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老黑山探秘(2 / 2)

走進大夥島的吳山口,砣磯島的後口,大黑山島北莊的西南溝和西北溝,如同到了黃土高坡。泥溝、泥崖、泥丘、泥塔和泥平台,有的泥壁陡峭危岌,有的溝岸兩側對稱,有的被風化得銳夷錯落。稍有流溝風或旋風,即有小股“塵暴”產生,地表搬運和剝蝕的痕跡十分明顯。泥崖上的刺槐、荊棘的根係,裸露於泥崖的壁麵,如同垂釣的鉤繩頃泥隙直延伸到泥崖根部,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

馬蘭黃土質地均勻,無層理,垂直節理發育,經風雨侵襲易崩塌。這是地質老人給海島子孫留下的寶貴遺產,它與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息息相關。且不說島民世世代代在這裏耕種收割、賴以生存的褐土發育於馬蘭黃土母質區,隻說人們在黃土的平台處打井汲水,取土造屋,掏穴挖洞,儲存果薯,防空藏身,黃土,是先民生的“搖籃”,死的歸宿,生活的“護身符”。

近幾年來,在馬蘭黃土中挖掘的古文化遺址和其他文物比比皆是。長島出土的化石如鴕鳥蛋、赤鹿、猛獁象、披毛犀和原始牛角、劍齒象牙、乳齒象臼齒等,說明在晚更新世渤海和廟島群島帶呈陸相盆地狀,外來的黃土有條件在這裏堆積形成。那時,氣候幹燥寒冷,肆虐的西北風把黃土高原上的物質,卷揚到渤海大平原,充實了溝壑和低凹處,同時,河流將大量的黃土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這裏。據地質專家考證,風是搬運和堆積黃土的主要動力。土中,石英岩砂粒磨圓度好,有麻坑、A形坑,並含薑結仁。與眾不同的是,廟島群島的馬蘭黃土存在著黃土高原上絕對沒有的微生物,即隻能在海洋環境中生存的有孔蟲。這說明這裏的黃土是經過海水作用的,大自然在這裏做過“滄桑戲變”。而分布在海拔百米左右的黃土,很可能是被地方風係吹揚堆積起來的,其特點是土層,屬就地取材。島上的馬蘭黃土形成後,就未停地接受山洪或地表流水的切割和風侵雨襲,以至形成今日黃土地貌。

廟島群島的馬蘭黃土是西北高原黃土的“外遷戶”。有趣的是,在大夥島的東村一帶,竟找到了黃土形成、運移的縮影。渤海海峽中部的大欽島,是山東省距大陸最遠的有居民島,因黃土飛揚,曆史上曾稱其“輕島”。

欽島東村一帶,地勢西高東低,村基處低窪,北、西、南三麵環山,東向臨海。東村西直至吳山口近500米的溝穀中,堆積著大量的10-50米厚的黃土,且地貌侵襲嚴重。這些黃土岩性鬆散,粘結性差,分布高度達海拔60米左右,泥崖、泥溝、泥台、泥柱,高差不齊。每當大風日,塵土飛揚,天降“黃雨”。不僅村中的低窪處都有暄鬆的黃土堆積,且屋內的桌麵、地麵、窗台上都黃土成層。時而,在嚼食中品出沙土的滋味,人們習稱“沙泥糖”。近400多年來,原本是瀉湖狀的東村,而今“村基”逐步抬高,西北風和東流水,把吳山口一帶的黃土逐步搬進家門,使泊船的太平港淤泥積厚。在村旁的黃土層下挖出古海岸的卵石帶,海相沉積物明顯。可見,東村腳下的黃土,來自村西北高地吳山口一帶,是風與流水共同搬運的。這裏,是廟島群島馬蘭黃土形成的“縮影”。

據史書記載:古人將礫石作“寶”,貝殼作“貝”。所以,裝飾品和隨葬品在黃土的古墓群中屢見不鮮。黃土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天然食料和生產食物,也給人類的古文化留下可貴的財富。難怪人類在生存的競爭曆程中選擇黃土為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