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三山五嶽(2 / 3)

“險光一線開,窄縫夾青天”的千尺幢,是一條沿花崗岩垂直節理風化形成的岩石縫隙,略經人工斧鑿而成的豎槽式登山道路,高約三十米,石階寬僅容身,共三百級左右,仰望天際,一線天開,俯視腳下,如臨深淵。

相傳老子當年看見人們開鑿山路艱難,就牽著他的青牛套犁幫助他們辟出了這條路,故名“老君犁溝”。此溝深不見底,路就是在溝壁上鑿出的五百餘級石磴,遊人需斂神屏息扶索而行。登臨雲台峰,但見山勢崢嶸,三麵懸崖絕壁,僅有一嶺南通,險要異常。從雲台峰向東婉蜒走去,經過擦耳崖、上天梯、三元洞,便到蒼龍嶺。蒼龍嶺是通往華山東、南、中、西諸峰的一架天梯,坡度極為陡峭,南北長達一千五百米,雖鑿有石階,但寬不及一米,兩旁為深穀。

中峰又名玉女峰,傳說春秋時期隱士蕭史,善吹洞簫,引來秦穆公之女弄玉的愛慕,她棄家至此,與蕭史隱居於山中。一日夜,二人乘龍跨風,雙雙飛升而去,穆公在明星崖下建祠紀念,就是後來的玉女祠。

東峰又名朝陽峰,登頂可觀日出景象,遠眺渭河及黃河東流。山峰東壁有圖形仿佛巨掌,稱“華嶽仙掌”,為關中八景之一。傳說華山原本與中條山相連,擋住黃河去路,河神左掌托起華山,右足蹬離中條山,為黃河開辟了東流入海的通道,並將掌印留在東峰。南峰是華山主峰,海拔一千九百九十七米。一峰雙頂,東曰鬆檜峰,西曰落雁峰。峰上蒼鬆翠柏,綿延數裏。

華山西峰又名蓮花峰,山體如整塊巨石,險峻陡峭。峰上有西峰古刹。山巔的翠雲宮前有一巨石中裂,形如斧劈,相傳為神話傳說《寶蓮燈》中主人公沉香劈山救母處。傳說唐代書生劉彥昌赴京趕考,路過華山神廟,題詩逗引廟神華嶽娘娘。三娘化作大宅,誘他投宿成親,了卻三宿緣分,生下一子沉香。二郎神楊戩聽說妹妹三娘犯了天條,把她壓在華山巨石下。沉香長大後,得到呂洞賓的指點,練就一身功夫,用神斧打敗了二郎神,劈開巨石,救出母親。西峰上有鎮嶽宮,宮前有一眼井,深達三十米,水味甘醇,名玉井。據說玉井內生長一種千葉白蓮,人久服之能延年益壽,故名蓮花峰。玉井東北,有石窪如臼,共二十八個,因天上有二十八星宿,恰同這二十八潭對應,故美其名曰“二十八宿潭”;由玉井往北,名金鎖關。

西峰山麓有山間盆地,名為青柯坪。四方開闊,環境幽雅,青柯坪浮蒼點黛,密陰如傘。明代在此建有青柯館,後改名為“太平書院”。坪中紫薇洞為華山第一大洞,原有樓堂殿閣,現存仙觀、道院數座。

文化底蘊華山自古人傑地靈。帝王經常到此舉行“封禪”儀式。華山有豐富的曆史文化積澱,人文景觀比比皆是。華山北麓建有華嶽廟、玉泉院,山間廟宇古跡眾多,曆史悠久。相傳老於曾隱居山中,此地即為道家聖地。唐代詩人李白曾用“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裏”的優美詩句描寫華山與黃河。

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密布華山腳下的黃河渭河一帶。尋找華夏文化的遺跡,脈在黃河,根在華山。自秦代以來到明清,曆代帝王曾多次親臨華山祭祀朝山。華山腳下的西嶽廟是曆代帝王祭祀的神廟,創建於西漢,至今仍保存著明、清以來的古建築群。因其形製與北京故宮相似,有“陝西故宮”之稱。華山曾湧現出許多曆史名人,是楊修、楊貴妃及隋代皇帝楊堅、楊廣故裏。

華山又是道教名山,相傳道家鼻祖老子李耳在此講經布道,宋代名士陳摶更是將道教發揚光大。華山東道院金天宮、鎮嶽宮、純陽觀等均為著名道教宮觀。華山還有膾炙人口、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如巨靈神、寶蓮燈、吹簫引鳳、博台賭山等神話傳說千古佳頌,深深紮根於人們的心靈中。

巍峨峻秀的華山,以它旖旎的風光、悠久的曆史文化、古老神奇的風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景仰。

三、北嶽恒山

生態環境恒山又名常山,別名大茂山,位於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恒山號稱一百零八峰,主峰玄武峰,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海拔二千零一十六點八米,高度居五嶽第二,號稱“入天北柱”。恒山東西綿延一百五十公裏,山巒起伏重疊,昔人以“恒山如行”來概括它的氣勢。恒山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亙塞上,巍峨聳立,氣勢雄偉,恒山以山雄、地險、雲奇、泉絕聞名於世,被稱為“塞北第一山”。古人曾讚歎恒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裏黃沙散夕陽。”“三教合流”是恒山的最大特色。

