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瑕打了這一係列漂亮仗,就得意洋洋起來,又接楚武王命令去征伐羅國(今湖北宜城縣西,在漢陽諸姬偏南)。在出征那天,楚大夫鬥伯比看見屈瑕一副耀武揚威的派頭,就說:“我看屈瑕快要完蛋了,舉趾高兮,心就不穩。看他趾高氣揚,心神浮傲,必敗無疑。”(“趾高氣揚”這詞就打這兒來的。我小時候看小人書,那上邊的屈瑕盔明甲亮,腆胸疊肚,好像天蓬元帥。)
鬥伯比忙向楚武王建言:“應該給屈瑕補充軍隊。”言下之意屈瑕必敗,換個人替他吧。楚武王不以為意。
屈瑕行軍到了鄢水(今名蠻河,流入漢水),徒步涉河。一般來講,軍隊涉水時,受水流影響,隊列容易變得不整,易於遭受敵人的趁機攻擊,所以涉水也應該保持戰鬥隊形,但是屆瑕大大咧咧地,讓大家滿天星地散過河去。兵馬拖泥帶水地到了河對岸,應該重新整隊,但屈瑕覺得也沒必要,就繼續滿天星向前進。等這幫好像電影散場後的觀眾一樣的士兵剛剛進入羅國境內,遭到羅人和盟軍盧戎突然的兩麵夾擊,當即被殺得落花流水。
趾高氣揚的屈瑕落荒而逃,想想沒法回家交差,就在那本小人書的末尾,站在一棵滿是烏鴉的老枯樹下,掉著眼淚自縊而死了。“殘風吹四壁,寒鳥相偎依”,屈瑕成為荒野裏的塵埃。
這是楚國首次敗績,其他敗軍將領回來後,不敢進城,紛紛把自己捆了,住進城外一個小邑的監獄。楚武王說:“寡人之罪兮。”把他們都赦免了。
注:楚國人的民族感情和忠貞意識非常強烈。楚國的亡國之君和敗軍之將,寧死不降,伏刃自殺,很有點武士道精神。楚國的令尹,後來因為戰敗,自殺的有好幾個。而後來楚懷王被秦人扣押,寧死也不出賣國家領土,最後客死異國。
楚國人剛烈勇猛,很有尚武精神。“楚囚”一詞,就專指不肯投降的俘虜。楚人使我想起魯迅說過的“張飛鳥”,性子暴烈,倘若給抓進籠子裏,沒半天就把自己撞死,絕不馴服。所以人們用“九頭鳥”或“湖南驟子”形容他們毫不為過,你殺了我一個頭,我還剩八個,還是要跟你鬥,八個都殺掉,還噴你一身血——湖北出土文物裏還真有這種九顆腦袋像孔雀開屏似的列在脖子上的鳥畫像。
光會當囚徒還不算本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是楚國被秦滅掉時發下的悲壯誓言。楚魂不散,率先起義的陳勝就是楚國人,以“大楚興”為號召,於是楚地五千裏,家自為戰,人自為鬥,率先騰起反秦怒潮。楚國遺族“西楚霸王項羽”最終不負眾望,親手燒平秦國宗廟,實現了“亡秦必楚”的預言。中國的最後統一和漢民族形成,楚人功勳大垂天宇。
楚人彪悍犀利的戰鬥性格,和中原人物的中庸禮讓有著鮮明對比,即使到了近代也沒有熄滅。“我自橫刀向天笑”的戊戌烈士譚嗣同,“砍頭不要緊”的夏明翰,以及《猛回頭》《警世鍾》作者陳天華,蹈海以死亦英雄,怒對手槍的聞一多,都是楚地英烈人傑,衝冠一怒,流血五步,而天下為之慘然動容。回過頭去再理解不肯歸江東、自刎烏江岸的項羽大哥,就覺得他的自殺,並不十分突兀。
最後一句囉唆。日本打過來的時候,長沙搞了個自焚,很有地方特色。可惜太倉皇,沒等老百姓撤出去,就把城點著了。楚國的地盤後來擴展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