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陀佛山探奇(1 / 2)

陀佛山,又名棋盤山。恰置山東、遼東半島中間的南隍城島東南角。這座天造地設的半劈山,一麵連陸,三麵臨海,高71.8米。遠遠望去,酷似一座海上石碑,直插波濤之中,曆為長島一大名勝。

陀佛山有三奇:石刻、棋盤、鏡石洞。麵南瀕海的斷崖是碑麵,若削似劈,光平如壁。說它是座石碑,不僅形似,石劈上還有碑文。據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增修)登州府誌》記載:“……東南一石,壁立水中,水深流急,舟莫能近,上有‘南心濟宅地阿彌陀佛’九字,名陀佛礁。”

長期以來,這處摩崖石刻被引書上報,廣為流傳。有文釋之為:“南心濟”,係一人;“宅地”,為領地之意;“阿彌陀佛”,指無限光明。又傳,貞觀年間,唐軍東征,遣船到此,闖入礁叢浪窩,船折人亡。為告誡後續部隊,領將寫下條幅,令一擅刻士兵,腰係繩索,懸浮空中,握鑿揮錘,勞作10日,將9個大字刻在石壁上。

長島縣誌辦公室為存真求實,決定躬身走險,進行實地考察。

8月盛夏,烈日似火。在南隍城鄉政府的協助下,6人組成的探險考察小組,攀上陡峭壁立的山頂。山頂僅有一席之大,幾塊巨石橫臥豎仰,半著半懸,搖搖欲墜。唯中間一石,方整平穩,刻有棋盤一方,長80厘米,寬40厘米,線條清晰。傳說是唐王東征時在此對弈所留。故島上人稱之為棋盤山。其實,這個陡直高險的巔頂平時很少有人攀登,這也許是哪位藝高膽大的刻匠,在完成石刻之後的消遣之作。

考察隊員腰係繩纜,從山巔沿壁向下,成“千鈞一發”之勢。火辣辣的太陽射在石壁上,熾熱刺眼,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認證,隻有“南”、“師”、“佛”3字得到確認。經第二次臨險考察才辨別清楚石刻的字跡是“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均為繁體)。這9個楷書大字,雖有的筆劃斑駁斷續,但筆力蒼勁,豐腴凝重,每個字足有1米見方。實地探險考察,不僅澄清了舊誌之誤,且弘揚了誌者的史德,克“拿來主義”之嫌。

據鞍山市千山龍泉寺王聖賢大師解釋:“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係佛經一語。大凡佛殿內的主尊,為釋迦牟尼,他大慈大悲,大智大覺,法力無邊,故稱“大佛”。大佛身左是藥師佛,身右是阿彌陀佛,他們分別掌管人生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也稱“三世佛”。陀佛山摩崖石刻,便是行舟者麵對佛主的求佑。“南無”(音納莫),經首,意為“主啊,收留、依從我吧!”,“消災延壽”,即化險為夷、平安吉祥之意。

可見,江、河、湖、海之險要處常留有此類石刻,旨在提醒人們謹慎留神,且激勵他們揚帆催棹,知難而進,衝出險境,奔向理想的彼岸。這種石刻,實可為“語言的燈塔”、“無聲的航標”。然而,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古人是用何等神奇的手段,將這碩大的字幅鐫刻其上的?它豈止是祈神求仙,卜測吉凶,這也是前仆後繼,勇往直前的豪言壯語。

陀佛山摩崖石刻成於何年,未有鐫記。據推測,可能是隋、唐海運興盛之時。《唐書,地理誌》中載:“……入四夷之路與關戍去集最要者七:一曰營州入安東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隋唐書》的釋文中載:“以島當征遼要路,置烏湖鎮(今隍城島)於島上,在蓬萊北一百六十裏。”當時的烏湖,是登州、萊州港至遼東、朝鮮、日本航線上的重要中轉補給站。該島北側的南城口裏港,距岸200米處,尚有一條長約500米的石壩,壩頂距水麵5米,東端有進出口門。可見,這裏早有古代的錨泊避風設施;在島的另一處古代人工港,仍不時出土船骸和陶瓷器。不難看出,當時這裏船舶雲集,帆檣林立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