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前走,就路過了石壕村。天色已晚,杜甫就投宿在農家。半夜三更,忽然聽到外麵喊聲四起。他猛地驚醒,以為是叛軍殺過來了,急忙起來,往外一看,隻見火把通明,幾個縣吏模樣的人大聲嚷嚷:“征兵了!征兵了!”
杜甫投宿的那戶人家,也就一個老頭,一個老太,還有一個兒媳婦,奶著一個娃。那老頭一聽,趕緊竄到後院,翻牆逃走了。老太這才去開了門。縣吏覺得門開得晚了,一臉怒色,嚷嚷聲越發響了。
“你家還有男人嗎?”
老太頓時悲從中來。
“哪兒還有男人啊。我家就三個兒子,全都去攻打相州了。前兩天一個兒子捎信來,說另外倆兒子全戰死了。你瞧瞧,我家哪還有男人啊?哦,還有一個未斷奶的孫子。兒媳婦要喂奶,還沒改嫁。真可憐她了,連條像樣的下裙都沒有……”
縣吏也流露出一絲同情,忽然看到了一旁的杜甫。
“這不是你家男人嗎?”
“這是投宿在我家的老爺,是朝廷命官。”
杜甫出示了官印,縣吏便流露出一份敬意,語氣不由軟了下去。
“可你家……總得出個人啊。”
“那就我吧。”老太挺起腰來。
“你?”
“我這老太婆雖然年老體衰,但還可以跟你去前線,還能做做早飯。”
縣吏想了一想,也隻能這樣去交差了。於是,老太就隨著縣吏走了,臨行時,又看了看孫子,對兒媳婦交代了幾句。
杜甫心裏又是沉重,又是感動,哪裏還睡得著。半夜裏聽見老頭又翻牆回來了,躲在房間裏偷偷地哭泣。唉,這年頭,又有什麼辦法呢?
第二天,杜甫告別老頭,來到了潼關,看到這裏正在加固城牆,不由想到當年潼關大敗,於是對潼關的小吏囑咐了幾句,讓他們要謹慎守關,不要學哥舒翰那麼輕敵。
一路上,杜甫聽到許多,見到許多。他看到一對新婚夫婦,晚上結婚,早晨就分別了。新娘當然難過,甚至想追隨丈夫從軍。但她畢竟識大體,讓丈夫努力從軍,不要以她為念。杜甫又看到了一位老翁,子孫全部戰死,但當他想到國家大事,就毅然扔掉拐杖,穿上盔甲,邁向戰場,可又擔心老妻衣服單薄,熬不過寒冬,內心矛盾重重。他還看到一位老兵,從相州戰敗回來,卻發現家裏滿是荒草,村裏人不是身死,就是逃難。當他背起鋤頭,要去重新耕種,卻被縣吏叫去服役。他無可奈何,隻好安慰自己說:“畢竟是在本州服役,要是遠行,哪裏還回得來?”
杜甫一路看到這些人這些事,內心震動很大,就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這些詩,剛勁有力,樸實無華,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別”。
這組詩,就成了杜甫詩歌創作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