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到達成都時,已是759年歲末,暫時住在西郊外的浣花溪寺裏。過完了年,他在浣花溪畔找到一塊荒地,開辟了一畝大的地方,在一棵兩百年樹齡的楠木下,準備蓋一座茅屋。
可他哪來的資金呢?
這時的成都尹兼劍南西川節度使是裴冕,雖然這人為了求官,不惜趨炎附勢,人品不算高尚,但與杜甫是舊相識。杜甫還沒到成都,就寫去一首詩,恭維裴冕是國家的柱石,有他鎮守成都,真是蜀人之幸。
但裴冕似乎並沒有什麼表示。幸好,杜甫在成都的親友眾多。高適在成都附近的彭州任刺史,及時送來了錢糧。表弟王十五跨過野橋,送來了建築費,讓杜甫十分感動,希望表弟常來常往,寬解他離鄉背井的悲哀。
此後,杜甫四處寫詩求助,向蕭實要了一百根桃樹秧,向韋續索取了綿竹縣的綿竹,向何邕討了三年成蔭的榿木,又親自去徐卿家中,搬回了一捆果木秧。此外,他聽說大邑的瓷碗又輕又堅實,就寫詩給韋班,取了一大摞白瓷碗。
就這樣,在眾人的幫襯下,經曆兩三個月,暮春時節,草堂建成了。
這草堂,位於碧雞坊石筍街外,南邊是萬裏橋,北麵是百花潭,往西走幾步,便是浣花溪,站在北窗,可以望見常年積雪的西嶺。杜甫又在草堂四周種滿了花木,很快就百花盛開了。
此後,杜甫又請畫家韋偃在草堂東壁上畫了兩匹駿馬。他看到王宰的山水畫十分精彩,大概也要了幾幅,掛在草堂之中。現在,草堂內外,都充滿了優雅的氣息。
杜甫在這亂世中流離了四年,好不容易安頓了一個新家,心境變得寧靜寬和。抬眼望去,處處都那麼可愛,榿木栽成了小樹林,遮住直射的陽光,葉子被風一吹,就輕輕吟唱起來。綿竹叢裏,彌漫著的霧氣凝成露珠,輕輕地從葉梢滴落。烏鴉攜帶著雛鳥,在樹蔭裏棲息。
燕子在屋簷下築起了新巢,整天呢喃作語。
這時他寫了許多田園詩,優美寧靜,與秦州和同穀時的詩相比,真如經過大風浪後,來到一處百花幽穀,聽著溪水潺潺,清風微微,讓人心境舒緩而悠閑。
錦裏煙塵外,江村八九家。
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
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
遠慚勾漏令,不得問丹砂。
——《為農》
杜甫說,成都城裏多煙塵,多喧囂,而浣花溪畔是幽靜的,隻有江村裏八九戶人家。圓荷浮著小葉,細麥落著輕花,處處賞心悅目。他有意在此終老。隻是遠離國都,身無官職,沒有俸祿,隻能親自務農,種植莊稼和草藥,因而不能像勾漏縣令葛洪那樣,去煉丹成仙了。
他心裏永遠掛念著國事,剛到成都不久,就去武侯祠,拜訪了諸葛亮的遺跡。他對這位鞠躬盡瘁、功高蓋世的偉人極其仰慕,但又感慨自己懷才不遇,難免淚流滿襟。
幸喜,草堂裏時常有朋友來訪,他就在自己菜地裏,采一些鮮嫩的菜芽去招待。而四鄰裏,有退休的縣令,有風雅的隱士,有賣文為生的酒徒,還有淳樸的農民。杜甫與他們朝夕相處,內心是寧靜的。他偶爾也會出門訪友,甚至走到青城、蜀州,與朋友喝醉了酒,就隨意地打發時光。
夏天裏,江水安穩地流淌,村子裏寧靜清幽。燕子自來自去,鷗鳥相親相近。孩子把針敲彎,做成釣鉤,跑去江裏釣魚。而他的妻子楊氏呢,勞碌半輩子,現在終於能享受幾天安詳的日子了,就煥發了童趣,拿紙畫個棋盤,與杜甫下起了圍棋。有時來了興致,趁著夏日晴好,夫妻二人攜帶茶水、甘蔗汁,坐上小舟,看孩子們在江水裏快活地紮猛子。
日子就一天天過下去。但這平靜的生活卻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所以時常翻起一些風浪。杜甫家裏人多,養著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大約還雇著幾個仆人,光靠地裏的那點收入,並不能維持生計。他還是要依賴官員朋友們的資助,一旦救濟不及時,難免會全家挨餓,陷入困境。
萬裏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風含翠筱娟娟淨,雨浥紅蕖冉冉香。
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淒涼。
欲填溝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狂夫》
這首詩表達的情緒頗為微妙,他先是說,草堂位於萬裏橋西,百花潭清幽迷人,是他心中的“滄浪”。所謂滄浪,用的是個典故,“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說,不管滄浪之水清還是濁,都順其自然,無欲無求。“滄浪”就是適合歸隱之地。在他眼裏,風中的翠竹美好潔淨,雨裏的紅蓮潤澤含香,這是生活富足、內心閑靜的人才有的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