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烈士陵園中,成為幽雅、別致的園林景觀。園林主體建築——烈士紀念碑屹立在層層石欄圍護的平台上。紀念碑朝東,碑麵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金字,閃閃發光,端莊凝重。碑體為帆船形,頂部為紅旗造型。碑高19.27米,標誌著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1927年開創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
紀念碑南側,是建於1959年的茶陵縣革命紀念館。197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2001年改單一紀念館為綜合博物館,館內分為三廳一室;即曆史博物廳、革命鬥爭史紀念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成就廳、名人室等,係統展出茶陵縣各個時代的曆史變遷及名勝古跡,風流人物。
遊烈士公園感懷向東
陵園鬆柏青,碑塔浩氣盈。誌士薦碧血,染來今赤誠。
低眉思英烈,淚飛雨傾盆。願澆淩雲誌,亦步隨後跟。
1973年3月於茶陵
吊茶陵革命烈士碑龍舒林①
當年馳騁共摯韁,今日碑前吊國殤②。
且喜英魂歸故裏,獨憐忠骨葬他鄉。
舍身創業吾儕任,守業圖治來者當。
百萬頭顱築大廈,安求代代添輝光。
①龍舒林:1929年參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1月離開部隊,以正師級轉入地方,1976年6月,到國務院外國專家局任副局長直到1982年離休。
②殤:沒有成年就死去。此指烈士們死得早。
盼望到處有課堂
——觀看茶陵縣革命紀念館有感
梁新春①
在茶陵縣革命紀念館觀看了四個鍾頭,感慨甚多,總歸一句:盼望到處都有這樣的課堂。一進紀念館,就想起了革命烈士裘古懷在就義前寫的兩封遺書。
“勝利的時候,請你們不要忘記我們!”這是他對黨和同誌們講的最後一句話。
“如果你還紀念我的話,希望你以後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就叫他‘念懷’。”這是他寫給妻子的最後一行字。
不要忘記他們,就是不要忘記過去,不要忘記創業的艱難,不要忘記革命的傳統。這僅僅是裘古懷烈士的遺願嗎?不,是無數革命先烈的遺願。
今天是昨天的繼續,是昨天的發展。沒有昨天,就沒有今天,不了解昨天,就不能認識今天,珍惜今天。忘記了昨天的艱辛,就會放鬆今天的努力,甚至有可能走錯路。世界上常有“走路不忘記開路人,住房人不忘記建房人”一類的事;某些人迷路,某些人蛻變,往往從這裏開始。所以列寧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這句話說得很重,但的確是真理,我們過去常常講,今天也要講,明天還要講。特別是青少年,應加強革命傳統教育,使他們懂得,從昨天走到幸福的今天,經曆了千辛萬苦;從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也要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勞動。
茶陵縣建立革命紀念館,就是在進行這種工作。他們把本縣從開展農民運動、建立工農兵政府一直到1949年獲解放的重大曆史事件展出來,把各個曆史時期的61位著名烈士的照片和生平事跡以及4668位烈士的英名和簡曆展出來,以經常喚起人們的回憶,激起人們的思考,鼓起人們的勇氣。這樣做,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不知怎麼的,有的同誌一提起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教育就搖頭,總覺得現在的年輕一代缺乏前一代、兩代人那種革命激情,不太樂意、也不容易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其實,這是偏見,在茶陵紀念館看到的、聽到的就不是這種情況。這個館開館展覽四年多了,每年接待觀眾一萬五千至兩萬八千多人,而且逐年在增加,其中大多數是青少年。這些青少年,一些是工廠、農村、機關、學校組織來的,也還有不少是他們三三兩兩結伴而來的。翻一翻留言簿,就知道我們的青少年是多麼迫切要求宣傳教育部門對他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