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龍圖騰(1 / 1)

馬頭、鹿角、蛇身、雞爪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最高圖騰——龍。原始人認為蛇通過蛻皮、鹿通過換角而獲得生命循環、死而複生。這一極富想像力的組合,充分體現了我們祖先的原始生命觀。形成這一集合概念的另外一個原因大概是祖先們在閃電中獲得了某種靈感和啟示,讓人們在向往之外,又多了幾分神秘和敬畏。

龍圖騰崇拜起源於黃河流域,在中華文明史上,黃河既是一條母親河,又是一條災難河。她九曲蜿蜒,似一條奔騰咆哮的黃色巨龍,溫順時,國家就會康泰祥和,百姓就能安居樂業,帝王就可高枕無憂,所謂聖人出,黃河清;她乖戾時,人民淪為魚鱉,流離失所,皇權岌岌可危,國家動蕩不安。

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黃河改道一千多次,大的改道也有近三十次、她不僅塑造著大半個中國的地形地貌,還塑造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人們對於龍的感情就像對黃河的一樣複雜,從而使中國人的性格也變得複雜起來,龍圖騰崇拜逐漸融入到我們的民族心理、滲透到傳統社會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麵麵。

兩千多年來,龍向來被看做是君權的象征。

統治者借助天上的權威來論證地上的富貴,用出身的神聖性來論證統治的合法性。他們牽強附會,自稱是獲命於天的天子,是來曆不凡的龍種,他們著龍袍,睡龍床,坐龍庭,享龍祭,發龍威,高高在上,超乎芸芸眾生。然而在中國文化裏,龍絕非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拚湊,它更是一個總體性的文化意向:它經由原始人的自然圖騰崇拜,漸次向中世紀的神性權力崇拜生成,並最終積澱為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性格。在中華民族的發達時代,龍的崇拜與黃河的意象相疊合,一方麵,作為政治工具,它成為一種凝聚民族力量的手段。另一方麵,作為意義符號,它又成就了華夏子孫精神家園的紐帶。故此,可以說,在中國,龍是一種圖騰,更是一種精神;它已經作為一種完整的意義形象永遠地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價值世界之中了。

中國是一個多山國家,許多山脈雄峻非凡,氣勢磅礴,忽而直插青雲,雲煙繚繞;時而奔騰起伏,千姿萬態,時而舒展緩落,伏首蒼田;甚或隱蹤匿跡,身形不見。中國傳統的“風水”術,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將逶迤奔騰、形象萬千的山脈稱之為龍脈,比喻是非常恰當的。風水術上所說的龍,本義就是指山脈的動態氣勢,操作風水的第一步是“擇脈尋龍”。實際上,“龍脈”不是偏重自然,而是偏重人文;不是一種單純靜態的呈現,而是曆史動態的展開,是一種人文的、曆史的中國地理。

百萬年的種族根係,五千年的文明曆程,中華大地,幾度桑田,幾度牧場。長城南北,幾番征戰,幾多白骨。與其他文明古國相比,惟有這個源於黃河、長江及其周圍地域的中華文明曆久而彌新,她沃野千裏、山川秀美,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她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星漢燦爛,天下斯文盡在其中。

魯迅先生曾試圖從決定和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的自然地理環境出發,探討東西方文化比較和“國民性”等問題,目的是為了突破那種就文化談文化,就思想談思想的“精神循環”模式的思維定勢,向決定意識形態的經濟基礎的客觀自然基礎地理環境深入邁進,而不是倒退回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惟有循著這樣的思路來思考中國的曆史、文明、文化與國民性等,方能追索中國“龍脈”的曆史之維,並把握中國“龍脈”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