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項目二十九 社區營養與營養幹預(1 / 3)

知識目標

1.掌握社區營養和營養幹預的概念。

2.明確社區營養和營養幹預的內容和項目。

3.了解個人健康檔案的主要內容和社區營養工作需要收集居民健康資料。

能力目標

能完成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的收集、建立和管理。

一、基礎知識

社區營養是從社會角度研究居民營養理論、實踐和方法,從宏觀上研究社會某一限定區域內各種人群的營養與膳食。通過開展營養調查、營養監測、營養幹預、營養教育等各項措施,達到提高社區人群的營養知識水平,改善膳食結構,增進健康,進一步提高社區人群的生活質量的目的。研究的內容是在社區範圍內,運用營養學理論和技術,以及采取社會性措施,解決社區人群營養問題,包括食物的生產和供給、膳食結構、飲食行為、社會經濟、營養政策、營養教育及營養性疾病預防等方麵的內容。

二、社區營養

(一)社區營養概述

1.社區營養的工作內容

社區營養管理工作涉及所有的人群,其中孕婦、乳母、嬰幼兒、學齡前兒童、青少年、老年人等人群為主要工作對象。

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區域的主要營養問題,如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過剩導致的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病率一般高於農村;農村區域人口相對分散,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營養攝入不足導致的缺鐵性貧血、維生素A缺乏、佝僂病等營養缺乏病發病高於城市區域。社區營養管理的主要工作內容有三個方麵:

(1)營養和健康狀況的調查開展社區人群營養和健康調查是社區營養工作的重要內容,目的是為了全麵了解該社區人群的食物消費水平、營養素攝入量的情況、膳食結構是否合理等;了解與營養相關的疾病,如缺鐵性貧血、夜盲症、糖尿病、肥胖、腫瘤、骨質疏鬆等常見慢性疾病的發生情況;要應用營養流行病學調查和統計學方法,了解各種因素,如年齡、職業、教育程度、食物生產、家庭收入、飲食行為、生活習慣、社會心理、生態環境等,對社區人群營養狀況以及疾病發生率的影響,為有針對性地采取防治對策提供科學依據。

(2)社區營養監測、幹預和評價通過對有關營養狀況指標的定期監測、分析和評價,掌握人群營養狀況的動態變化趨勢,及時發現人群中存在的營養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認識營養與疾病的聯係,對營養狀況變化的可能性作出預警,以便盡早采取營養幹預措施,改善和解決營養及有關健康問題。營養與健康檔案的建立和管理是社區營養監測和幹預工作中非常必要的實質性內容。

(3)社區營養改善改善社區居民的營養與健康狀況,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如普及營養知識,改善衛生條件,推行食品強化,防治營養缺乏病,推廣家庭養殖業,調整膳食結構預防慢性疾病等。其開展營養教育和谘詢服務是一項主要而經常性的工作,通過長期地宣傳營養知識及國家的相關政策,使社區群眾提高營養知識水平,達到科學飲食、合理營養、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目標。

2.社區營養工作者的素質要求

(1)社區營養工作需要麵向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文化層次居民解決不同的營養問題,因此,社區營養工作者應具備醫學、營養學、經濟學、社會學、統計學等方麵的知識。

(2)社區營養工作者應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和現場工作能力,要善於交流、溝通,爭取各部門領導的支持,做到與各部門的良好合作及爭取廣大群眾的配合,以確保各項任務的順利完成。

(3)社區營養工作範圍廣,工作量大,艱苦細致,因此,社區營養工作者需要具備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

(二)社區動員

社區動員是將滿足社區居民營養需要和增進健康的目標轉化成為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的社會行動的過程。隻有營養工作人員和社區的領導及居民在社區營養管理工作中相互理解、支持、配合,才能圓滿地完成改善社區居民營養健康狀況的艱巨任務。因此,社區動員對實現營養問題這一工作目標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社區動員的目的在於發動社區居民、有關政府部門及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社區營養工作,爭取社會各界在人力、財力、物力(如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經費、宣傳材料、物品、知識技能等)等方麵的支持,保障順利解決社區的營養問題。社區動員主要涉及以下5個方麵的工作。

1.動員各級領導部門積極參與

社區是開展社區營養工作的基本場所,社區的基層組織(居委會或村委會)是社區動員的主要對象。領導部門是否積極參與,直接影響到社區營養工作的開展效果。要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向有關領導宣傳社區營養工作的目的、意義、預期效果及其對社區人群的貢獻等,使各級政府領導、部門領導及時了解有關營養工作的計劃方案和執行效果,爭取他們對社區營養工作的支持。各級政府部門同時負責很多重要的職能,如社區保健、計劃生育、預防接種、社區營養等,每項工作都要分配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社區營養工作也麵臨競爭,必須爭取各級政府領導將社區營養與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聯係起來,將社區營養工作列入政府部門的議事日程,製訂相關的政策,統籌規劃,增加投入,協調配合,保證社區營養工作的順利開展。

2.調動社區衛生人員的積極性

基層社區衛生人員是社區營養工作計劃、實施和評價的技術力量,也是社區營養方案的具體執行者,因此,社區衛生專業人員的積極參與,對保證社區營養工作的順利開展發揮著關鍵作用。首先應對社區衛生專業人員進行經常性的專業培訓,使他們不僅能夠認識社區營養工作的意義、職責和權利,而且不斷提高社區營養工作的專業水平和實踐技能。

