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未看到如此激動人心的‘烈士展覽館’了,觀看之後,有許多問題不得不使人深思。如果祖國各地都有這麼一個受教育的地方多好啊!”一個年輕演員寫出了青年們的心願。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兒女,應該感到驕傲、自豪!江山來得多不易。烈士的血,不會白流。活著的人們,為事業奮鬥吧!”一位少女留下了肺腑之言。
“烈士堂前,淚水訴衷情;默默無言,無聲勝有聲。”一群學生的激情湧到了筆尖。
一堂傳統教育課,就把那麼多青少年的心打動了。可見,我們年輕一代,是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的,是能發揚革命先烈傳統的,是大有希望的。
我們的宣傳教育部門,倒是值得想一想:我們究竟給青少年開辟了多少有本地特點的、又是那樣豐富生動的傳統教育課堂?
我們的祖國,遍地是英雄,應該處處有課堂。問題是很多地方沒有去開辟、去利用。當然,各地情況不同,課堂有大有小,教材有多有少。像茶陵那樣的革命根據地,犧牲了那麼多人,造就了那麼多人,課堂自然會大一些,教材自然會豐富一些。但是其他地方也並不是沒有這種課堂。六十多年來,經曆了那樣多蓬蓬勃勃的革命運動,出現過一個又一個轟轟烈烈的建設高潮,難道我們這裏就沒有感人肺腑的業績?就沒有為革命、為人民獻身的英雄?視死如歸、英勇殺敵的壯舉有沒有?占領經濟“高地”、攻克文化科學“堡壘”的勇士有沒有?勇鬥歪風邪氣,保衛國家財產和人民安全的鬥士有沒有?應該有,而且一個縣不會隻一個、兩個。我想,如果不能搞茶陵那樣的大課堂,中課堂、小課堂總可以吧!不僅縣裏可以搞,有些公社、工廠、學校和街道也可以搞。搞些紀念室、紀念冊、紀念碑。不論是戰爭年代的還是建國以來的,凡是為革命、為人民做出了犧牲的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知識分子和幹部,都應該為他們畫像(或塑像)、立傳,使後人永遠懷念他們、學習他們。
革命傳統教育,是潛移默化地在人們的心靈發生作用的,不是靠一個課堂、靠一兩堂課就能把人們的覺悟提得很高。如果處處有課堂,人們走到哪裏都可以受到革命傳統教育,今天,在這裏受一點感染,明天在那裏可以受到一點教育,日積月累,思想覺悟就會有個顯著的提高。在茶陵縣紀念館,我們看到一個賣篾席的湘北青年,他把篾席放到大門口,便到裏麵看展覽去了。過一會,他滿意地走了出來。我問他看了有什麼感想,他說:“很受感動,我也要向烈士學習,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我出門常坐車,給老人讓讓座也是好的。”他還告訴我,他賣席子跑的地方多,每到一處,都要走走圖書館,看有沒有紀念地。我想,如果處處有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他今天在這裏受到教育能讓座,明天在那裏受到教育又讓路,久而久之,說不定還會做出讓利的事情呢!
(原載於1984年1月12日《湖南日報》)
①梁新春:原《湖南日報》總編輯兼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