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篇 肌肉神經係統疾病(二)(2 / 3)

顱內大的靜脈竇主要有五個:

一、上矢狀被。

位於大腦鐮的上緣,前始額骨的雞冠,向後在枕骨內粗隆處與橫竇相通。接收由大腦上靜脈分支而來的靜脈血,也與顱骨的板障靜脈與顱骨靜脈相溝通。

二、下矢狀竇。

位於大腦鐮下緣的後半部,在小腦幕處直接與直竇相連接。

三、直竇。

位於大腦鐮與小腦幕鄰近處。接受來自下矢狀竇、小腦上靜脈及大腦大靜脈的血液,向後與上矢狀竇的後端融合而稱竇彙。

四、橫竇。

為最大的靜脈竇。位於枕骨內粗隆兩側,繞圍顳骨乳突而呈乙字形,故該部又稱乙狀竇。徑兩側頸靜脈孔出顱腔與頸內靜脈相通。

五、海綿竇。

位於蝶鞍兩側,因其內部結構為結締組織,似海綿狀而得名。頸內動脈和數支顱神經由此通過。接受眼靜脈、蝶頂資、大腦中靜脈和下靜脈血液,並與上、下岩竇相接,將血液導入頸內靜脈。

第二節腦部主要靜脈

腦部主要靜脈可分為深淺兩組,兩組靜脈間互相溝通。

一、腦部淺靜脈。

有大腦上靜脈、中靜脈和下靜脈,彙集大腦半球的靜脈血液回流。大腦上靜脈收集的血液流入上矢狀竇,中靜脈血液流入上矢狀竇、海綿竇,下靜脈血液流入橫竇及海綿竇。

二、腦部深靜脈。

主要為大腦大靜脈,位於肼胝體底部之下,引流血液進入直竇。接受來自左、右大腦內靜脈的血液。

根據上麵簡單介紹的大腦靜脈係統的生理解剖,可以從中分析血栓形成的部位、原因和症候。

第三節病因分析

一、非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兒科常見於全身衰竭、脫水、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腹瀉、頻吐、痢疾、胃腸炎、癌症、結核病等。其他見於心髒病(風濕性瓣膜病及先天性心髒缺損),急性腦血管病(腦栓塞、腦出血)、血液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白血病等)、高熱,急性傳染病等。

二、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均屬繼發性。海綿竇和乙狀竇是炎性靜脈竇血栓形成最常發生的部位。海綿竇血栓形成常由下列病灶所致:顏麵部病灶(如鼻、上唇、上頜麵部、口腔、眼瞼等處癤癰),耳部病灶(中耳炎、乳突炎),內部病灶(蝶竇或後部篩竇),下部病灶(頸深部或扁桃體周圍膿腫、扁桃體炎、上頜骨骨髓炎等)。乙狀竇血栓形成見於下列情況:直接發生,如中耳炎或乳突炎化膿破壞骨質,膿腫壓迫乙狀竇,使竇壁發生炎性變化,加以竇內血流淤滯形成炎性血栓。間接發生時乳突炎或中耳炎使通向乙狀竇的小靜脈發生血栓,然後血栓擴展到乙狀竇。上矢狀竇血栓形成,以非炎性者為多。炎性者常由下列情況造成:額竇、鼻腔等感染,大腦半球上麵和內側麵腦膜炎或腦膿腫,橫竇血栓經竇彙倒流進入上矢狀竇,海綿竇、岩竇等經側裂靜脈和大腦中靜脈,經前中央回和後中央回腦皮層靜脈,進入上矢狀竇。

三、腦靜脈血栓多數由靜脈竇血栓發展而來;橫竇血栓可引起小腦靜脈血栓I上矢狀竇血栓可引起大腦半球皮層靜脈血栓;海綿竇血栓可引起大腦中靜脈或腦下垂體小靜脈血栓等。單純腦靜脈血栓少見,可發生於熱性病、腦膜炎、腦膿腫等。

第四節臨床表現

靜脈竇相互溝通,並有豐富的側支循環,因而較小的血栓形成可無影響也無症狀。當血栓造成靜脈竇完全阻塞,或影響大量側支靜脈)或血栓擴展到腦皮層靜脈,則可見顱內壓增高症狀,腦靜脈循環障礙所致出血、水腫、梗塞等腦部局灶性症狀。

一、全身性症狀

炎性血栓形成,本身有感染灶存在,甚至為敗血症。靜脈竇血栓形成可並發鄰近區的腦膜炎、腦膿腫,因而常見不規則高熱、寒戰,全身肌肉酸痛,精神萎靡,皮下瘀血等。非炎性者可見原發病表現。

二、竇性症狀

乙狀竇血栓形成主要症狀為顱內壓增高,如頭痛,複視、嘔吐,嗜睡、囟門飽滿、顱骨縫分離,頭皮靜脈怒張、精神失常,昏迷、視神經乳頭水腫等。如岩竇受影響可出現三叉神經、外展神經等麻痹,如血栓擴展到頸靜脈,也可出現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同時受累。海綿竇血栓形成見眼眶內軟組織、眼瞼、眼結膜、額部頭皮浮腫,眼球突出,眼瞼下垂,眼球鄰近靜脈充血。因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三叉神經受影響,病側眼球固定,向各方麵活動受限,如擴展到雙側,則上述症狀可見於雙側。上矢狀竇血栓形成以非炎性為多見,起病呈亞急性,症狀見頭痛、噴射性嘔吐、複視、視力減退等以顱內壓增高症狀為主。尚見呆滯,思睡,意識模糊、昏迷、四肢抽搐,如擴展到腦皮層靜脈,可發生局限性(下肢分布)或全身性癲癇、偏癱、失語、黑蒙等。單純性靜脈血栓形成少見,可見發熱,意識一般清楚,或模糊不清,常突然起病,出現頭痛、嘔吐、局限性癲癇發作、肢體癱瘓、皮層型感覺障礙等症狀。也見複視、乳頭水腫等。)腦靜脈血栓常為多發性,發生於腦的不同部位,臨床表現複雜。腦梗塞伴嚴重腦出血時可引起腦室出血,出現去大腦強直。

第五節實驗室檢查

有意義的為血培養。腰椎穿刺,壓力多增高,部分病例:細胞數及蛋白增加。病側壓頸試驗,腦脊液不上升,腦脊液,有助於乙狀竇血栓形成的診斷。腦脊液塗片培養也為診斷所必需。腦血管造影的顯影情況對診斷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