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
②丙辰:公元1496年。
③戊午:公元1498年。
州學遷複南城告成清?譚青耀
聖人①萬世師,立學宏規肅。致道在膠庠②,崇祀備工祝③。吾榮宋以來,廟遷無常局。前構獅口山,山高風雨磨④。蟻柱欹⑤莫抉,改圖疊筮卜。南城有舊基,僉謀事修複。豈敢效紛更,時勢俱迫促。豈敢涉因循,低窪今培築。豈敢曠日延,牢堅戒欲速。豈敢私議專,勘核煩案牘。腋集得全裘,廈支賴群木。遣子矢從公⑥,勤慎丁寧屬。食指二千,寒霜閱五六。奕突⑧煥新宮,金碧簷牙複。祠廡次第成,門牆體悉副。左界列堂楹,明倫追先躅。兩齋萃師儒,對峙東西屋。試場辟其北,緗帙奎光煜⑨。如臨四水濱,如登尼山麓。高瞻蔚雲霞,環視藏鬆竹。眾誌寧喜功,劇勞詎邀福。靈聖斯長妥⑩,俊髦⑾宜並育。文以通性天,非徒侈誦讀。學以敦彝常⑿,非徒取科目。君肆工且然⒀,由戶誰能不⒁。方寸浚靈源⒂,行止務檢束。經明士習端,業廣前徽⒃續。矜式編閭閻⒄,淳風歸親睦。選造於此基,遠程無駐足⒅。百裏盡弦歌,相望還相勖⒆。
①聖人:特指孔子。
②膠庠:學校。全句意為傳達道理在學校。
③全句意:為推崇祭祀,準備占卜。
④獅口山:現茶陵一中校內;蹙:緊迫。
⑤欹:傾歪。
⑥全句意:遣送子女,與眾人修築學校。
⑦食指:人口,此為勞動力。
⑧奕奕:高大,盛美。
⑨緗帙:本指包書用淺黃色封套,代指書。
⑩斯:在這裏;長妥,長久安坐。
⑾俊髦:才能出眾的人。
⑿彝常:日常。
⒀全句意:房屋陳列,工整井然。
⒁由戶:(出門必須)經過房屋。
⒂方寸:心;浚,深。
⒃前徽:前人的美德。
⒄閭閻:泛指民間。
⒅駐足:停留。
⒆勖:勉勵。
洣江書院(明弘治十七年①)明?林廷玉
民風之不古,士習之不振者,何?居道之不明,不行故也。唐虞三代,斯道在天下,如日之中天。是故,仁人君子比屋可封。固其所矣。周衰,孔子身斯道,以教天下。然猶慮其久而磨也。於是,刪《詩》、《書》,定禮、樂,讚周《易》,修《春秋》。托斯道於簡冊,而垂之乎萬世自是,道學之傳不絕如線。後世科舉之學興。為士者,章尋句摘,以應一時之求。故其詞藻雖富,而大者或略;雕琢雖工,而所謂向上一著者罔。或深究及登仕版書,遂置矣。況道乎!然則,書豈筌蹄②,道豈芻狗③哉。此實世教關係。固有識者之所深慮也。餘生也晚,承先君子之訓,竊科第、官諫垣。宏治已未(1499)會試,濫充同考。不圖科場大變,尋為論列其事。爰出判於淮之海州。壬戌(1502)春,陟守茶陵。茶舊有鄉賢祠,在州治南通衢間。祀宋學士譚端潔公世勣、元翰林應奉李公祁、國朝學士劉公三吾。於中顧,淺陋非稱學宮。舊在城。邇年遷改於城之西郊,凡百草具。據江逼水,左右俱下。士子藏修之所,無地可為。視篆④之餘相,度久之,得學宮左偏郡民羅氏地。區爽塏答陽⑤,廣十尋有咫,深三倍之二。乃易以州之桑棗隙園,節縮公餘,鳩工市材。前建門,中建鄉賢祠,各三楹。祀鄉賢,示仰止意。左右為規矩準繩。二門最後建堂五巨楹。為師儒講解之所。前後兩旁,建主敬、行恕、修德、凝道號房四列,計二十楹。