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陀佛山探奇(2 / 2)

陀佛山摩崖石刻,為我們燦爛的古代海洋文化豎起了一座豐碑。

陀佛山西側有一石洞,深2米,高4米,周圍被海浪啃齧得疤臉麻麵。唯洞口左側,一塊斜長形石壁,光平油潤,熠熠生輝。因此,叫鏡石洞。立於洞口,不僅可照出人形,且能反射出海上的船姿帆影。傳說鏡石洞能辨妖舟,識別海上的賊船。這給陀佛山平添了層神秘的色彩。

海上太平灣——廟島塘

廟島塘(亦稱塘裏灣),位於廟島東側。南北長5000米,東西寬3000米,麵積約15平方公裏。由廟島、小黑山島、擋浪島、螳螂島、北長山島、南長山島環繞拱衛,自然形成半封閉式良港。灣口向南,平均水深4-5米,泥沙底質。東側依長島港,西側臨廟島碼頭,南連登州水道,北連長山水道、珍珠門水道和寶塔門水道,可謂進出自如,四通八達。是海上運輸船隻的錨泊佳地和北黃海、渤海漁場作業漁船的集散地,可避東、西、南、北諸風。每當塘外海麵風起浪高時,塘內漣漪微動,水不興波,可謂一處神奇的太平寶地,俗有“海神宅院”之稱。

廟島塘,古係登州外港。據《蓬萊縣誌》載:“凡南北往來朝鮮、日本、大沽的船隻,均泊於此,上水增薪,多達數百隻。”唐、宋以來,廟島群島已成為我國向東方傳播文明的重要的“絲綢之路”,是我國四大港口要道之一。到了元代,漕運滯塞,海運複興,廟島塘成為南糧北運的樞紐。道光三十一年廟上碑文有載:“凡北地所出之異材、沙鬆、人參、獐、麝、犀角、象牙、豹之皮以供郡國之用者,皆由此來。東南諸省水陸之所產錦繡、綺羅、竹簫、金錫、丹砂之屬,以貢映帝鄉雲者,皆由此往,舳艫相接,前後不絕。”時,這裏帆檣林立,商貿雲集,時有天津的改翹、江蘇的沙船、寧波的烏船以及遼船、浙船、閩船、廣船和淮船過往。大者載運千餘石,小者數百石,一隊隊滿載皇糧官船,南北馳騁,彙集如此。難怪《登州府誌》作了“以海運富國者莫盛於元”的記實。

曆代海盜逞凶,海疆有警,登州遂成重鎮,廟島塘成為藏船紮兵的要地。

據資料記載:早在公元607年,日本遣隋使小野妹子四訪中國,來去航線都是由日本出發過朝鮮和壹岐、對昌入黃海,然後以廟島群島為中轉站抵登州港。這條航線早把中、朝、日三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名日本學者羽田武榮認為:徐福東渡和日中友好使者阿倍仲麻呂西渡,都是走的沿岸航線。隻是因為受到敵阻才直航大海,結果十船沉九。唐代高僧鑒真東渡,亦因直航,六渡五敗。所以,沿岸順島航行是安全的。徐福那支龐大的船隊,第一段從山東半島的北端(登、萊一帶)經廟島群島去老鐵山;第二段從老鐵山經鴨綠江口、朝鮮半島西岸到東南岸的釜山一帶;第三段從釜山過對馬島,經衝島、大島達北九州沿岸,然後沿瀨戶內海到達近畿地帶。所以,在古代的國際航線上,廟島塘成為避風、錨泊、補給的天然良港。

如今,廟島塘內開發海上牧場,發展人工養殖業,已形成生產、海運、交通多功能的海域格局。每當春汛、秋汛魚蝦捕撈旺季,魯、遼、冀、津、蘇船雲集塔內,多達下隻,進進出出的大小客貨機輪,絡繹不絕。

廟島塘,漁船前沿漁場的聚散地,下船叮舸避險的太平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