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幫助“三困”學生“脫貧”工作的思考
學術交流
作者:劉健 黃麗娟
【摘要】“三困”學生管理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難點和重點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務之一。投入真情,高度重視“三困”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實際困難,以良好的方法對“三困”學生進行學習輔導、交往指導和心理輔導,進而幫其“脫貧”,對於建設人文校園、和諧校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真情;“三困”學生;“脫貧”
自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高校實行擴招政策以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了一類特殊的群體——“三困”學生,即家庭經濟困難、學習困難和心理困難的學生,他們是心理問題、人身安全問題、自我行為失範問題的高發群體,其數量和所占比率逐年增加。高校管理工作麵對新的挑戰,“三困”學生管理已經成為困惑學生輔導員的一大難題。幫助“三困”學生“脫貧”就是幫助一個家庭,就是對社會負責,對教育負責,就是貫徹教育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探索高校“三困”學生的“脫貧”問題對於建設人文校園、學習校園和和諧校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實際工作經曆,從高校“三困”學生的現狀及形成原因現狀出發,深入分析“三困”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對策。
1.高校“三困”學生現狀及形成原因
由於教育公平、高校擴招等因素,各高校麵向全國各地招生,“三困”學生逐年增加,對於這樣一支特殊群體,大致情況及形成原因如下:
1.1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主要是由於自然災害、單親、家庭變故、地理位置等因素造成的,導致學生經濟拮據,從而對學生造成了思想、情感、認知以及心理等負麵影響,進而表現出自卑、敏感、消沉、封閉等心理問題。據統計,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總人數2285.15萬人,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527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23.06%;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人數166.1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7.27%。
1.2 學習困難學生
學習困難學生主要是由於學生學習態度不好、學習方法不佳、學習能力有限、生源地教育質量欠佳及誌願填報失誤等因素造成的,表現為學生對所讀的學校不滿意,對所學的專業缺乏興趣,從而導致學習成績較差,甚至因此而被留級或者退學。這種現象在新升格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或民辦院校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學業成績的不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學生的個人發展,學習會長期處於低迷狀態,從而缺乏必要的自我認同和肯定,很容易導致人格的畸形發展。如因掛科本年度內不能入黨、因學習成績不好無法評優等,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長期以往,很容易形成心理問題。
1.3 心理困難學生
心理困難學生主要是由於個人性格特點、家庭教育方式、生活習慣等因素造成的,表現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摩擦、衝突和情感損傷,從而產生孤獨感、壓抑和焦慮,進而出現人際交往心理障礙。事實上,他們渴望被人理解,渴望與人交往,渴望得到關愛。但由於心理障礙,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使他們很難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於是,他們開始迷戀網絡,自我封閉,渴望在虛擬的世界中找到“朋友”,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沉迷網絡生。長期以往,將影響學習、戀愛及就業等。[1]
根據筆者的調研,結合自身五年的學生輔導員工作經驗,我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習困難學生及心理困難學生分別約占我校在校學生總人數的30%、10%及20%。其中,經濟困難學生在學習生活上往往出現兩極分化,一類積極自立自強,追求進步,一類自暴自棄,不求上進。
2.高校“三困”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三困”學生檔案建設工作存在不足
如何正確動態地掌握“三困”學生的情況,是做好“三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建立準確的“三困”學生檔案是有效幫助“三困”學生“脫貧”的前提和保障。目前,高校三困”學生檔案建設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麵:
一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高校“三困”學生檔案的建設工作認識不到位,投入精力不夠,導致檔案建設不健全,信息不全麵,分類不明確,更新不及時等,導致“三困”學生檔案建設工作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