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6.17”景觀之謎(2 / 2)

因此,“6,17”景觀攝入鏡頭,搬上屏幕,在我國首次獵取的這個寶貴的海滋視覺資料,無疑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我們應堅持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一再認識的觀點,在虛無縹緲中探真求實,評今古,探討氣象科學。

迷人的海峽平流霧

春夏之交,或秋季伊始,東風乍起,廟島群島海域時有陣陣雰流在島上飛瀉飄逸。這種霧氣因源於北黃海和日本海一帶,且附海麵隨風平流,故而得名。

風和日麗,流霧從東方湧來,或沿水道騰瀉,或順海峽奔流。這時,海麵上、島腳處、山埡溝、凹穀裏流霧穿突,氣勢磅礴。霧濃時,如瀑布飛瀉;霧淡時,似抽絲牽縷,景象十分壯觀。流霧繞島纏山,彌海填灣,遠處島嶼浮沉無常,近處村落時隱時現,山情水勢呈現奇姿異態。

平流霧的高度一般在100米左右,流蘇之上,多是晴空萬裏,流霧在陽光的照射下,潔白如雪,恰似翻滾奔騰的銀河。

當平流雰從南長山島的黃山與烽山之間湧來時,烽山上的仿古建築鳥展館好似仙山瓊閣,頓時飄在半天,大有鳥閣淩空之勢;烽山頂端的雄鷹雕塑,酷似棲落在巨礁之上,歇翅梳羽。漫山的林海鬆濤,在流霧的托浮之中,“波”平“浪”靜,實有天宮人間之別。山徑上川流不息的遊客,一時不知藏到哪裏去了,山上山下,不見其影隻聞其聲。此時,烽山旅遊景區,就像不願過早抖開的謎底一樣,令人難識“廬山真麵目”。倘若置身於山巔,俯視腳下的流霧,則有踏濤踩浪、騰空駕雲之感。

時而,平流霧從玉石街流淌,海堤公路出現“斷橋”奇觀。南、北長山島間的人工連接工程全被流霧吞沒。這當兒,海堤大橋上的行人車輛,如置仙境,眼前隻見流霧湧,不見前後是何鄉。霧流景變,北長山島的嵩山,頂部升天,底部入海,隨著霧流的變幻,山頭高低有別,島礁遠近各異。往往村南罩在雲紗霧帳裏,村北卻陽光明媚,景物如洗。被霧流漫溢的街路,行人、車輛,影影綽綽,依稀中濾出了人語和車笛聲。

大霧封鎖了廟島塘,塘內的燒餅島、螳螂島、廟島,半掩半露,忽隱忽現,猶如頑童在捉迷藏。當平流霧從珍珠門、寶塔門隨東北風湧來時,廟島的北山和顯應宮,上披玉紗,下裹白綿,海神林默似駕雲驅霧,隨霧而動,廟島塘內進出的船隻,各自鳴響汽笛,提防自己,也在告誡他人,像在聲明,“我在這兒,小心!”海在霧中埋,霧在海上流,天海連成一片,霧海融為一體。

流蘇是迷人的美景,然而,也是航海者的大敵。有時它造成的險情與損失,比肆虐的狂風還要大。在風帆時代,漁家多以鑼、鼓、鍾聲為號,在海上傳遞信息,在岸上指示目標。清光緒八年(1882年),煙台東海關在猴磯島修炮台架設土炮兩門,霧天鳴炮報警。1928年,東北海軍駐島後,安裝霧號。當海霧襲來時,霧號猶如發音的燈塔,有聲的航標,百裏外都能聽到它“嗚一鳴一心二”的吼聲,給航海者指示方位與航向。

平流霧屬多發性。時來時去,長達數小時,短則幾分種,它是在冷熱氣溫相逢、寒暖水溫相遇的背景下產生的。在海上目力所能見到的最大距離叫海麵能見度。平流雰按等級可分:能見度等於或大於1000米稱為輕霧,小於1000米稱大霧。具體分:50-200米為厚實,200-500米為大霧,50米以下為濃霧,一般情況下的霧,係指500-1000米。流霧的去向與急緩,受風向、風力的直接製約。當東風微弱時,平流寡頭伸進來,沿山穀而入,繞山體而環。往往受島陸氣溫和地形的影響,時而山被包頭裹腳,時而島被紮裙束腰,實有愛島戀山之情;當風力較強時,流雰急來直去,好似萬馬奔騰,勢不可擋,令人受力的啟迪。

渤海海峽的雪道有隍城水道、大飲水道、北砣磯水道、南砣磯水道和登州水道。大夥島居渤峽中部,平流霧來勢猛,霧流寬,海拔2000米的唐王山,春夏秋幾乎天天有流霧光顧,當地人稱“唐王布陣”。

入夜,流霧又是一番情景。遠望,街燈都被霧紗籠罩,燈光如同螢蟲;近看,燈下流霧,沿街順巷而淌,霧隨風流,竟讓人看到了風的腳步。霧粒細密可辨,遇阻處,霧氣回旋升騰。凡經流處,濕漉漉,潮乎乎。遠來的車輛,射出兩道光樁,如似舟在河上行,高高的煙囪、微波塔和樓頂,上半截埋在腦海裏,叫人神魂顛倒。

平流霧,東方發源的氣流河,廟島群島的遊動畫。美哉,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