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項目二十九 社區營養與營養幹預(2 / 3)

3.調查表的編製

(1)調查表編製的基本原則

①相關性:表格中所有的問題都應與調查研究的主題有關,以免產生大量無效信息,幹擾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②客觀性:所有的問題都不允許帶有調查者的主觀傾向和暗示,使被調查者作出自己真實的回答。

③適宜性:表格中的問題、用語要通俗易懂,能為被調查者理解和接受,避免使用專業術語。

④全麵性:所有需要在調查中了解的信息都要在調查表中反映出來。

⑤合理性:表格中一個問題轉到另一個問題時,應注意邏輯關係。詢問的問題應從一般到個別、從容易到困難。

⑥可比性:如果想將本調查與其他調查結果相比較,應該考慮其他調查中提出的問題是否與表格中的問題相呼應。

⑦保密性:有的調查表還應用一些保密方法,如在調查表上使用被調查者的一個號碼(如身份證號)來代替姓名,再將應答者的姓名與號碼記錄在另一特定紙上,並保存在一個安全的地方。

(2)調查表的內容

一般調查表均應包括如下幾部分,調查表名稱、封麵信、指導語、被調查者基本情況、主體問題、答案、編碼、作業證明記載(作業證明記載是指最後注明調查者姓名、訪問日期、電話等內容)等。

(四)營養與健康檔案的建立與管理

營養與健康檔案(以下簡稱健康檔案)是記錄個體和群體營養健康狀況的係統化文件,與一般健康記錄不同的是健康檔案具有綜合性、持續性、全麵性的特征。健康檔案可分為個人健康檔案、家庭健康檔案和社區健康檔案,其中個人健康檔案是建立健康檔案最基礎的工作,建立科學、完整、係統的個人健康檔案,可為居民享受到高質量的衛生保健服務提供重要的依據,建立健全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科學地管理和有效地使用健康檔案,是社區營養與健康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1.個人健康檔案的主要內容

個人健康檔案的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有關健康問題的“個人健康問題記錄”,包括基本資料、問題目錄、問題描述、病情流程表等;二是用以觀察和預防疾病的“周期性健康檢查記錄”,該部分對居民個人所進行的周期性健康檢查結果做全麵、係統的記錄。

(1)個人健康問題記錄

①基本資料:基本資料一般包括以下方麵:

a.個人一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出生日期、籍貫、民族、文化程度、職業、婚姻狀況、家庭關係、社會經濟狀況、宗教信仰、身份證號碼及家庭住址等。

b.生活習慣及健康行為情況:包括飲食、運動鍛煉、睡眠、吸煙、酗酒、濫用藥物等內容。

c.人體生物學資料:指身高、體重、血壓、血型、各種檢查結果等指標。

d.既往健康狀況:包括現病史、過去史、家族史、藥物過敏史、手術史、月經史、生育史等。

e.心理健康狀況:包括對健康和疾病的認知程度、平日的性格、患病期間的情緒變化等。

f.生活事件:比如失業、車禍、離異、家庭成員死亡等對生活產生嚴重影響的事件。

②問題目錄:所謂問題是指過去影響過、現在正在影響或將來還可能影響病人健康的異常情況,包括症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疾病診斷,也包括不明確的診斷或者無法解釋的症狀,以及社會、經濟、心理和行為問題。問題目錄常以表格的形式記錄,將確認後的問題按發生的時間順序逐一編號記入表中,為了便於查詢,可以把問題分成主要健康問題和暫時性健康問題兩大類,前者多指長期的、慢性的健康問題,問題目錄常置於健康檔案之首,便於對其情況一目了然。

③問題描述及問題進展記錄:問題描述即將問題目錄表中的每一問題依序號順序逐一進行描述。

a.基本情況:如病人的主訴、症狀、病史等。

b.客觀資料:如病人的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以及病人的態度、行為等。

c.問題評估:根據各種數據和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對病人的情況作出全麵的評價。包括診斷、鑒別診斷、與其他問題的關係、問題的輕重程度以及預後等。

d.治療計劃:針對每一問題提出相應的治療和康複計劃,包括診斷計劃、治療計劃、健康教育、營養指導和康複治療等。

問題進展記錄是根據上述問題順序,對問題目錄中的各種問題依照進展情況加以記錄。若某一問題有更進一步的診斷名稱時,則以新的名稱替換舊的名稱,如在跟蹤中發現新的問題,則在進展記錄中添加新的問題目錄及編號。在進行問題進展記錄的過程中,應始終貫穿生物、心理、社會、家庭這一主線,這樣才能比較全麵地獲取資料,作出完整的評價和正確的處理方案。

④病情流程表:對於主要健康問題,尤其是需要長期監測的慢性疾病,應對其病情變化及治療情況做連續性的記錄。在社區營養和健康管理中,多采用病情流程表的方式描述病情或其他問題在一段時間內的變化情況,包括症狀、體征、檢驗、用藥、行為等的動態觀察,其目的是為了對主要健康問題實施動態地監測和連續性的管理。

(2)周期性健康檢查記錄周期性健康檢查是針對個人健康危險因素製訂的綜合性健康檢查方案,其記錄提供的信息不但可以起到早期發現疾病的作用,還可以為製訂健康促進方案提供係統、全麵的客觀依據。

