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 篇內分泌病及代謝病(一)(2 / 3)

(6)形態檢查:通過檢查,間接或直接觀察內分泌腺的形態。如X線檢查、氣腦造影、腹膜後注氣造影、甲狀腺同、位素碘或锝掃描、超聲波、同位素掃描等。

第二章垂體性侏儒症

小兒的身高低於同年齡正常兒童的30%稱為侏儒症。引起侏儒症的原因很多,由於垂體前葉生長激素分泌不足而造成的,稱垂體性侏儒症。垂體侏儒症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占多數。原發垂體侏儒症有家族史,部分患兒呈隱性遺傳,或同時有促甲狀腺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缺乏。繼發性者可由下丘腦及垂體腫瘤、病毒性腦炎、結核性腦膜炎、血吸蟲病、外傷、慢性營養不良等引起垂體功能不足。

一、臨床表現

隨年齡增長,身長與同年齡正常兒童的差距越來越腳顯。與遺傳有關者在周歲前症狀已明顯。其他原因者多在兩歲後逐漸顯示生長遲緩。因兩歲前有來自母體的生長素,發育影響較小身體各部比例勻稱,上下部量比例與正常同年齡兒童相仿,但出牙、前囟閉合、骨齡明顯落後。尚見特殊麵容及體型:圓臉、短下頜、額前突、軀幹及腹部皮下脂膿豐滿,一般智力發育正常。

二、實驗室檢查

可用放射免疫法測定生長激素,也可用外源性刺激使生長激素分泌增加,臨床常注射胰島素或精氨酸。正常兒童經注射後生長素的血濃度明顯增加,垂體侏儒症的患兒則無改變。X線頭顱攝片,觀察蝶鞍有無鈣化或其他異常。X線檢查骨齡落後,但需與其他影響骨齡生長的疾病相鑒別。

三、侏儒症的鑒別

垂體侏儒症需與上列疾病鑒別。

第三章尿崩症

尿崩症係垂體後葉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而引起。抗利尿;激素又稱加壓素,有使尿液濃縮的功能。正常情況下血液的滲透壓受水和電解質的影響,通過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排尿量來維持其正常。抗利尿激素的抗利尿作用是通過遠端腎小管對水通透性的調節來完成,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時,遠端腎小管對水的回吸收增加,血液滲透壓降低,排尿量減少;反之,水的回吸收減少,尿量增加,血液滲透壓增高。當血液滲透壓增高,血容量減少時,可刺激位於視上核的滲透壓感受器和位於左房容量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腦視上核及腦室旁核細胞分泌,貯藏在垂體後葉。當上述組織的任何部位發生病變時均可引起尿崩症。

一、病因

尿崩症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者由於視上核及室旁核神經細胞退行性病變所致,大多為散發性,少數為家族性。繼發性可見於外傷、腫瘤、感染(腦炎、腦膜炎、全身感染鼻咽部感染)、血管病變等。

二、臨床症狀

尿崩症的起病多為漸進性,在數日或數周內症狀逐漸明顯,兒童夜間遺尿是重要症狀之一。先出現多尿,尿量增加,繼而見煩渴多飲。如供水不足可出現高熱,煩躁、神誌模糊、譫妄,昏迷等。由於常處於輕度脫水狀態,故皮膚子燥、汗液及唾液減少、口幹、吞咽不便、食欲減退、便秘、消瘦。

三、實驗室檢查

1.尿比重低,多在1005~1003以下。

2.用興奮抗利尿激素釋放的刺激,如限製飲水、注射髙1滲鹽水等,不能使尿量明顯減少,尿比重也無明顯提高

3.用抗利尿激素後尿量減少,尿比重明顯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