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機構知識庫建設研究
學術交流
作者:張紅英
【摘要】本文從機構知識庫的定義和特點入手,介紹了國內外機構知識庫的發展狀況,論述了高校構建機構知識庫的重要意義,同時提出了高校構建機構知識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對策,以期對高校機構知識庫的構建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高校;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
1.引言
開放存取是在網絡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學術交流理念和出版模式,它是一種全新的、無障礙的學術交流體製,一方麵緩解了學術期刊及數據庫價格的逐年上漲和出版時滯給學術交流帶來的不便,另一方麵也促進了學術信息的廣泛交流與資源共享。隨著開放獲取運動的發展,傳統的出版模式和交流方式已顯的格格不入,因此一種全新的學術交流和共享平台-機構知識庫便應運而生了。
2.機構知識庫的定義和特點
2.1 機構知識庫的定義
機構知識庫(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簡稱IR),也稱機構庫、機構倉儲、機構典藏等,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自2002年Roym Crow第一次把IR定義為“獲取和保存一個或多個大學的智力產出的數字化集合”之後,Clifford A.Lynch和Carol Ann Hughes、吳建中、常唯、黃凱文等都對IR進行了分析,不難發現這些定義隻是側重點不同。側重服務體係的學者認為,IR是某一機構對其機構或社區內工作人員所產生的數字研究成果進行管理、存儲和傳播,並向社區內外人員提供這些資源的有效使用的服務體係。而側重機構性、學術性、積累和持久性、開放性和互操作性的則認為IR是對一個或多個社區工作人員成果進行數字收集和保存,並向機構內外用戶提供無障礙獲取的服務。[1]
本人比較讚同Lynch的定義,一個大學的機構庫是學校為師生員工所提供的一係列服務,用於管理和發布由本機構及其成員所產生的數字化資料[2],其基本職責是對這些數字資源的管理、組織和傳播。
2.2 機構知識庫的特點
2.2.1 特定性。機構知識庫是由特定機構建立的,機構庫收錄的內容主要是該機構產生的學術資源、科研成果等,因此具有一定的特定性。
2.2.2 開放性、互操作性。機構知識庫是開放獲取的一種實踐模式,在此信息資源能夠自由、無障礙的流動。為使外部用戶能夠利用機構知識庫的信息,機構知識庫係統必須支持、遵循互操作性協議,以便於第三方的搜索引擎。
2.2.3 永久性、累積性。被機構知識庫收錄的信息資料將以數字形式長期保存,無論機構知識庫收錄範圍與標準如何製定,每條數據(資料)一旦提交後,都規定不能撤消;另外機構知識庫的累積性也表現在軟件係統結構的擴充性[3]。
2.2.4 動態性與數字化。提交者隨時修改、更新所提交的信息,使機構知識庫體現出明顯的動態性。機構知識庫中的所有資源都是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儲的。
3.國內外機構知識庫發展狀況
2001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高級行政館員和該校圖書館館長提出並著手建立俄亥俄州立大學知識庫,以保存該校師生員工的數字知識資源,這就是機構庫的雛形。2002年11月,麻省理工學院(MIT)和惠普公司合作推出Dspace,拉開了全球範圍內大規模建設機構庫的序幕,而Dspace源代碼的開放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機構知識庫的發展和利用。2007年以來機構知識庫在全球範圍內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
我國關於機構知識庫的思想最早出現在2003年《略論機構知識管理對圖書情報機構的意義》這篇文章,2004年吳建中在《圖書館VS機構庫—圖書館戰略發展的再思考》中第一次介紹機構知識庫。實踐方麵,2004年建成的香港中文大學學術文庫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機構庫。2005年7月,北京大學等50多所大學圖書館的館長在武漢大學討論並通過了《圖書館合作與信息資源共享武漢宣言》,提議“建立一批特色學術機構庫”,拉開了內地機構庫建設的序幕。2006年,廈門大學率先建立了廈門大學學術典藏庫。目前除了中國科學院、廈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等11所在OpenDOAR上有所統計的高校之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也已經進行了機構知識庫的建設。台灣地區機構庫建設的起步時間與內地大致相同,但發展更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