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本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在經曆了漫長的演化與發展之後,人類從自然的母體中誕生,自然就像慈祥的母親那樣關愛、嗬護著人類,人類也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來裝扮養育自己的母親——自然山水,以自己的形式表達對自然母親的熱愛與敬仰。
崇拜自然山水神,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現象,例如天子祭名山大川,封禪泰山,則是中國名山大川發展史上的特有現象。封禪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種禮儀活動。封,是帝王到泰山頂上祭天;禪,是在泰山腳下的小丘上祭地。封禪活動曆史悠久,但有史實記載的是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九年,登泰山頂祭天,在泰山腳下小山梁父祭地,並命丞相李斯刻石紀功。從此,封禪活動便成為封建社會的國家大典。在普遍的自然神崇拜中,思想家對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有了新的見解,如老子、莊子都力圖探索天與人的相通之處,提出天人和諧的思想,孔子提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山水觀,認為山和水的形象與人的美德相類似,所以人們把山水作為審美對象欣賞它們。
漢代,中國產生了道教,傳入了佛教。道教認為名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教徒們上山修道,以求得道成仙。佛教則要求信徒徹底轉變自己的世俗欲望,通過潛心苦修求得解脫。出於教義與修身養性的目的,他們把名山勝境作為超脫塵俗的“仙山”,看成進行宗教活動的理想場所。
魏晉南北朝時期,遊覽名山大川已成為士大夫、文人的新風尚。熱愛名山大川、寄情山水的文人雅士常常集結於名山勝水之間,欣賞山水,清談玄理,吟詩作畫,興建寺觀,參禪悟道。名山大川的功能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完成了從自然崇拜到宗教與審美的偉大轉變,並產生了嶄新的山水文化,包括:山水美學、山水詩、山水畫、山水文學、山水園林、山水音樂、風景建築、宗教文化、山水地理以及有關山水的哲學思想等。
唐宋時期,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宗教隆盛,大大促進了名山大川的建設,不僅有寺廟、宮觀等宗教建築,而且有許多書館、書院、亭閣及摩崖石刻等文化景觀點綴在自然山水之間。“一生好入名山遊”的李白,以“一鬥百篇逸興豪,到處山水皆故宅”的豪情逸趣,為名山大川寫下大量不朽佳作。李白的詩因得靈於名山大川,顯得博大瑰奇;壯麗的河山亦因李白的詩而更加絢麗多彩。宋代盛行於名山大川辦書院,著名的宋代“天下四大書院”成了今日有名的曆史文化景觀。
在諸多山神崇拜對象中,名山和大川逐漸成為大自然的代表。同時,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產生了國家,有了疆域的觀念,並給“江山”蒙上濃厚的政治色彩。因此,中國曆史上的帝王將相喜歡以“江山社稷”一詞來指稱國家,稱統一的王朝為“江山一統”;而失去了國家,則失掉了江山。所以,嶽飛以“還我河山”來表達要奪回被金國占領的宋國土地;偉人毛澤東也在《沁園春·雪》中感歎:“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