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車輪飛速向前,互聯網的觸角已經伸進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世界變成了一張巨大的網。互聯網的本質是立體、全方位、全時空的連接,打破了人類社會幾千年來傳統的單一中心模式,將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全麵扁平化。
“勢在·必行——2015‘互聯網+中國’峰會”進一步探討了“互聯網+”的發展趨勢與前景,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給出了騰訊布局“互聯網+”的幾個關鍵詞:去中心化、“互聯網+”生態圈和眾創空間。
馬化騰給未來描繪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互聯網+”世界那麼大,卻不再像一個集市,而是“去中心化”。中心化是如何定義的?去中心化又是怎麼一回事?通俗來講,中心化是指:幾個經過認證的嘉賓在“講話”,所有其他人在聽;去中心化是指:每個人都可以“講話”,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聽或講。
其實中心化的典型例子是門戶網站,比如說Facebook、Twitter等正在成為更集中的中心;去中心化的典型例子是Blog、UGC、社交媒體等。去中心化並不等同於以後沒有任何大型的門戶網站,同時也不能把大網站列為都是中心化的,去中心化隻是指技術對普通用戶的賦權,並不是人人平等的意思,總會有一類人更善於利用技術賦予的可能性,有人則不善於利用或不在乎。
傳統企業“去中心化”的典型——眾籌咖啡館
200位“70後”北大畢業生,正處於事業發展高峰期,有錢、有資源、仍想繼續走上事業高峰,他們分別拿出3萬元~4萬元參與眾籌,全部聘用專業的外部團隊來運營,集資者不參與具體事務,隻對咖啡館的管理、財務和經營問題進行監督和彙報。但200位眾籌者每人可有3萬或4萬兩種金額的咖啡券,可以到任意門店消費。這些眾籌者可以利用咖啡的場所資源做成很多項目,以此作為回報。這是典型的“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
在眾籌咖啡館的背後,我們看到了平等民主、開放自由的精神。對眾籌者身份的限製,其實是對合作夥伴能力的篩選,為平台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再者咖啡館的所有人不屬於任何一個股東,都是專業團隊在經營,200人輪值管理,這是去中心化的思維。而200位參與眾籌的人都在供養著咖啡館,咖啡館本身是非常中心化和集權的,為這200位股東提供更多資源、更好的溝通交流場所和更廣的人脈關係,讓咖啡館一直存在,可以讓整個平台一直繁榮昌盛。去中心化是為了讓咖啡館的管理模式、經營方式、財務製度等更加透明和先進,這是一種商業文明。結果是咖啡館這個主體永久存在,並不斷壯大,能力越來越強,這本身則是一種集權。
坐看互聯網金融企業“去中心化”
銀行曾是金融業中壟斷市場的寡頭,這是傳統商業中一種常見的業態。時至今日,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第三方支付、網上銀行等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銀行已不再是人們的唯一選擇,它的中心化特性被削弱,去中心化趨勢愈發明顯。互聯網金融通過發展多元化以及深耕的投資形式在吸引用戶、讓用戶獲得投資理財良好體驗的同時,也增加了用戶的收入。用戶在此基礎上,會將投資過程分享給家人朋友,無形中起到宣傳企業的作用,從而逐漸形成企業口碑,降低了企業宣傳推廣的成本,穩固了企業位置,提高了企業收益。企業通過“去中心化”的方式慢慢蠶食傳統金融,增加競爭優勢,讓自己成王。此舉無論是在客戶層麵還是渠道層麵都是可行的。去中心化讓企業的經營方式、管理模式、財務製度等更加透明公開,其實也是商業文明進步的體現。
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網絡的行業,中心化和去中心化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讓我們再來看看百度和騰訊的微信,其開放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合作夥伴在自己的平台上為用戶提供服務,與對手形成競爭壁壘,從而更加集權,或者說壟斷。不要把去中心化當作目標,去中心化是實現集權的最優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