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這樣一塊風水寶地,自然不可能一鼓而下,楚子熊通需要認真籌劃戰爭。楚國所處的江漢平原水網縱橫、樹木叢生,不適於戰車奔馳,所以楚國車兵少。步兵雖然也是使用矛和戟,但不會太長,因為不方便攜帶。而中原戰車兵使用的矛、戟有兩三米長,楚國人再厲害,打起來也會吃虧。

所以現在遠征隨國,讓步兵拎著短家夥去,又沒麵子又吃虧,必須發展適合中原作戰的裝備。楚子熊通說:“戰車兮就是那麼個東西,你要是沒有,人家就不承認你。”於是,他學中原的樣,組建了一支車兵縱隊,壯一壯行色,然後,一路向北攻擊前進而來。

隨國國君又奇怪又驚慌,列兵出來,問道:“無緣無故來打我幹什麼?”

楚子熊通說:“去年你們姬老大被射中肩膀,隨後中原諸侯大狗咬小狗,他也管不了。寡人養了這麼多雄兵,想幫他去維護維護秩序,無奈頭銜還不夠顯赫。你們這幫人兮都是老姬一大家子,去找找姬老大,給我加官進爵兮耍耍。”

隨侯嚇得神經兮兮,趕緊派使者向周天子傳話。周桓王一聽,說:“胡說,官兒有張嘴就要的嗎?加官?我加他個齊天大聖!給我打出去!”

隨侯灰頭灰腦回來彙報,楚子熊通看他要不來官,幹脆就自己封自己為王。於是他比著周武王的名號,把自己封為楚武王。開創了冒稱“王”的曆史先河。

“武王”兩字一改,盡得無限風流(不過,死要麵子的《春秋》還是使勁喊他楚子),楚武王隨即命令隨侯喊自己大王。隨侯不肯,楚武王舉起大兵就打隨侯的屁股。隨國軍隊被殺得人仰馬翻,軍人賽著跑地逃命,隨侯帽子跑丟了,跳車藏到荒野裏,剩下他車上的車右(警衛)做了俘虜。楚武王想趁機滅了隨國。但是楚軍缺乏突破後勁,五百裏漫長的供給線,維護起來可不容易。尤其當時南方處處深林大澤,跨江越岩,軍資轉運很頭疼。

注:司馬遷分析漢武帝擊匈奴,向前方轉運三十石糧食,隻有一石能最終抵達目的地。所以,一般春秋時代出兵就裹三五日之糧,三天糧吃光了,就散到附近,搶敵人田野裏的小米或稻子——士兵還得掌握稻穀去殼技術。這就是所謂孫子曰:“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武器從本國解決,糧草從敵國解決,在敵人那裏搶一鍾糧食,相當於本國二十鍾,所以大家都喜歡夏天秋天去打仗,隻有傻子才在堅壁清野的冬天出征。

楚武王後方供給線時斷時續,前方也不容易搶到稻子,處境變得尷尬了,像一條貪心不足的蛇咬住大象的泥腳,大象笑眯眯地說:你吃啊吃啊,不嫌臭,你就吃。楚武王吃不動,於是按大夫鬥伯比的建議,接受隨侯的請和,讓隨國跟著自己當附庸。所謂附庸,就是像勾踐那樣伺候吳王夫差。隨國從此開始低眉掃眼地奉楚蠻。中原諸侯聞得這個消息,不得不對江漢新貴側目而視了。

收拾了隨國這個“漢陽諸姬”的老大,楚武王命令莫敖“屈瑕”繼續鏟除其他不入流的漢陽雜草。莫敖是楚國的官名,是最大官,相當於中原諸侯的上卿。而莫敖屈瑕本人是楚武王的兒子,封邑在屈,因此得氏為屈氏。所以,他是羋姓、屈氏。他應該是屈原的祖宗了。

這個屈瑕是個猛將,揮動楚軍接連攻打漢陽諸姬中的鄖國(湖北應城)、蓼國(河南唐河縣南)、絞國(湖北郢縣西北)、州國(湖北監利縣),幾多混戰,捷報頻傳,把楚武王喜得一頓多泡了倆妞。漢水北端兩岸的四流小國,鄖、絞、軫、貳等等被楚人打得嘰哇亂叫,紛紛請盟,要求做楚國的尾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屈瑕和絞國之戰,屈瑕屯紮在絞國南門外,覺得攻城不是件易事,就命令軍隊中的樵夫去打柴,不派士兵保護。絞人打開城門,把這些樵夫和柴火都搶去了。第二天,更多的樵夫在山根出現,絞人嚐著了甜頭,大開城門,又撲上去捉樵夫,樵夫越跑越遠,直跑進山裏,絞人就往裏追。楚軍趁機分出一半到北門列陣,又在山下設了埋伏。絞人押著樵夫從山裏出來,山下伏兵一聲鼓噪,夾道進攻,絞人大敗。絞人知道楚軍在南門,於是就往北門跑,結果到了一看,北門也被楚軍堵住了。無家可歸的絞人隻好在城下與楚人盟誓,宣布當楚國的附庸。這就是城下之盟,同時也是後來三十六計“拋磚引玉”計的教學案例。