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態教學觀視閾下體育生態課堂對校園生態文化的影響研究(1 / 3)

生態教學觀視閾下體育生態課堂對校園生態文化的影響研究

學術交流

作者:劉海仁

【摘要】生態教學觀促進體育生態課堂中師生生態主體生命質量的升華。高校作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場所,應該把生態教育貫穿於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麵。高校體育教師的生態教學觀,對校園生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基礎性作用。良好的校園生態文化反過來使體育生態課堂顯示出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

【關鍵詞】生態教學觀;體育生態課堂;校園生態文化;影響

1.研究緣起

20世紀30年代,美國教育學者Waller提出了“課堂生態學”的概念。20世紀60年代,國外學者Doyle和ponder從教育生態學的微觀方麵提出課堂學習是由教師、學生、教學環境、教學媒介因素構成了一個生態係統。Ellison提出了“課堂文化生態”這一概念,體現了對課堂生態的理解的深入。20世紀末期至本世紀初,我國學者對課堂生態進行了係統研究,如吳鼎福《教育生態學》、範國睿《教育生態學》、任凱與白燕《教育生態學》等著作對課堂教學生態進行了係統研究,同時,這些學者在著作中都不同程度的對校園文化的作用進行了論述。

教學過程即教學係統要素相互博弈的過程,從課堂生態環境到校園文化與生態文化也不例外。高校校園文化是課堂文化的延伸,其中校園生態文化更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園生態文化具有充滿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與和諧性和可持續性兩個顯著特征。[1]由於曆史的原因,我國現行的教學觀打上了赫爾巴特和凱洛夫思想的深深的烙印,以致今天仍未根本上從凱洛夫的體係中掙脫出來,[2]體育課堂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而始於體育生態課堂的體育生態文化更是一所高校彰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由於人類是社會進化的產物,在體育參與和體育文化的表現上具有複雜性,如何理順體育與社會、體育與自然的複雜關係是體育生態管理的一個世界性課題。[3]

2.生態教學觀概念的解析

文化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文化的慣性以一種強大的力量左右著人們的行為方式。[4]進入21世紀以來,生態化現象已經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現實,特別是生態社會特征的明彰和校園生態文化的逐步生成,是其核心內容。生態文化是探討和解決人與自然之間複雜關係的文化,也是滲透於物質文化、製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的文化。[5]在生態文化背景下,高校課堂教學的教學觀是文化現象的一種反映。生態教學觀的定義很多,本文傾向於學者阮利東的觀點,“生態教學觀是生態學和教育學二門類的交叉應用,指用生態學的視野、原則和方法來指導教育教學活動的各環節,以期達到教和學二元的對立和統一”。[6]

3.存在的問題

3.1 課堂單極表演——影響校園文化的先進性

生態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社會環境狀態,文化是承載著人類思想和實踐的現象。生態文化的一個比較顯著的特征就是物種豐富且多樣多元文化共生。從體育生態學的視角看,體育課堂是一個人工生態係統,由教師生態主體、學生生態主體、教學內容、教學媒介等構成一個完整的、具有動態生成的係統。它是不斷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雙向流動的動態和開放的係統,具有平衡穩定性。傳統的體育課堂中,由於教師是單極表演者,使課堂出現死氣沉沉的現象,教師為了教而教,學生為了拿學分而痛苦、被動的學習。不僅如此,這種始於課堂的師生交流不暢課堂文化還對校園文化產生了負麵影響。

3.2 理論與實踐脫節——阻斷生態文化的開放性

在傳統體育課堂中,體育知識的學習隻囿於一個教室或在運動場地中技術動作的學習,而不強調實際應用和產生的背景,不僅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泯滅了生態個體對創造性的渴望和對開拓進取精神的培養,還導致了因課堂文化理解偏向對學生生態主體的正確校園文化觀產生了錯誤的指向。因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視生態個體的差異為洪水猛獸,對體育理論和實踐的教學“就高不就低”,使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學習失去了興趣,出現了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從而也出現對始於課堂文化的校園文化開放性的阻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