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態教學觀視閾下體育生態課堂對校園生態文化的影響研究(2 / 3)

3.3 教學班級人數密度過大——超出了生態承載力

生態係統是生態學的核心和關鍵,其組成中含有生命成分,賦予生態係統以生命特征。在傳統的體育課堂中,由於班級人數密度過大,人均鍛煉空間過於狹小或者人均教學資源過少,出現了沉悶乏味的課堂教學氣氛。從教學效果看,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並不僅僅是體育教師紮實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技巧,而是在適度空間、資源下,師生關係的正確處理和情感態度的適度表現。所以,體育教師因教學空間資源的有限,導致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手段、教學語言、態度等收到了限製,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4.解決的途徑

4.1 互利共生,實現師生良性互動

互利共生是不同種兩個體間一種互惠關係,可增加雙方的適合度。[7]因人類是大自然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大自然的內在價值體現在生態課堂上,就有了教育生態環境和自然存在物的相互兼容。生態課堂就是在自然、和諧、民主的環境中讓學生富有個性地、自主地實現教學內容、師生的多層次互動,使師生不斷的開發潛能、創造自我、改善和發展生命以取得教學效率和生命質量的整體提升。[8]教育生態環境作為高校文化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對高校學生的健康成長,對教育目標的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9]

學生不是孤立地存在於課堂,而是彼此相互交融構成的生態結構。[10]體育生態課堂上,要體現師生人格平等,教學過程要體現師生良性互動、經驗共享。良性互動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各項活動,通過口、手、腦並用,與教師的多維互動中享受體育文化、提出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和策略。體育生態課堂上文化的共同參與是生態課堂上的一個民主化過程,師生生態主體在相互溝通、協商、理解、讓步中,建立積極、友好、平等和民主的生態關係。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中這種生態文化角色的轉換,奠定了和諧校園文化師生生態關係的基礎,並在這種生態良性循環之中取得更好的文化效果。

4.2 拓展外延,注重生態係統的開放性

人和人類社會是自然生態係統自組織進化的產物,人和人類社會產生以後又作為相對獨立的主體,以自身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的活動,參與自然生態係統的自組織演化過程。[11]體育生態課堂是地域文化與時代文化的共融。不同的時代、不同地區對體育文化的體現有所不同,與之所需的能量也不同。課堂生態係統的能量就是以社會能量的形式存在的。[12]生態教學觀下的體育課堂教學,要注重生態係統的開放性,強化體育課堂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注重結果也同樣注重過程、注重實踐也同樣注重體驗。課堂教學中的個體、群體在完成課堂學習任務的階段上,對環境的各種因子都有自己適應範圍的上限和下限,在此範圍內主體能很好發展,否則將走向反麵,和生態學的最適度原則產生了矛盾。

學校體育生態係統呈現出多結構、多序列、多層次和多功能及作用各異的生態因子。[13]注重生態係統的開放性,師生生態主體都要樹立人類意識和社會意識,在和外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中不斷獲得負熵流。體育教學要走進社會大課堂,要鼓勵學生生態主體帶著理想去理解體育文化及其價值,提高欣賞體育文化的能力。例如通過體育比賽和文化交流,實現體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有機結合,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創新思維、增強應用意識。

4.3 與時俱進,建立良好的體育課堂生態環境

從人與自然關係看,體育是以人類的“本體自然”為對象,改造“體外自然”的實踐活動。[14]體育生態課堂係統不是一個孤立的生態係統,它在諸種對師生生態主體起到關鍵作用的環境因子相互作用下,形成一個與時俱進的整體。教育本身是向受教育者傳授適應生活的能力,包括適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能力。[15]在和諧的課堂生態環境中,教師生態主體要根據學生生態主體的認識特點和心理成長規律,把他們的注意力有效集中於學習的內容,長久保持以形成與時俱進的文化。教師生態主體要充分把握與時俱進的先進文化方向,實現體育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開展有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