為士子藏修之所。周圍繞以高垣。門之外,為八字牆二堵,皆極工致堅潔。題曰:“洣江書院”。以其枕江之湄也。八字牆之南為街,街之南臨江有地四丈,廣如書院之數。建亭一座,曰“吸秀”,使士子暇則遊息其中。仰而眺山,俯而矚水。斂挹秀氣,歸吾肺腑中焉。經始於弘治癸亥(1503)九月,凡七閱月落成。廷玉無似,謹記。以昭無極。嗚呼,古之學者為己,未嚐學為人也。天之所以與我,我之所得於天,以為人者以道焉耳。聖賢之書,道之付托而闡明焉者也。郡之人士,毋徒咀嚼糟粕,搔摩皮膚,必由言語文學之末,鉤深索賾,以求粗微奧妙之理。知之必明,守之必固,行之必力。使道足於已,而無待於外,吾命亨而達,則措諸事業以裨天下國家。或蹇而窮也,則亦可以敦厚風化,以善一鄉一邑。山雲水月,天然真樂,無往弗在。亦奚以功名為哉。吾見為臣皆忠,為子皆孝,民風士習,必為丕變。他日享祀於祠,以駢諸賢多矣。若但呻吟,占畢圖應,取以徼利,達而於道,漫不究心,固非聖賢著書教人之盛心,亦非書院創建之意也。筆竟。適州之同知李君監、學正黃君泗、訓導方君茂榮、鄒君文賓、鄧君兆在側,鹹嘖嘖曰:“是”,遂命工镵以為記。官守卷作同知季監、訓導鄒文賓存參。
①明弘治十七年:即公元1504年。
②筌蹄:筌,捕魚竹器;蹄,捕兔器。後比喻達到目的之手段。
③芻狗:草和狗。比喻輕賤無用。
④視篆:指公務。
⑤爽塏答陽:幹爽明亮。
《勸捐洣江書院田》序(清乾隆三十七年)清·陳廷玉
文者,天地之心;才者,國家之幹。文非教不昌,才無師不立。餘不佞,奉銓來牧是州①,三年於此矣。披圖誌而質之。曆宋、元、明,州之舉進士者,凡九十九人。登鄉薦者,更指不勝屈。其間,若譚仁叔、李一初、劉坦齋、李文正、張文毅輩,文章、政事,後先輝映,俱卓卓可傳。我朝聲教覃敷,重熙累洽,都人士之應運而興者,蓋亦濟濟。邇如彭大司馬、周諫垣諸公②,其尤選歟。自聖王龍飛四年,迄今三十有三載。歌鹿鳴者③間聞,宴瓊林者亦鮮。形家以山川流改道,文物漸衰。必疏南而障之北,乃允臧焉④。其說未為據。顧人傑地靈之謂,何詎容以是操其券?州之西有書院一區,向即以洣江名之。餘訪厥舊址,在今學宮之左偏,為明剌史林廷玉所建。後毀入民家,乃移於此。餘入講堂,巡學舍,棟宇儼然深堪。為弦誦⑤所第,惜其典籍缺如,廩餼不給。器具庖湢⑥之屬,蕩焉無存。則將使負笈而來者,群枵腹以相將,執經而授者,或裹糧以自〓。植嘉禾而不糞其根,栽美木而不培其本也,可乎?餘擬捐廉以倡,而諸紳士亦以樂輸為請。因核其歲需、脩脯、膏火、獎賞、食用諸條,計金四百。約得腴田六百有奇。校豐、凶而始足。備遂按都,以集議屬民者二十有五。屬屯者一。每都各以二十畝為科,其庶也。如或遐陬僻埌輸稅穀者,隔於道裏,願捐貲以倩董事之代購者,聽僉曰:可。並乞序於餘。吾知是邦中,必有恥獨為君子者,故樂為書之。以待成功。嗣此以往,聘名賢,激後進,掇巍科,登膴仕⑦,魚魚雅雅,鵲起聯翩。以繼前哲之徽,於弗替也,詎不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