3.發動全體居民熱情參與

家庭是組成社區的基本細胞,利用家庭內的血緣關係和家庭與家庭間的鄰裏關係,使社區內更多的個人和家庭有意識地關注營養問題,主動參與討論計劃、項目實施及效果評價等過程中來,也使社區營養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推動家庭參與是社區營養工作的社會基礎。在這個工作中,要強調那些在社區內重要的關鍵人物的參與對整體社區營養工作的影響。如成功人士、公眾人物、任職領導等有“名人效應”的人,他們的參與對其他個體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4.聯合非政府組織共同參與

非政府組織主要包括各類社會團體,如營養學會、食品協會、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保健協會、老年協會、婦聯、青聯等。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這些非政府組織在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日趨重要。聯合這些社會團體共同參與,可在營養工作計劃的製訂、實施和營養的宣傳教育及信息服務或財力等方麵獲得一定的支持。在開展社區營養工作中,應及時向他們通報信息,提高這些組織中關鍵人物對社區營養工作的認識,鼓勵他們提出意見,邀請他們積極參與社區營養工作的決策,促進社區營養工作的全麵開展。

5.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及合作

社區營養工作不是一個部門的獨立的工作,需要衛生、教育、工商、新聞媒介等各類部門協同配合。要加強上述各種機構、各類人員之間的協調管理,建立起具有良好執行力的行政管理體係和專業技術體係,使各個部門和所有人員目標明確、資源配置合理、發揮各自的專長、工作有條不紊,共同完成好社區營養管理這一重要使命。

總之,應通過社區動員,將社區營養工作融入社區整體工作中去,促進社區營養工作的健康發展,改善社區人群的營養知識水平和營養狀況,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

(三)社區居民營養與健康資料的收集

在社區開展營養工作,首先要盡可能周密細致地收集與社區居民營養健康有關的各種資料,以便分析現狀,確定存在的營養問題,研究造成這些營養問題的可能原因及影響因素,明確需要優先解決的營養問題和進行幹預的重點人群。

1.需要收集的資料

(1)人口自然情況了解該社區的人口組成,如居民的年齡、性別、職業等,有助於估計當地的食物需要量和營養不良的發生狀況。

(2)膳食營養狀況了解該社區居民的食物攝入種類和數量,通過體檢了解人體營養狀況。對農村居民還需要了解當地不同季節的食物生產、儲存和食用情況。這些資料是衡量營養狀況的重要指標。

(3)健康狀況包括不同年齡人群的身高、體重和其他體格測量資料,與營養有關的疾病發生率、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等資料,以便研究營養與生長發育或疾病之間的關係。

(4)經濟狀況通過人們的職業、收入情況,輔助了解當地居民是否有足夠的購買力。

(5)文化教育程度為製定有針對性的、適合群眾水平的宣傳教育材料提供依據。

(6)宗教信仰了解不同宗教信仰人群所消耗的食物品種及差別。

(7)生活方式包括個人衛生狀況、飲食行為、吸煙、飲酒及個人嗜好等。

(8)供水情況有助於鑒別可能傳播疾病的水源或有無清潔衛生飲用水供給,是否有足夠的水源供農作物的生長等情況。

(9)食物生產和儲存了解當地有哪些可供食用的食物,以及這些食物在不同季節的供應及儲藏情況。該資料可反映當地糧食及其他食物的購銷情況。

(10)可能的資金來源幫助估計營養計劃的經費預算。

2.獲得資料的途徑

(1)收集、利用現有的資料可從政府行政機構(如衛生、財政、統計、環境、交通等部門)、衛生服務機構(如醫院、疾病控製中心、健康教育所、婦幼保健院)、科研學術部門(如院校、研究所等部門)現有的統計報表、體檢資料、學術研究報告或調查數據中獲得所需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這些資料時應對資料進行質量評價,核實發表的時間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在確定資料可靠後再進一步分析數據。同時要注明各項資料的來源,尊重原著作者或調查者的知識產權。

(2)專題討論專題討論是調查對象在一定時間內圍繞主題進行討論的活動形式。參加專題討論的人員可以是本社區的居民代表、社區領導和衛生人員。會議之前應通知與會者會議的內容,以便大家做好發言準備。會議主持人應具備營養專業基礎和主持會議的經驗,會前要了解當地的基本情況,討論中鼓勵和啟發大家積極發表意見,調整和控製討論的內容與進度。此種方法通過比較充分的信息交流,可以得到相互啟發的溝通效果,從而獲得豐富的信息資料。

(3)訪談是收集社區人群健康資料的一個重要途徑,做好訪談也是營養師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訪談前要製定訪談內容和采訪提綱,被訪的對象包括領導者、社區居民、醫務人員及專家等。訪談的優點是獲得信息的準確性高,收集資料快捷。缺點是比較費時、費力和費經費。

(4)問卷調查問卷式調查通常采用現場調查、信函調查、電話調查等方法,是調查研究中廣泛應用的一種資料收集方法。問卷填寫方法有調查者麵對麵訪談後填寫和被調查者自填式兩種方式。麵對麵調查形式比較靈活,對調查對象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問卷回收率較高,準確性也比較高。自填式調查比較節省時間及人力、物力,涉及個人隱私的調查可選用此方式,但自填式問卷回收率較低,準確性也比較差。信函調查覆蓋麵較廣,但同樣存在回收率較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