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應宮,亦稱天後宮,俗稱娘娘廟,坐落在廟島北部。它南北傍山,東西臨海,四周有諸島環衛,係海上太平灣——廟島塘裏的一顆古老璀璨的明珠。
據《廟誌》記載:“蓬萊北環有數島,其最者北鳳山也。山之麓,舊有多刹,其最靈者天後宮也。”又載:“島因地勢便可藏舟,故立廟。其地而島因以名焉。”
顯應宮於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由福建商貿和船民集資興建。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左都督楊國棟奉旨鼎建擴修。後經明、清、民國時期多次修葺,遂形成包括外、前、中、後四院的海上古建築群,南北長166米,東西寬66米,總麵積萬餘平方米。
戲樓,是外院的主體建築,居廟正南。前台,卷棚式單層飛簷,黑瓦苫蓋,垂脊前端六獸(仙人止步、龍、鳳、獅、天馬、甲魚)懸挑。樓閣鬥拱彩繪,簷周圍刻有龍鳳、花鳥,形象逼真。東西門分別懸掛“出將”和“入相”匾額。
戲樓後台,為大屋頂歇山結構,單層飛簷,三彩升鬥拱,形同古老宮殿,雕梁畫棟,典雅大方。自建廟後,南北船民每年農曆七月在這裏舉辦盂蘭會,請戲班唱戲,時值船舶雲集,商貿往來,堪稱海上盛會。廟島,成為南北文化交流的中心,曆時800多年。
自戲樓過廣場向北,登28級台階便是山門。山門上苫黃綠色琉璃瓦,正中琉璃匾上嵌“顯應宮”3個鎏金大字。1931年,東北海軍(奉係)駐島時,各島民眾捐資銀元7160元,改修山門,修繕廟宇,在山門兩側各建涼亭一處。
穿過山門進入前院。前段3間,正上方懸綠色琉璃匾,上書“百穀王”3字,係清朝康熙甲午年間由地方紳士捐款重修前段時所做。殿內左右,有兩尊站班,名“嘉應”、“嘉佑”。前院東側有鍾樓,上嵌“晨鍾”;西側有鼓樓,上嵌“暮鼓”。山脊獸吻懸挑。
廟中院由大殿和東西兩廊組成。出前段沿24步(部)甬路踏上丹遲(九卿石)進入大殿。大殿,高9.6米,長13.3米,為硬山式結構,是顯應宮的主體建築。明崇禎元年改建,有暗卷棚3間,清代改為明卷棚。殿係大屋頂,綠色琉璃瓦苫蓋,大脊上塑有獸器,單層飛簷,一鬥三升交麻葉鬥拱,戶交緊門窗,工藝精細。殿內圓木頂撐,方磚鋪地。中堂高懸的“神功濟運”匾額,係清代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九月,載運皇糧船隻遇風,祈禱天後保佑,果然化險為夷,鹹豐皇帝感恩海神靈佑,親筆題寫的。殿內楹聯為:“鯨海鼇波重運千艘之保障,鳧飛鶩挽寰宇萬物享太平。”此聯係山東巡府提督於清乾隆仲夏敬獻。“向四海顯神通千秋不朽,曆數朝受封典萬古流芳。”此係台胞王德馥敬獻。
大殿正中,天後坐像居神龕龍墩之上,左右有4尊侍女和4尊妃女像,大殿兩側,有12尊站班。其中,4尊武將是:千裏眼、順風耳、黃蜂兵帥、白馬將軍;8尊文武官是:東、西、南、北水部判官和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龍王。殿內陳列的碑、碣產匾200餘塊,陳列南北各地數種船模300餘隻。這些船模,多係漁民、商在海上遇風逢難之時,祈求海神娘娘保佑而幸免災,為報天後蔭護之恩,仿照自己船祥特製的小船(稱許願船)敬獻入廟的。
中院東西兩廊各6間房,供奉風、雨、雷、閃等12生祠。
廟後院由後宮和串郎組成。後宮3間,為歇山式結構,明代建築。宮中供有泥塑天後坐像,神龕左右有4尊侍女,龕下神台上有4尊妃女。宮內楹聯為:“救父海中渾身是銅牆鐵壁,警心夢裏夙世有慧業靈根。”此聯係道教金家獻於明朝洪武菊月彀旦。
宮內東為寢室,有銅鑄天後坐像一尊,高2米的九花青銅穿衣鏡一麵,各種服飾用品及床帳、擺設應有盡有。
廟島顯應宮,曾一度神連四海,靈結五湖,居諸島120餘座廟宇的統領。多少虔誠的信徒,跪拜在娘娘腳下,求杯珓、祈蔭護,希冀濟危拯湖,廟島因而名揚於世。
航海博物館
廟島,神靈的天下,廟宇的宮闕。然而,顯應宮也有其興衰起落。1973年,在史無前例的“文革”中,廟島顯應宮被毀於一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座海上的古文化建築得以複興。1958年就舊址複建,1985年開放,同時辟為我國第一個縣級航海綜合博物館。
館內開設了中國造船史、海運史、航海技術史、海上兵事史和鄭和紀念館、媽祖史跡館等專題展室,總麵積達500平方米。收藏、展出的文物、典籍、航模、圖片千餘件。從古代的鯨舟形陶器、漢代的陶船、隋代的雙體船到近代的機械化漁輪,組成一卷腰舟葫蘆一獨木舟一筏子一木帆船一鋼殼船的實物檔案。真實地記錄了我們的祖先發明舟楫和航海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