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山的崇拜,起源於原始社會。由於山的高大雄偉,以及難於攀登等原因,給人以神秘感,被古人當作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最早的時候,山還被當作“天梯”,“神仙”之所以能“上下於天”,就是沿著山爬上去的。這樣,在人類的童年時代,便產生了許多“神仙”居山的神話與傳說,如西王母在天山瑤池宴請穆天子;昆侖山直達天庭,黃帝居之等。所以,我們的祖宗都以“赫赫我祖,來自昆侖”而自傲。
在中國古代,《山海經》就對四百五十一座山有所記載。在我國很早就有“三山五嶽”之說。傳說中的“三山”也因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關於三山的說法很多。江蘇省南京西南長江東岸,有三峰排列,南北相連,稱為三山;江蘇省鎮江長江江濱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世稱金口三山;傳說中的東海蓬萊、方丈、瀛洲三山為神仙所居,稱三神山。
身為一代雄主的秦皇漢武,十分迷信神鬼。據記載,秦始皇巡幸天下名山大川,曾登嶗山望“蓬萊”、“瀛洲”。漢武帝也曾來嶗山,祀海求仙,以求“長生不老”。至宋代,郡守朱處約在秦皇漢武求仙的地方,建起了蓬萊閣,人們稱為“蓬萊仙閣”。古往今來又不知有多少名人慕名前往尋訪“仙跡”。
五嶽之名最早見於《周禮》。五嶽地位的確定有一個發展過程,根據《尚書》記載,帝堯、帝舜曾巡視四嶽,到秦始皇時列入祭祀的名山已達十二座,五嶽也包括在其中並逐漸成為全國性的天地象征。
五嶽的具體所指,人們通常認為就是今天所說的東嶽泰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五嶽以其獨特的雄姿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山之尊者”。五嶽景觀奇特,各有千秋,“恒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嶽獨如飛”,近代詩人魏源如此形象地描繪出五嶽的地形地貌特征。五嶽文化積澱沉厚,保存著豐富的人文景觀,有天子祭祀封禪的嶽廟,有佛教和道教的道觀和佛院,還有大量文人騷客留下的各種墨跡及大量頌揚五嶽的詩文。
五嶽,作為中國獨特的文化現象,是古代中國人對山嶽的一種心理崇拜,是古代中國大一統觀念在地緣方麵的體現。五嶽對應於五方,標誌著天子的疆域是以中原為中心而向四方無限延伸的,五嶽隻是一個方位的標誌,他們就像五根巨大的華表或五扇進出中國的大門,界定了中央之國同荒野邊鄙之地的大體框架和格局。
五嶽文化積澱的最底層是自然崇拜,與其他的山嶽文化並無根本區別,然而,作為確認帝王最高統治權力的奉顧天命之所在,並為社稷江山建立坐標的五個標杆,五嶽原始的自然崇拜被政治化、神化了,漸漸地,五嶽不僅具有“出雲導雨”的自然神力,而且成為社稷江山一統的標誌。五嶽都在版圖之中,這個王朝就可以說一統天下,否則隻能稱為割據的或偏安的小朝廷,談不上“奉天承運”。正是這種政治文化使五嶽具有一種威嚴赫赫的社會形象,更加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一、東嶽泰山
生態環境“五嶽獨尊”的東嶽泰山,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綿亙於山東省中部,前臨孔子故裏曲阜,背依山東省府濟南,主峰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古人以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所以泰山又被稱為五嶽之長。泰山自古以來就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譽。泰山自然景觀雄偉絕奇,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渲染和人文景觀的烘托,被譽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縮影。
泰山由於受到典型的暖溫帶季風氣候的影響,四季景觀的變化十分明顯:春則遍山吐翠,百花爛漫;夏則雲煙繚繞,氣象萬千;秋則山蒼水緩,紅葉映天;冬則山舞銀蛇,鬆柏雪簾。在泰山雄偉博大的懷抱裏潛藏著秀麗的桃花峪,險峻的龍角山,奇特的天生橋,幽深的靈岩寺,奧秘的後石塢、天燭峪,高曠的岱頂等。雄偉壯觀的泰山,數千年來,自然景觀融入了帝王封禪、宗教神話、書畫意境、詩文渲染、工匠藝術以及科學家的探索等等山水文化,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
主峰玉皇頂,氣勢磅礴,拔地通天,被古人視為頂天立地、“直通帝座”的天柱。登上泰山極頂,鳥瞰四周群山,群峰拱岱,眾山若丘,儼然有“小天下”的觀感。泰山因其高,氣候垂直變化,山下為暖溫帶,山頂為中溫帶,山上多雲霧。這種複雜的自然現象,古人得不到科學解釋,便產生了神秘感,認為泰山是“出雲播雨”、“神靈所居”的天府,因而成為人們崇拜的山神。
