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奇異的海發光(1 / 3)

廟島群島的海域,是產生海上自然景觀的優勢區,不僅白晝會有海市、海滋、平流霧等景觀顯現,而且夜晚也有奇異的海發光生成。

每到溫暖季節,夜幕降臨以後,人們常常會看到大海“起火”的奇跡,這種閃耀在海水表層絢麗的光,當地漁民皆稱“海火”。

海火的景觀十分美麗,尤其是在星月朦朧,氣象、海況較正常的環境裏,艦船在海麵上行駛,船首破浪,海火四濺;船慢火穩,船快火旺,船尾像拖著一把“火掃帚”,形成一定長度的光亮航跡。岸邊礁石在輕浪衝擊下,頓時“爆”起一把“火傘”,隨即落下一陣“火雨”,就地組成一個“火圈”。由於礁石的形態、大小有別,遠近距離不等,所以,海火的形態各異。這時,光環、光波、光雨、光斑、光線交替出現,令人目不暇接。

在海灘岸邊,海浪往複衝刷沙礫,竟會“磨”出一片火焰。由於海島灣灘曲折蜿蜒,遠處觀看此景,似火龍遊動。有趣的是,當你走近海邊,用海水洗手,或涉入水中濯足,手腳會沾滿海火,且越洗越生火,越擦火越旺,一時難以抖落掉。

夜間,某些新鮮魚蝦的體表上,星光斑斕。如趁夜潮蕩舟垂釣,會一櫓旋出一個火球,一棹撥開一朵火花。一旦魚兒上鉤,拔線時,魚甩線接,猶如火蛇舞動。這正是,火在水中生,浪起火花盛。倘若有興站在海邊投石擊水,落石處會迸起柱狀火花;假如揀塊扁石貼水麵撇去,一條金鏈會隨即閃現。在這裏,“水中玩火”,實為海島夜景一奇。

俗語說,水火不相容。其實海火屬於冷光,不產生熱能,它是海洋裏的一種自然現象。海洋裏有大量發光的浮遊生物和細菌,當它們受到風浪震動,或受到物體撞擊時,便發出閃爍性或陣發性的光亮。海洋裏的發光物體很多,如夜光生、放射蟲、磷蝦、烏賊、章魚、甲藻及其他一些魚類。當它們密集時,猶如萬點星光彙聚,燃燒夜海,火光耀眼,景致蔚為壯觀。特別是夜光生群體在受到機械(船隻、風浪)、化學物質、電等刺激時,會有火花狀的閃光。有時夜光蟲在高度密集、大量繁殖時,會出現“赤潮”現象。

海洋裏的發光細菌,能在不受它物刺激的情況下發出連續的、彌漫的光。這些發光細菌常常附著在章魚、烏賊和某些魚的體表,或浸入到所謂發光器官內。這些生物,則依賴與其共同生存的發光細菌作光源。據海洋生物學家測定,一種叫光臉鯛的魚所發出的光亮,是動物中最亮的。在它的發光器官裏,大約有100萬個發光細助寄主誘食避敵。

海發光,按照其成因和特征可分三種類型,即火花型(H)、彌漫型(M)和閃光型(S)。火花型海發光主要是發光生物在外力作用下或受化學物質刺激產生的,其形態與螢火蟲類似;彌漫型海發光,主要是發光細菌產生的,在海麵上呈一片白色的光輝;閃光型海發光是由較大生物發光所致,其特點是陣發性的、分散的。據北隍城海洋水文站1962-1979年觀測,廟島群島的海發光,均屬火花型,一年四季可見,夏秋季偏多。根據海發光的強弱程度,可分為5級(0-4級)。經18年觀測,該區1級最高,頻率為67%;2級次之,頻率為17%;3級較少,頻率為2%;4級罕見,18年內隻出現過兩次?無海發光(0級)頻率為14%。累計年平均海發光日數為201天。

廟島群島海域,海發光強烈。海火旺盛,說明浮遊生物繁多。人根據“火旺”這一自然特點,因地製宜,廣拓海上牧場,大搞扇貝、海帶等貝藻養殖。隨著科學的發展,利用海發光為人類造福,已成為海洋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黃河流水鎖海峽

廟島海峽(曾彌登州水道),居南長山島與蓬萊角之間。東西走向,長31.5公裏,寬6公裏,主航道水深12-37米。這裏是長島縣諸島與蓬萊港口船隻往來的必經之路。

長島海域,由於受黃海主流性海流的影響,冬季水溫相對偏高,海口港灣無冰封現象,南部諸島沿岸雖有少量薄冰和冰腳,但對交通和生產無影響。

然而,曆史上,這裏卻多次發生過冰災。交通斷絕,島民饑荒,海上生產與資源受到破壞。長島多次被禁錮於冰海之中。

造成災難的浮冰,主要來自黃河口。這些冰塊,多在春節前後,入海隨風流東移。時值冬季多偏北風,浮冰被逼向山東半島北部沿海,由於島嶼阻隔,浮冰封閉了港灣,堵塞了水道,在風向、風力、海流、氣溫適宜的條件下,大冰壓境,人們有翅難飛,隻好望海興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