周期性健康檢查首先需要為服務對象設計好健康檢查計劃,其內容應當包括兩個方麵:一是針對致病因素采取的預防措施中的計劃免疫、生長發育評估、健康教育等;二是為了預防疾病和早期發現疾病而設置的定期體檢項目。

周期性健康檢查記錄是將檢查的項目、時間、各項檢查結果及所采取的應對措施等信息詳細填入健康檔案,以便係統、全麵地觀察和分析問題。

2.個人健康檔案的建立方法

(1)健康數據的收集個人健康檔案建立的原則是:數據真實可靠、不斷更新、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檔案形式應完整、統一,內容應簡明、實用。其健康數據的收集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①利用現存資料:各個部門和係統都有常規性的報表,像保健卡、體檢表之類,從中可以得到大量信息。

②經常性工作記錄:比如醫院的病例記錄、衛生監測記錄等,定期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可以獲得一些規律性的信息。

③社區調查:通過社區調查,可了解該社區人群的健康狀況及社會因素、自然條件、遺傳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大規模的人群調查可以得到較為全麵和可靠的信息。

④健康篩查:通過體檢確定受檢者有無疾病和健康問題,以及輕重程度。健康篩查涉及內科、外科、婦科、骨科、皮膚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實驗室等多項內容,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料豐富個人健康檔案的內容。

(2)資料的核查和錄入原始數據是數據彙總、分析的基礎。首先要對其內容進行複查,其次對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進行複核,檢查有無漏項和編碼錯誤等,核查後方可保存文本檔案或將數據錄入計算機。數據錄入要建立文檔,按欄目輸入,可采用兩人同時錄入,然後比較兩人的錄入結果來保持準確性,必要時要進行核對。

3.個人健康檔案的管理

(1)資料的管理

①統一編號、排列有序:健康檔案應采取科學的管理方法,統一編號、脈絡清楚、庫藏有數、排架合理,便於核對檢查和提供使用。對於數據檔案,可按照社區分類,或者按疾病分類;卷內文案應按順序排列,並將所有檔案袋按順序存放在檔案櫃內,檔案在櫃架上的排列次序,應先左後右、先上後下;起始卷號的檔案在左上角,終止卷號的檔案在右下角;在每一排櫃架靠近主通道的一端,於適當高度位置統一貼上字體工整的醒目標簽,寫明該排櫃架所存檔案的名稱和案卷起始號碼。

②專人負責健康檔案:要專人負責,個人每次就診時要憑就診卡從檔案室換取個人健康檔案,就診結束後及時將檔案歸還,換回就診卡。

③數據資料應有備份。

(2)檔案的保存

①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檔案在存放過程中應注意對室內溫濕度的調節,高溫、高濕會加快紙張水解和字跡褪變的速度,增大有害氣體和灰塵的吸附能力,招致害蟲的滋生和黴菌的蔓延,這都會給檔案造成嚴重的危害,一般溫度控製在14~24℃,相對濕度為45%~60%。為了掌握房間的溫度和濕度,一般用儀表進行測量;采用自然通風的方法調節室內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簡便易行,比較經濟。吸潮是調節房間濕度的重要方法,一般使用吸潮劑或機械設備來除去室內空氣中的部分水蒸氣。

②防範害蟲:害蟲可將檔案蛀蝕成洞或毀為碎片,失去利用價值。要做好消滅檔案害蟲的防範措施,可采用殺蟲劑塗刷法或者熏蒸法除治害蟲。

三、社區營養幹預

(一)社區營養幹預措施的選擇

營養幹預即針對不同的營養問題而采取的營養改善措施。例如改善嬰兒喂養、食品強化、普及周期性健康體檢、改善環境衛生條件等。在選擇幹預措施時,由於受人力、物力、資金等諸多條件的限製,措施不宜選得過多,隻需選用主要的幹預措施,力爭做到事半功倍。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一個評判標準,以便比較並篩選出切合實際的幹預措施。

1.選擇營養幹預措施應綜合考慮如下幾項基本原則:

(1)問題重要優先解決重要的營養問題。

(2)作用大采取的幹預措施應能在解決營養不良問題中發揮最佳的作用。

(3)有可操作性應對幹預措施在實施上的難易程度進行評估,選擇具有操作性和參與性的方案。

(4)資金允許要考慮成本和效益,使幹預措施具有可行性。

2.選擇營養幹預步驟

(1)確定營養不良的高危人群目標人群可根據以下特征確定:

①根據年齡分組:比如學齡兒童、哺乳婦女、更年期女性、60歲以上的老年人等,不同的年齡階段由於生理特點不同,營養問題各有特點。

②根據職業分組:比如腦力勞動、開車一族、農民、商務人員、進城務工人員等,由於職業不同,生活習慣和營養問題差別很大。

③社會經濟水平:比如低保人員和高收入人員將會有不同的營養問題。

④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文化程度生活習慣不同,對營養教育的接受態度和程度有所不同。

⑤民族、信仰等:不同的民族和信仰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對健康的影響各有特點。

(2)選擇營養幹預的問題應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麵。

①特定目標人群營養不良程度、性質原因,如哪些人患營養不良,其年齡、職業、經濟水平、民族等情況;存在何種營養不良或營養性疾病;營養不良的程度;營養不良的可能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