文化底蘊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說,從秦皇漢武,到清代帝王,或封禪,或祭祀,綿延不斷,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使泰山成為一座天然的曆史、藝術博物館。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二十餘處古建築群,二千二百餘處碑碣石刻,泰山岱廟天貺殿,與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並稱為中國三大宮殿。泰山的著名的石刻有稀世珍寶《秦刻石》、大字鼻祖《經石峪金剛金》、千古之謎《無字碑》、金碧輝煌的唐摩崖石刻《紀泰山銘》等。其年代,自秦漢至當代,連續兩千多年;論書體,真、草、隸、篆,無不齊備;其流派,歐,趙、顏、柳,各呈風采;其內容,大多是點化名山勝景,弘揚民族精神,真是洋洋大觀,浩浩古今,把一座樸素、自然的泰山,裝點得斯文典雅,成為中國石刻書法藝術的天然博物館。
泰山的碑刻作品,最古老、最名貴的當推秦碑,是我國僅存的兩處刻石之一。據研究,全文共二百二十三字,前十二行字為始皇刻辭,後十行字為二世元年所刻。相傳為李斯小篆書寫,筆力勁秀圓健,代表著秦篆的最高水平,被稱為“天下第一碑”,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瑰寶。
泰山的摩崖石刻如星星般點綴在盤道兩側。有“擎天捧日”、“峻極於天”、“置身霄漢”、“登峰造極”、“冠蓋五嶽”,讚頌泰山的崇高雄偉;有“鬆壑雲深”、“月色泉聲”、“海日奇觀”等,觸景生情,描寫自然風光;還有大量的曆代名人詩句,鼓勵人們向上攀登,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等等。岱頂大觀峰是泰山上摩崖石刻相對比較集中的地方,有乾隆皇帝刻立的草書大字“清摩崖”,南宋金石家趙明誠的題刻以及字體硬大的“壁立萬仞”、“彌高”、“青壁丹崖”、“雲峰”等等。最負盛名的是唐玄宗時所刻的《紀泰山銘》,是唐玄宗封禪泰山時親筆撰書所刻,全文九百九十六字,連同額銘正好一千字。文為隸書,每個字五寸見方,文辭優美,字體道勁。
遊覽勝地泰山作為遊覽審美對象的曆史,也源遠流長,詩經中就有“泰山岩岩,魯邦所瞻”的頌歌。最早在泰山留下足跡的名人當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天文學家張衡、文學家蔡邕、學者班固、馬融等,都遊曆過泰山。東漢學者應劭的《泰山封禪儀記》,就是現存最早的遊記之一。曹植、陸機、謝靈運、李白、杜甫、蘇東坡、徐霞客等人都是泰山風景美學的重要開拓者。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多次遊曆齊魯勝跡,詠歎泰山的兩篇詩文中,《望嶽》最為有名。“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詩既寫出泰山雄奇的神姿,也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誌向。
泰山具有特殊的內蘊,即自然山體之宏大,景觀形象之雄偉,賦存精神之崇高,山水文化之燦爛,名山曆史之悠久。巍巍泰山是古老的,在舊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在新石器時期,泰山孕育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因而,泰山無論在帝王麵前,或平民百姓心目中,都是至高無上的。世界上很難有第二座山像泰山那樣,幾千年來深入到整個民族億萬人的心中,並以其自然和文化融為一體的獨特性立於世界遺產之林。
二、西嶽華山
生態環境西嶽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縣南部,古稱西嶽,又稱太華山。東西長十五公裏,南北寬十公裏,是秦嶺東段的一座以險峻著名的山峰。華山陡峭挺拔,向以“奇拔峻秀”而馳名海內外,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華山勢衝霄漢,氣吞中原,具有王氣之尊。泰山既有北國之雄又有南國之秀。春之鳴泉、夏之飛瀑、秋之紅葉、冬之雪凇,四季景色神奇多變,“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
華山由五峰組成,東西南北中諸峰,遠望狀若蓮花,直插雲霄。華山最高峰南峰海拔二千一百六十點五米,形如刀削,氣象森然。主峰周圍還有七十多座小峰環衛而立,宛如層層蓮瓣。南峰下有避詔崖,據說宋太祖趙匡胤三次宜詔陳摶,前兩次他去了京師,第三次堅辭不去,還吟詩道:“軒冕浮雲絕念慮,三峰隻乞睡百年”,表示自己拒不做官的決心。
北峰又名雲台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四點七米,三麵絕壁,南有狹窄的蒼龍嶺通往南峰、中峰。自青柯坪往東,經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到雲台峰,沿途險道絕徑,懸崖峭壁,突兀淩空,萬丈深澗,幽壑莫測,險要異常。“自古華山一條路”,即指此路。這條險道把幾處著名的險境連接起來。自青柯坪往東,經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到雲台峰,沿途險道絕徑,危崖峭壁,突兀淩空,萬丈深澗,幽壑莫測,險要異常。青柯坪海拔一千一百二十五米,是華山高度的一半,是一處較為開闊的山穀台地,其下為幽深的峽穀,其上是危崖絕壁的西峰。它與西峰頂的水平距離隻有六百至七百米,而高差竟達一千米。攀登這千米危崖,須經曆五大險關,無數險道。站在青柯坪仰觀千米懸崖,根本看不到有任何可以登山的路,隻見“回心石”三字呈現在眼前,一道鐵索斜掛空中。據說是無勇氣攀登者即在此回頭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