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船穿過廟島塘,駛出珍珠門,繞過寶塔礁,一座五頂連肩的半劈山崖,赫然顯現。船至崖下,仰首望去,絕壁欲傾,怪石崢嶸。偉岸之下,海蝕大洞比比皆是。在這裏,似乎頂頂有傳說,洞洞有典故,就像用神話堆砌的仙山。
傳說原來的山,並非五頂兀立,半劈袒露。有一年農曆二月初二午時,一聲巨響,撼動天地,厭惡滾滾,隱約看見一條巨龍,抓起半座山峰疾速向北而行,剩下的半劈山留下4道深深的爪痕,形成四溝五頂的態勢。後來,人們出海打魚,在東北旅順口的小平島找到了被龍抓走的另一半山,山上的石質、草木和留下的一半山一模一樣,隻是山脊上有兩個“缺凹”,那是龍在搬山途中抓掉的。這兩塊遺石就是現在的猴磯島和高山島。
半劈山下最大的海蝕洞,是西側的大頂洞。遊人的舢板劃至大頂洞外,果然見到危崖下有一狹長的洞穴,威嚴地等待著我們。船至洞口,被一個湧浪推了進去。驚悸之下,“劈劈叭叭”爆起一陣響聲,原來一群棲居的野鴿被驚飛出洞,令人倍覺幽洞深邃,神奇莫測。
大頂洞高出水麵20餘米,寬盈3米,如海中晶宮,似地下長廊。兩側石壁,若削若劈,石理清晰,平滑光潤。半壁上,有香螺線棋布,海星吸附,紫菜寄生,酷似綴花點卉的壁毯。洞內的“穿堂風”,裹著特有的海鮮味,沁人心肺。仰視洞頂,近似拱形,凹凸有別。這83米的海蝕長廊,浪掏隧道,遊人多在七八月到此遊賞。年內大多季節,洞內興風作浪,難怪神話故事傳流廣。
撥船漸進,洞內黯淡,冷風侵麵。船頭處,一群群小魚被擠出水麵;船頭撞擊的湧浪碰到石壁上,“哢嚓哢嚓”作響。船行景遷,至50米處,洞內驟然開闊,人置仙境,好一個水上大廳。正麵,一尊若柱若屏的高大石柱,如雕似塑,矗立當中,將大廳分為左右兩廊。周圍石壁,係常年水侵浪蝕所致,倮塗青抹紫的人工裝潢。
左廊,傳說是八仙的議事廳,有一串廊直通大頂洞的東側。每每議事,眾仙進出由此而經。由於北風浪起,大頂洞口險惡,這條幽洞竟成了大廳的“太平門”。“太平門”的過道長20餘米,係0.7米寬的垂直石隙,上有一石橫在其間,謂“仙人道跨腳石”,是仙人升天之路。大廳周圍,石座凸凹相間,方橢有別;上麵“擺設”,如鼎如缽,似壺似盤,既像雕刻珍品,又像古董寶物。
右廊,傳說是何仙姑的寢室。模糊中,隻見廊內深處現出一道門兒,透出一束光亮。頓時,遊人麵麵相覷,驚歎不已。這“神洞仙燈”,說不定是何仙姑在梳洗打扮。再細看,窄窄的穿廊一側,凸出一個有2尺寬的平台,正是仙姑的臥床。“床”邊垂掛著紫紅色的水藻,如同“床”邊的帳幔。此間,室內不時傳出動靜,正當人們納悶時,聽向導說是暗流湧洞,穿廊迂回所致;洞內“神燈”,隻有夏季8時才亮,9時許熄滅,是陽光斜射的緣故。
沿水廳右廊撥船漸進,船舷緊擦兩壁,至60米處,淺了底。驚回首,隻見洞口大門,光天一線,洞內所見,全憑著這天藍的“日光”燈照。此刻,遊人方知乘船攬勝於大山的腹內。
遊船返回出洞,大家隻好涉水而行。據向導說,還有40米才能到達大頂洞的盡頭,這段水洞,漆黑陰冷,腳下高低不平,傳說是囚禁海盜水賊的地方。遊人正值山重水複之時,原來這裏有一甬洞連通大頂西側。洞口狹窄,出入需貓腰側身而過,監禁犯人隻需一夫當關。這條長30米的甬洞,原來有齊腰深的水,由於海平麵下降,海水退出,成為陸路進入的甬道,遊人隻好尾隨向導穿過“犯人道”出洞。
大頂西側,又是一番天地。這“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也塗抹著神話的色彩。一幢空心平頂純石結構的塔僂,矗立水中,當地人叫它“鍾樓”。人們趕海、上山,借著五頂投射的陰影或者潮汐線重合到“樓”的某一位置,來推測時間。從灘岸上“樓”,可沿著自然的石橋攀登。在此遠眺巨輪飛舟、觀賞船姿帆影;或休憩小歇、繪畫攝影;或把竿垂釣、布棋對弈,會使人神爽目明,頓生豪情,六腑雜念頃刻消盡,實可謂“寵辱皆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據傳,鐵拐李曾在此把酒當歌,運籌了去三神山領略美景的主意;張果老和漢鍾離也在此跳馬走車,對弈比武。一次,漢鍾離連輸五盤棋,他一氣之下,抓起一把棋子向大海揚去。於是,海上有了將軍石、馬槍石、車由島和雙卒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