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茶陵縣列寧高級小學是在黨的懷抱裏成長起來的。我縣蘇區各級黨、團組織和政府對她的成長壯大都十分關心,當時縣蘇維埃政府主席譚餘保、團縣委書記段蘇權等同誌,常來學校勉勵學生為革命多讀書,讀好書,掌握革命本領。
學校建立了黨、團支部,那時黨團支部的活動是秘密的。我是個共青團員,對黨支部的活動不清楚,我們團支部是每星期開一次會,或學習或過組織生活。按月繳納團費,每月交20文錢(一個銅板)。學校團支部在組織學生開展社會活動,調動學習積極性方麵作出了成績,真正發揮了黨的助手作用。
學校是由共產黨員陳國清和當時團縣委秘書鄧永耀同誌負責籌辦的。開學後,他倆分別擔任校長和副校長。陳國清同誌任職不久被調走了,由賀碧如同誌繼任校長,賀當時是南委的負責人之一,工作較多,但他是個能幹的人。除做好黨的工作外,他還兼教全校的《革命常識》。副校長鄧永耀是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除主持教務工作外,還擔負全校的音樂、體育、圖畫的教學任務。1930年4月,賀碧如同誌被調到湘贛省文化部工作,鄧繼任校長並兼教《革命常識》。在艱苦的條件下,我們學校能辦得那樣生氣勃勃,那樣吸引人,他起了重要的作用。學校的其他教職員工都曆盡艱辛,嘔心瀝血,像慈母般地關心學生。學生一有頭痛發熱、風寒水濕,教師們則焦急不安,找單方、尋草藥,為學生治病。
學校開展社會活動,老師都帶頭參加。尤其是支前活動,他們不畏槍林彈雨,走在前頭,率領學生為紅軍送物資,在學生中起到了楷模作用。
(三)
學校有嚴密的組織紀律性,同紅軍部隊一樣,按“三大紀律、六項注意”辦事,校訓是“不疏忽、不推脫、不滯遲、不落後”,還積極開展社會活動。1932年2月,學校根據教學大綱精神,係統地編寫了《我們的責任》這本講義,作為學生的必修課,使每個學生都能明確自己的責任,更加自覺地遵守紀律,發奮讀書。學校還建立了學生委員會,下設經濟委員會、少隊部、兒童團等,以實行有效的學生自己管理自己。
學生們自己辦了列寧室,辟有牆報組、體育組、美術組、文娛組、閱覽組,負責組織學生開展文化娛樂活動。閱覽組備有圖書、報紙、雜誌。當時的報紙、雜誌有縣辦的,有省辦的,也有中央辦的。如《戰報》、《捷報》、《湘贛紅旗》、《列寧青年》等;還有《共產黨十大綱領》、《土地法》、《勞動法》等文件。這些,對於輔導學生學習,增長知識,提高政治覺悟,都有很大影響。為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每學期都要經過一次大考試,不及格的就在名字後麵畫把“紅椅子,”學生叫不及格的為“紅椅子先生”,大家都怕坐“紅椅子”,所以學習特別用功。
學校對學生的勞動教育也很注重。為了養成愛勞動、愛人民的良好習慣,培養助人為樂的高尚品質和嚴密的組織紀律性,學校有個“星期六優待紅軍家屬”的製度,每到星期六,同學們就幫校周圍村莊的紅軍家屬種地。學生的這些行動,為紅軍隊伍的發展壯大起了促進作用。小塘冠背村譚雲生參軍以後,因隻有妻子和生下才幾個月的孩子在家,他很不放心,常為妻子、兒子的生活擔憂。後來有幾個學生每周星期六都到他家去耕田種地。因為他家離校較近,所以每天也有不少學生利用休息時間為他家挑水、劈柴、扯豬草。他妻子劉善梅得到學生的幫助,生產、生活都料理得很好,寫信告訴丈夫要他莫掛念家裏。譚雲生接到妻子的信很高興,一心一意撲在革命事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