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島群島諸島的剝蝕山丘,多係古生代地殼運動中被抬升起來的,它們的年齡已有8億歲了。其岩性屬石英岩和板岩互層。但是,在眾山“兄弟”中,有兩座較大的山丘卻是後來出生的。
砣磯島井口村北的霸王山,海拔174米,出露麵積0.1平方公裏。它是在中生代燕山晚期的岩漿活動中,一股閃長玢岩岩株,牙膏一樣,被擠冒出來的。而在大黑山島西側,有座海拔189米的老黑山,卻是新生代第三紀晚期,火山噴發而堆積的黑褐色的玄武岩。這座斷裂的山丘,涉臨大海,它北依長山水道,南靠登州水道,如同一隻蹲坐的猛虎,扼守在群島的最西端,黑山綠水相映,形勢十分險峻。
老黑山,是火山岩流冷凝形成的。有趣的是,老黑山並非都是黑褐色的。從西側斷崖處可見,郡黑色的玄武岩恰好堆積在一處高約70米的石英岩底座上,其岩性和顏色上下差異明顯。
老黑山並不“老”,它是廟島群島中最年輕的山丘,比眾山“弟兄”至少要年輕5億歲。
我們知道,在古老的地質年代裏,廟島群島的地層多次受到地売變動的影響,抬升、陷落、斷裂、切割交相進行。到了新生代第三紀晚期,在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下,這裏的地層活動以垂直升降為主要形式,同時伴有火山岩的噴發。
那時候,在一個極不平凡的時刻,現今的老黑山一帶,驟然轟轟隆隆一陣巨響,天崩地裂,山呼海嘯,一股股濃熱的岩漿,帶著火山渣、火山彈,從地殼的薄弱裂隙之處,強烈噴發而出,直衝雲霄,岩漿溫度可達1000°C。這些岩漿冷凝之後,便堆積成老黑山。
老黑山有兩處山頭。東側的一個較平緩。那時,火山的岩流從火山口噴射而出,未等冷凝,便沿著西高東低的溝穀,向東漫溢。長長的“岩流河”,燒天烤地,熾熱奔騰,一直流到北莊村西,而今的鴨子灣一帶,大塊的玄武岩石裸露於地表,當年這裏就是岩流的盡頭。天長地久,殘留在溝穀裏的黑色岩漿,已被第四紀黃土所覆蓋。
西側臨海的一座山頭,是火山間歇後的另一次噴發。原來的石英岩“底座”被掩埋,玄武岩層堆積達100米以上。老黑山形成後,地殼再次變動,由於呈垂直方向的升降活動,使老黑山的另一半斷裂下陷,構成今日的半劈山勢。
老黑山的玄武岩層,下部氣孔構造發育,有斑晶,呈灰黑色上部呈黑褐色,斑狀結構,致密、塊狀、堅硬。其中有枕狀火山岩、火山彈及浮石。在大黑山島,人們常用浮石洗腳去灰(俗名拉腳石)。這種岩石輕而硬,狀似蜂窩,易浮水上,是高級的隔音絕緣材料。玄武岩質地堅硬,節理裂隙發育,含鐵2%一5%,老黑山不僅有長島唯一的鐵礦石資源,而且是一處生機盎然的野生動植物的樂土。山上的岩石,黑裏透紅、紫中間青、炭灰夾藍;石穴、石洞鱗次櫛比;特殊的顏色和風化了的黑土、棕壤與蝮蛇的顏色十分協調,有利地保護了蝮蛇的生存和繁衍。
山上青鬆濃鬱,灌木叢生,荊棘遍地,磁石一樣吸引著春來秋去的候鳥登島落坡,棲息覓食。這裏的生態環境良好,無人煙,是名副其實的鳥島蛇山。成為捕獵環誌鳥的中心獵場和蝮蛇資源保護與研究基地。
廟島群島馬蘭黃土溯源
在廟島群島諸多的島嶼上,普遍存在著十幾米至幾十米厚的黃土。這些“特產”,地質學家稱之為馬蘭黃土。特別是大黑山島、砣磯島和大夥島,在山丘間、溝穀裏矗立著如削如劈的泥懸崖,經過常年的山洪作用和人為的取土,以至形成“溝”、“崖”高低錯落的海島特殊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