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漁號大致可分為平穩抒情的、低慢緩和的和高亢急促的三種。號子有說有唱,有領有和,有長有短。時而二部輪唱,時而變化重複。它激人奮進,協調勞動,指揮生產,美化生活,生動地刻畫了闖海者的形象。而今,《長島漁號》已搬上屏幕、舞台。它擺脫了單調、吆喝、呐喊的套路,融悠柔、輕盈、果敢、豪放、歡慶於一爐。它既是生活與藝術相結合的嚐試,又是漁家豪言壯語的再加工。讓人們欣賞鄧大海凝聚的歌,從而得到漁獵生活的陶冶。
海島方言
長島縣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語言的地方變體,直接、間接地受當地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教育、風俗習慣的影響。因此,方言具有濃鬱的海洋氣息和海島特色。
人們靠海吃海,就連方言也沾著海鮮味。潮汐,是海水在垂直方向上的升降活動,它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直接的關係。人們依據潮汐的規律,在行船、撒網、漁釣等海獵活動中,對何時漲潮,何時退潮,何時換流等自然現象了如指掌。所以,潮汐的客觀表現,直接反映到方言中來。
海水退潮,島上叫“靠潮”。海潮剛退,隻露出潮印,叫“潮罷印”;海潮退得很小,叫“跌邊靠”;退得較大,叫“小靠”;退得很大,叫“大靠”;因受氣象影響咖如大風驟停而出現的異常大退潮,叫“枯靠”、“黑瞎子靠”、“大老靠”、“風歇靠”、“龍王爺瞌巴眼”。根據海水退潮的時間不同,又分為“朝靠”(早海)、“黑海”(夜海)、“傍晌靠”、“傍黑靠”、“晌午靠”等。由此可見,海島方言對潮汐現象的細微區別。
漁業是海島經濟的主體,反映捕撈、漁釣、增養殖、加工等方麵的方言也很豐富。漁船、漁具、漁法的稱謂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如,網具的名稱可分為蝦網、壇子網、褲襠網、袖網、圍網、錨網、風網、掄網、流網、針良魚網、繃網等等。僅流網又因作業方式和捕獲魚類的不同,分“花魚流網”、“鮐鮁魚流網”、“梁魚流網”、“鯊魚流網”、“錨流網”和“三三層流刺網”等。
漁釣是近海海獵的重要方式之一。人們依據釣場和魚類的不同,采取把竿釣、劃邊釣、底線釣、浮漂釣、甩線釣、拖鉤釣等。僅魚鉤就有刀魚鉤、廷巴魚鉤、加吉魚鉤、勞板魚鉤、鯰魚鉤、鮮魚鉤、拖刀魚鉤、甩鮁魚鉤、幹鉤、白女魚鉤、針良魚鉤等幾十種。因此,海島的方言,與當地資源、生產方式息息相關。
長島的方言也直接地反映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語言禁忌十分明顯。器皿裏盛的東西用完了,叫“滿出來了”;碟碗等陶瓷、玻璃器具打碎了,叫“笑了”;餃子煮破了,叫“掙了”;打煤,叫“打砟子”;倒水,叫“壓水”;把東西翻個過兒,叫“劃一戧”;升帆,叫“掌篷”;拋錨,叫“給錨”……。可見“完了”?“破了”、“碎了”、“翻”、“帆”、“煤”等禁忌語,多采品避法,改用反義詞或彩頭話來表達。充分表現了海島人民圖吉利、忌邪惡和向往太平、富有的意願。
俗話說,“十裏不同音”。長島有10個居民島,縱列渤海海峽,以長山水道為界,形成了南五島與北五島語言差異很大的兩個方區。據《長島縣誌》方言區域對比,南五島與北五島各受山東與遼東半島方言的影響,長島不僅在地理上連結了兩個半島,且在方言上也起到了“橋梁”作用,為方言地理學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南、北島方言區的方言差異很典型,往往一詞、一語、一音,即能辨出其島屬。如南五島說:“誰?”、“你做(音同奏)什麼?”北五島則叫“杓?”“你丟?”;南五島說“沒有”、“理論”,北五島發音為“賣有”、“磊論”;南五島說“來了”、“擱那吧”,北五島則發音為“雷了”、“門那吧”等等(砣磯島尤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