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急性小兒偏癱
本病指正常小兒出現突然發熱、痙攣、偏癱的綜合征。對病因的看法尚無統一認識,多傾向於血管性病變。通過檢查,發現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閉塞”,造成“閉塞”的原因為動脈炎向內侵襲導致內膜受累,發生纖維素和血小板血栓,引起血管口徑不整齊。
一、可見於兒童任何年齡。
以年長兒為多見,無明顯性別差異。
二、病史中有局限性感染。
主要為咽炎、扁桃體炎、頸部淋巴結感染等。動脈炎的發生與這些部位的感染有關。
三、發病過程中可有發熱。
或見於病前幾天或幾周。
四、痙攣或運動障礙多為突然發生。
從發病的全過程來看,有三種情況,一是在前驅感染症狀後,突然出現全身性癲癇大發作持續狀態,伴高熱及意識障礙,發作停止或控製後意識逐漸恢複,但遺留偏癱。二是病人出現一側性餱癇發作,可有成無意識喪失,在抽搐發作間隙期出現偏癱,發作停止後,偏癱依然存在。第三種情況見於年長兒,可有或無前驅感染症狀,突然倒地,出現偏癱,一般無意識喪失,或僅短暫喪失。
五、偏癱的經過。
上肢及顏麵的癱瘓程度較下肢為重。偏癱有時在病後數天即開始恢複,先為下肢及顏麵,上肢則慢。多數恢複過程曆時兒年。癱瘓的肢體可由痙攣性變成弛緩性,或出現手足徐動症樣運動,或限局性癲癇發作。
六、實驗室檢查。
有意義的為氣腦造影及腦血管造影,前者可見一側腦室擴大,並向擴大側移位。血管造影可見限局性狹窄。
第十二章小兒良性顱內壓增高症
顱內壓增高是兒科領域中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症狀。所謂良性顱內壓增高症,具備以下一些條件:有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和體征,沒有局灶性神經體征,腦脊液的成分一般正常,腦室係統正常。預後一般良好,少數病人有視力損害。發生機理是腦脊吸收障礙,其診斷應從以下幾方麵綜合考慮。
一、致病因素
1.中耳乳突炎:為最常見的病因,約占24~39%。多數發生於中耳炎加重,或其後4~6周,也可發生於中耳炎反―複發作多年後。右耳疾病較左耳疾病更易引起本症。
2.非特異性感染:多為急性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咽炎、腸道感染、癤腫等。頭麵部感染更易引起本症。慢性感染中活動性結核也為其病因。
3.頭部外傷:可發生於外傷後數日,乃至數月、或更久。與外傷的輕重無明顯關係。
4.皮質激素治療的減量過程中特別是減量過快時。外用皮質素也可引起顱內壓增高或加劇。
5.藥物:以四環素、萘啶酸等為常見,多發生於用藥後1~4天。
二、臨床表現
1.症狀
(1)頭痛、約半數以上患兒主訴頭痛。可為彌漫性,或以額部和枕部為主。嬰兒則表現為易激惹、煩躁或嗜睡。
(2)眼症狀:包括眼痛、斜視、複視、視力模糊、短暫的視覺發作性喪失。嚴重者可因視神經萎縮而失明。視力障礙多數為雙側,少數為單側。可見永久性視力損害者。
(3)惡心、嘔吐:也為常見症狀。
(4)意識改變:少數兒童見精神性格方麵的改變,記憶力減退。偶見抽搐者。
2.體征
(1)視乳頭水腫:為本病最重要體征。發生率在95%以上,輕重程度不等,重者見滲出或出血。顱壓增高時久者可有視神經萎縮。
(2)視野缺失:可見多種視野改變,如生理性盲點擴大、向心性視野縮小,一側視野缺失。外展神經麻痹:可為一側或雙側外展神經麻痹,尤以中耳乳突炎引起的顱內壓增高患兒中更為多見。少數病人見眼球震顫。
(3)頭圍增大、顱縫分離,嬰兒可見前囟門緊張、搏動。
三、實驗室檢查
1.腦脊液檢查:壓力增高,常規和生化均正常。可見蛋白含量減低。
2.頭顱X線平片檢查:可見顱骨骨縫分離,首先於冠狀縫和矢狀縫,人字縫和鱗狀縫發生較晚。蝶鞍可見脫鈣、骨質的侵蝕和破壞。腦回壓跡增加見於病史較長時間者。小兒僅見此種X線檢查征象,不一定有顱壓增高。
3.腦超聲波檢查:對本病診斷無多大意義,可作為除外顱內占位性病變。
4.各種造影檢查:如腦室造影,氣腦造影、腦血管造影等。主要是為排除占位性病變,本症病人腦室大小正常,略小或略大,但無變形及位置異常。腦電圖:部分患兒見彌漫性或局限性異常,多為慢波發放。
6.腦掃描:為除外性檢查,對本病無異常所見。
7.熒光素血管造影:注射熒光素後進行眼底檢查、血管攝影,可證實視乳頭水腫的存在及眼底血管改變。
第十三章輕微腦功能障礙綜合征
本病指小兒智能接近或者完全正常,但有輕度到重度的學習或行為和性格方麵的異常。常伴有中樞神經係統微細的功能異常,表現為知覺、概念形成、語言、記憶力、注意力、欲望或運動控製等單獨的或綜合性障礙。
一、有關致病因素
分娩期異常引起的腦損害,如異常分娩、窒息、顱內出血。中樞神經係統發育成熟的最初幾年(學齡前期)曾有腦炎、腦膜炎、外傷、中毒性腦病等。遺傳因素,近親結婚等因素致病,在小學生中約占4~10%,以男孩占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