恒山自然風光異常秀美。這裏千峰競秀,層巒疊翠,崖壁峭立,奇洞藏嬌,煙雲繚繞,溪漳潺流,百鳥爭鳴。曆史上,許多著名學者對恒山都有過動人的描繪,漢代曆史學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嵯峨,登北嶽之高遊”的描繪。唐代賈島《北嶽廟》詩中有“天地有五嶽,恒山居其北,岩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讚歎。

在天峰嶺上四望,眾峰起伏,長城逶迤,塞上高原的無限美景盡收眼底。有傳說神石東飛留下的飛石窟,有流傳姑嫂投崖成仙的舍身崖,有高十三米、刻有大字“恒宗”的大字灣,有傳為美談的果老嶺,也有“金雞報曉”、“玉羊遊雲”、“嶽頂鬆風”、“夕陽返照”等在特定環境和時間中顯現的自然景觀。

恒山東部連接太行山地,北瞰幽燕廣袤的高原,成為三晉大地天然的屏障,內長城在山上蜿蜓伸展,依次排列著寧武關,雁門關、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等古代著名的軍事要塞,曆代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因而被譽為控關帶水的“絕塞名山”。居於天峰嶺和翠屏峰之間的金龍峽,峽穀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足三丈。這裏是古往今來的絕塞天險,交通要衝。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這裏劈山鑿道,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時,楊業父子在這裏以險據守,抵抗外族的侵入。

文化底蘊據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來到恒山,看到這裏山勢險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為北嶽。秦始皇時,敕封天下十二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曆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視、祭奠。曆代名人、學士,諸如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等人也都遊覽過恒山勝地,並留下吟詠恒山的詩章。恒山以山雄、地險、雲奇、泉絕為主要特色。恒宗大殿為主廟,祀北嶽大帝。

與我國五嶽名山中的其他四嶽一樣,恒山滿山散布無數曆代摩崖石刻。北嶽恒山懷抱中的曆代名人摩崖石刻近百餘處,其中不乏書法及刻技之極品。例如鐫刻於浮橋岩左,由明代禦史王獻臣所書的“千岩競秀,萬壑爭流”八個行書大字,又如得一庵附近的古篆“元嶽”二字,再如琴棋台旁明代人古從化寫的“一局爛柯”等。摩崖刻字不但書道蒼古精湛,而且辭義選擇大氣而警奇。諸如“景對南天”、“統地通天”、“不在人間”、“路接天衢”、“物外仙都”、“瞻天仰聖”和“昆侖首派”等等。

恒山自古以來就有十八勝之稱。今尚存懸空寺、北嶽廟、九天宮等十餘處。

懸空寺坐落在金龍峽西崖峭壁上,始建於北魏末,至今已一千四百多年。懸空寺是恒山十八勝中最佳的一景,全寺有殿宇樓閣四十間,均以在陡崖峭壁上鑿洞穴插懸梁為基。半空中大小殿宇緊貼岩壁,一字排開,高低錯落,參差有致。樓閣之間有棧道相通。該寺距穀底二十六米,最高處離地麵五十米,猶如掛在懸崖絕壁之上。登樓俯視,如臨深淵;穀底仰望,懸崖上如掛彩虹;隔穀遙望,如壁間雛鳳。懸空寺地勢窄險,麵對天峰嶺,背倚翠屏峰,風景優美,別具一格。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讚它是“天下巨觀”。當地民謠說:“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道出了寺之奇險。

北嶽最大的特色是該山三教合流,不僅同山,而且共同存在於同一座建築中。懸空寺是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寺廟,這在國內外是絕無僅有的。全寺建築分三組,先是三宮殿,為道教天地;繼而是三聖殿,為佛教世界;後有全寺最高建築三教殿,三層九脊梁,畫棟雕梁,裏麵供奉三教祖師塑像,左為聖人孔子,中為佛祖釋迦牟尼,右為道祖老子。三教殿表現出中國文化中“三教合流”的趨向,是中國古代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表征。

北嶽廟,建於明代中期,是恒山主廟,位於玄嶽峰南坡半山峭壁下,氣勢雄偉莊嚴。廟前有一石階,共一百零三級,每級高約六十厘米,寬僅二十五厘米,傾斜四十度,至此需奮力攀登,方可到達寺廟大門。廟內佇立著體態魁偉的恒山神北嶽真君的塑像。該廟是恒山中最為宏偉的建築。

九天宮又名碧霞宮,位於北嶽廟西。北倚淩雲閣、鬥姆宮,南靠山神廟、瘡神廟,東有純陽宮、太乙廟,形成了一組以九天宮為中心的祠廟建築群。宮院呈正方形,正南開門,正殿內塑有九天玄女聖母神像。旁有耳殿、配殿和鍾鼓樓,結構嚴謹,布局對稱。

四、中嶽嵩山

生態環境嵩山,西漢時被確定為五嶽之一,稱為中嶽。嵩山由太室山、少室山兩組山峰組成,太室山主峰海拔一千四百四十米;少室山主峰玉寨峰海拔一千五百一十二米,為嵩山最高峰。嵩山山勢挺拔,峰巒起伏,像橫臥的中原巨人,故有“嵩山如臥”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