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縣列寧高級小學,坐落在今秩堂鄉毗塘村,是1930年7月創辦的。被人稱為“孕育革命戰士的搖籃”。
學校堅持以“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鬥爭服務,教育與勞動、教育與支前、理論與實踐三結合”的方針,麵向
工農子弟,實行免費教育。到1934年8月止,四年時間,為蘇區和紅軍部隊培養了200多名合格學生,有的成為骨幹,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該校改為茶陵列寧中學。現被株洲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80年代初,茶陵列寧中學與蘇聯莫斯科卡拉梅舍夫斯基河岸街第二寄宿學校結成友好學校。與莫斯科列寧中央博物館建立了聯係,該館給學校贈送了列寧的照片及數十萬字的列寧文選和資料。
回憶茶陵列寧高級小學劉長希
現在的茶陵列寧中學,就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茶陵列寧高級小學所在地。五十多年前,我在這所學校生活過兩年多,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一)
茶陵列寧高小是1930年7月才開始創辦的。隨著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戰爭的發展,蘇區的文化也很快得到發展。鄉村小學和農民夜校似雨後春筍般地在根據地建立。茶陵列寧高小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誕生的。這所學校的創辦,為發展蘇區文化,傳播馬列主義,培育革命骨幹,起了重要作用。
我是第一批參加列寧高小學習的。當我接到鄉政府推薦入學的介紹信後,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因為我過去隻念過“人之初”,現在居然要到正規學堂讀書了。第二天,我懷著興奮的心情,由我父親陪伴著到了學校。見了老師,老師問過我的一般情況後,即席對我進行了考試。老師要我寫:“打倒帝國主義,武裝擁護蘇聯!”我便寫了。老師一看,就說我可以入學了。我真不理解為什麼能夠這樣順利地就考入了列寧小學。後來才了解到,黨和政府是特意照顧我們這些窮苦人家的孩子的。
學校當時共有70多名學生,到1931年才增加到100多名。女學生一直隻有六七名。學生年齡相差較大,大的有二十來歲,小的隻有十一二歲,分為甲乙兩三個班進行教學。
學校以“堅持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鬥爭服務,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為辦學方針,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育與勞動相結合,讀書與支援前線相結合的原則。
所以,學校無論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等方麵,都一反舊學校常態,完全體現著新的教育風貌。拿課程來說,舊學校是死念“四書五經”,或者為國民黨作些空洞的宣傳,單調乏味,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現在,我們設置的課程有國語、算術、自然、地理、革命常識、社會發展史、俄史,還有生理衛生、體育、圖畫、音樂等。這些教材大多是革命政府和教師自編的。因此,它能緊密結合鬥爭實際和適合學生的文化水平,教師好教,學生易懂,而內容又豐富新穎,大家都很喜歡聽,學習認真。
由於這所學校是革命鬥爭中的產物,具有舊學校無法比擬的許多優點,因而日益引人注目,逐漸發展為全縣革命文化的中心,成了向廣大工農群眾灌輸馬列主義的陣地,孕育革命戰士的搖籃。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裏(到1933年秋停辦),為革命戰爭和建設源源不斷地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我和當年的老同學概算了一下,三年來,學校為地方黨政機關和紅軍部隊輸送了學生200多名。這些學生以後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有的在戰場上英勇犧牲,有的成了黨的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