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3 / 3)

①奉銓來牧是州:銓,選任,全句大意:奉派來管理這個州。

②彭大司馬:指兵部尚書彭維新。周諫垣:指曾任監察禦史的周燾。

③歌鹿鳴者:語出曹孟德《短歌行》“呦呦鹿鳴,食野之革”意為尋覓知音。

④臧:善。

⑤弦誦:讀書聲。古代學校誦讀時,以弦樂伴之。

⑥庖湢:廚房、浴室。

⑦膴仕:高位厚祿。

茶陵進士長廊①序何輝宇②

乙酉季秋,適逢廢科舉百年祭辰,茶陵始修進士廊,刻先賢名錄詩文於其上,以彰其功德,激勵後人。予遵衛國之囑,作是文以為序。

科舉之行也,始自隋唐,廢於晚清,一千三百年,功過是非,多有評說。予以為科舉者,乃勸學之良方,遴官之要製也。觀其規教化於九州,正學風於四海;顯公正於廟堂,拔賢才於鄉野;開彥俊之先河,革世卿察舉之流弊。實乃前人經邦取才之偉略,焉得輕貶乎?華夏文明,之所以中興於唐宋,鼎盛於康乾,令狄夷歎服,友邦稱頌,科舉之功不可沒也。然則千年古製,重治術而輕技術,遵八股幾近迂腐,積弊頗多,違時漸遠,欲行之於今世,亦不相宜也。嗚呼,盛衰乃萬物之常理,豈獨科舉耶!

茶陵學子,乘科考之興,存鴻鵠之誌,借月當燈,懸梁刺股,自唐至清,中進士者百廿七人,遙居湘各郡縣之首。察其爺孫繼榜,父子蟬聯,兄弟同年,叔侄比肩,且四奪魁元,兩中榜眼者,蓋雲陽之靈佑,洣水之澤潤乎?予考其源,乃民風重學,踔厲圖強也。光問③少寒,棲身石窟而誌在千裏;治母人傭,劬勞百荼而育子成龍。史樓借書抄錄,遂能狀元及第;文卿〓粥不繼,方知民事艱辛。杜甫雲:“富貴必從窮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由是觀之,凡成大器者,當誌存高遠,勵精於學也!

功名非吾誌,濟世乃初衷。茶鄉進士,仰神農之德,效鐵犀之誠,鮮有欺名紈絝,多為社稷良工。彥成④斥奸,不易璠璵之麗質;存吾⑤忠國,敢與危城共死生。益翁⑥清廉,身後僅遺《律》一部;子誠⑦冶蜀,興利除弊盡為民。效忠家國,乃男兒本色;立言匡世,亦爾輩雄心。覽宋明理學,易尋二譚⑧蹤影;數湖湘詩人,難與一初齊名。祖庵書法,酷似清臣手筆;四相文章,際會兩朝風雲。觀古賢達成才立命之跡,惟其勤學篤行,矢誌於天下也。

嗟夫!湘東乃人傑之地,餘祈後輩效先賢且能逾之者,眾矣。謹勉之!

2005年秋月何輝宇記於半壁齋

①進士長廊,位於茶陵一中旁文江河畔,建於2004年。

②何輝宇:中共株洲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講師團主任、教授。

③光問:指陳光問,唐代茶陵第一位進士。後文中的“治”、“史樓”、“文卿”分別指明太學士張治、清道光狀元蕭錦忠、兩廣總督譚鍾麟。

④彥成:指宋進士譚世勣,曾與宋徽宗、宋欽宗一起被金兵俘獲,在金營臨危不屈,力斥敵將。張邦昌位僭後,委以高官,不肯就任,貧病而死。

⑤存吾:劉三吾之兄,天曆庚武進士。有“署高城日,身隨士卒同甘苦,誓與高城共死生”之說。

⑥益翁:陳謙,字益翁。茶陵人,明洪武年間進士,任四川瀘州知州。為官清廉,死於任上。死後,僅有銅錢數十文、《大明律》一部。

⑦子誠:指明朝萬曆進士譚希思。

⑧二譚:指譚鍾麟、譚延闓父子。

後記

《茶陵文選》的付梓出版,讓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算是為茶陵豐厚的曆史文化做了一點細微的工作吧。在長株潭一體化規劃中,茶陵與長沙相提並論為曆史文化名城,這是對茶陵曆史文化的一種極大肯定和認可。如何將茶陵優秀的傳統曆史文化發揚光大,則是落在每一個茶陵人身上的重任,作為縣委宣傳部部長,更是覺得責無旁貸,不可推卸。茶陵作為曆史文化名城,一則要有一個載體去承載、傳播文化;一則需要對文化進行挖掘與整合,充分發揮文化的效能,這是我擔任茶陵縣委宣傳部長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去年年底,有幸拜讀了陽衛國部長的散文《別紅樓》,與其說是他對紅樓飽含的深情和依戀,倒不如說是他對茶陵紅色文化的鍾愛與傳揚。陽部長是位學者型的領導,更是一位文化人。這讓我突然想到,將所有描繪茶陵、反映茶陵曆史文化或與茶陵相關的文學作品編輯成冊,豈不是為茶陵文化和文化人做了一件大好事嗎?用文化推介茶陵,由文化人宣傳茶陵文化,便成了編輯本書的初衷。

本書共搜集古代近代名人和當代廳級以上領導以及有影響的學者涉及茶陵的詩詞、文章、回憶錄共200餘篇,計20餘萬字,分為“神農文化萬古傳”、“一州形勝雄三楚”、“人才輩出步芳草”、“紅色記憶樹豐碑”、“書院文化桃李輝”等5大篇,載入本書的詩詞、文章、回憶錄都署名原作者,除少數文章作了節錄外,基本上保持原貌,在大篇中還有插頁和照片,圖文並茂,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茶陵文選》從編纂到出版將近一年。付梓之前,縣委書記餘明剛、縣長蔣湘暉非常重視,餘書記還為該書撰寫了序言。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株洲市茶陵曆史與文化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薑衡湘審閱了書稿。在成書過程中,譚學風、康惠寧、譚定祥、劉振祥、陳科等同誌做了大量的工作,劉振祥、尹德元同誌對部分文稿作了注釋。縣檔案史誌局提供了大量的史料。王晚保同誌提供了大量的圖電資料。另外,本書的出版,還得到了湖南人民出版社曾有鵬先生、張誌紅女士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千年物換星移,茶陵人才輩出,精美歎世之作非世人所能羅列,非一文選所能承載。留給我們的要麼是忍痛割愛,要麼是漏珍遺珠。加上水平有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各位學者、領導及讀者批評指教。

彭小中2007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