於製造影響力,沒有影響力的事件對媒體來說就沒有價值,公益事件有了影響力就成為營銷事件,就會引起廣泛共鳴。
其次是抓住家庭意見領袖。信息傳播是不對稱的,大多數情況下,信息先流向意見領袖,再由意見領袖流向他人。所以抓住家庭意見領袖,影響了最有影響的人,傳播就成功了。對大多數家庭來說,電視媒體還是家庭獲得信息和娛樂的主要渠道,因此抓住家庭意見領袖就是電視媒體觀眾營銷最有效的手段。對中國家庭來說,家庭最重要的成員是孩子,孩子往往左右了家庭電視頻道的選擇權,如何讓孩子在觀眾營銷中起到引導作用,是檢驗電視媒體觀眾營銷的成功的關鍵環節。
第三是追求指名度。指名度,是電視媒體被觀眾指定選擇的程度。
節目的收視,頻道的選擇,決定因素是指名度。隻有具備了指名度,才最終體現為收視份額的市場占有率和廣告占有率。觀眾營銷的所有措施都是通過對觀眾心理占有,來促成最終的收視市場占有,市場占有才是電視觀眾營銷所追求的目標。從心理占有到市場占有並不必然發生,觀眾不是靜態的觀眾,而是流動的信息消費者。觀眾不再特別忠誠某一個電視頻道,而是特別忠誠於自己的遙控器,是否首選是對電視頻道觀眾營銷的考驗。從實證的研究可以知道,每個家庭的首選電視頻道一般不超過五個,從收視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在全國154個樣本城市,平均有35個開放頻道,前5位的電視頻道的收視份額一般都超過30的占有率,個別的地區甚至超過70市場份額,由此可以看出電視媒體營銷的落腳點必須落實到追求指名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