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長島曆史博物館(2 / 2)

清朝曆代對長山列島的防務,有增無減。康熙年間,設北洋水師。雍正元年,山東海上劃北巡、東巡、南巡三區。北巡駐蓬萊水城和長島。時有4隻巡邏艦船,官兵250人,擔任東自成山頭、西至大沽河口、北至北隍城島一帶的海上巡邏任務。嘉慶年間,從廣東調來兩隻大艦“登州一”號、“登州”二號,補入水師營。水師營在廟島山前村設有練兵校場,操練兵丁”。道光十一年至光緒六年,登州改設前、後水師營,官兵增加450名,巡邏艦船7隻,巡防成山頭至限城島帶海域口1911年,華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北洋軍閥海軍總長程玉堂曾設計在長山列島開辟軍港,並擬在7個大島主峰修築炮台,以控製渤海海峽,後因軍閥割據,內亂不止,計劃未能實現。

1928年6月,國民黨東北海軍(奉係)司令鴻烈率大小艦艇14隻,並海軍陸戰隊200餘人,進駐長島。司令部設在西山東側(今駐軍招待所),在鵲嘴村西、寺後村南,修築木質碼頭各1座,在南長山島與砣磯島設無線電台各1部,以圖長期駐守。1933年撤隊至威海後艦隊解散,長山列島不戰棄守。日偽警備隊和警察占據各島,日海軍艦艇常來島停泊,肆意在島間通行。

1947年10月,國民黨占領長山列島後,妄圖憑借天險,長期固守。他們曾在一份上報的材料上寫道:“守此八島,則東北、華北、山東共軍均難伸展。如在八島駐一萬兵,即能控製共軍數十萬兵。……八島又完全站在主動地位,進可取勝,退可堅守。而八島又係海軍最良基地,其位置重要不亞於台灣、廈門等要港。在此擴充軍備,修築飛機場,加強海防,則黃、渤海權非獨仍屬我有,且將來由此進兵收複東北、華北半壁江山,亦極便而有力……。”難怪1949年平津戰役勝利後,山東大陸全部解放,而國民黨殘餘仍死守長山列島,大肆叫囂“南有台灣,北有長山”,“置有重點,可保無虞之完整之地。”

以列強入侵為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英法聯軍進犯京津之戰,八國聯軍進攻京津之戰,日俄爭奪遼東之戰,日德青島之戰,日軍大沽登陸作戰,先後曾丁次路經長山列島或以此為依托,長驅直入,或屯兵泊艦。1914年8月,日、德為爭奪在山東的勢力範圍,爆發了爭奪青島之戰。日海軍第二艦隊搶先占領長山列島,將陸軍十八師護送至龍口,英軍配合自天津啟航,經長山列島抵達嶗山,從而,實施前後夾擊青島德軍之戰術,最後取勝。可見,長山列島的戰略地位非同一般。

1949年,長山列島回到人民的懷抱。黨中央、中央軍委十分重視長山列島的國防建設。1954年,彭德懷元帥即率我軍高級將領來長島視察;1964年,國家副主席董必武來島視察。自此到90年代,中央黨、政、軍領導人數十人次來島,對長島的國防建設和軍民共建做了重要指示,並為長島軍民題詞。

1960年8月,葉劍英元帥題詞:“依靠軍民團結,建設海上長城。”

1964年8月,董必武副主席題詞:“遊竟長山島,心胸豁然。天津寄鎖鑰,旅順結連環。海角蒼波遠,灘頭白石圓。軍民和協好,建縣紀新編。”為內長山要塞區題詞:“靜以製動,守以為固,團結軍民,日求進步,磨礪以須,不慌不怖,國防重責,恪恭是務。”

1979年8月,粟裕大將題詞:“軍民團結建設海島,保衛首都海上大門。”

同年,張愛萍副總參謀長題詞:“軍民聯防,保衛海疆,堅如磐石,固若金湯。”

1983年7月底,王震和黃華、錢昌照代表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來島對軍民進行慰問。王震題詞:“要塞國防敵禦外敵,軍民合作建設寶島,開發海域富國裕民,內外來賓遊覽樂息。”

1984年2月,萬裏等領導人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來島慰問駐軍,在連隊與戰士共度除夕,檢閱王溝大隊民兵連。題詞為:“軍民團結好,共建文明島。並為駐軍題詞:“努力把長山列島建成海上長城。”

1988年,彭真委員長來島視察了海上人工養殖後,題詞:“祝賀長島縣從捕撈為主的水產階段進入養殖為主的新的曆史階段。”

1991年10月,李鵬總理來島視察後題詞:“耕海牧漁,振興海島。”並為長島賦詩一首;“綠葉頂上一片紅,碧海波濤托藍空,蓬萊海外撈金銀,當代八仙顯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